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组合,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个环境因子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和盐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也极显著(P<0.01).在盐度20、温度25℃条件下和盐度30、温度30℃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分别为11.26μmol/[g(dw)·h]和11.01 μmol/[g(dw)·h];在盐度40、温度15~30℃范围内对磷的吸收速率较大,达到1.5μmol/[g(dw)·h]以上.温度和光照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在温度15℃和光照强度140~180μE/(m2·s)以及温度20~25℃和光照强度60~100 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均在9.60 μmol/[g(dw)·h]以上;在温度25℃和光照强度60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磷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为1.30 μmol/[g(dw)·h].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总体上对水体中的氮、磷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且能较好地同时吸收NH4+-N和NO3--N,显示了它对海水环境中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NO3-N的吸收效果明显,其中真江蓠和脆江蓠的吸收速率15℃时最高,为0.507±0.136和0.448±0.095μmol/g·h,蜈蚣藻和鼠尾藻在20℃时最高,为0.614±0.033和0.289±0.019μmol/g·h,海黍子在25℃时吸收速率最高,为0.748±0.015μmol/g·h。结合去除效率常数来看,海黍子对NO3-N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温度变化对大型海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20℃下大部分海藻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高,其中以脆江蓠最高,达到4.79%±0.45%/d。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3种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和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这3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比较前24 h对氮的平均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5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739μmol/(g.h)和0.648μmol/(g.h),蜈蚣藻在2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614μmol/(g.h);比较前24 h对磷的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1.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015μmol/(g.h)和0.018μmol/(g.h),蜈蚣藻在0.7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016μmol/(g.h)。结合去除速率常数来看,脆江蓠对硝酸盐和磷酸盐有更好的去除效果。营养盐的起始浓度对脆江蓠、真江蓠和蜈蚣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所有的实验浓度下,8 d后的湿重均为脆江蓠增加最大,蜈蚣藻增加最小;并且改变硝酸盐的浓度比改变磷酸盐的浓度更能刺激蜈蚣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藻类修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硝酸盐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其吸收能力上。为了准确把握鼠尾藻对硝酸盐的吸收能力,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拟自然海区环境条件下鼠尾藻对不同浓度硝酸盐的吸收情况,研究了鼠尾藻在不同污染程度的海区中除氮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当硝酸态氮含量为10~30μmol.L-1时,吸收速率随着硝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硝酸盐浓度为30μmol.L-1时吸收速率最大,但随着硝酸盐含量的继续增加,吸收速率反而降低。说明硝酸盐含量约为30μmol.L-1时,鼠尾藻对硝酸盐的吸收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真江蓠对氨氮去除效率与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水平上测定了真江蓠培养密度对NH4-N去除效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比较了真江蓠在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状态下的氨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起始浓度NH4-N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江蓠密度为2~24 g·L-1时,5 h内随着藻体密度增大和实验时间延长,真江蓠去氨氮能力也增强.当藻体密度为24g·L-1时,真江蓠在5 h内去除氨氮效率最高,达到99.77%.各种藻体密度在起始阶段保持较高吸收速率(30~41 μmol·g-1·h-1),随后藻体密度与吸收速率呈反比关系,其最低藻体密度组(2 g·L-1)在3 h和5 h吸收速率最大,分别为28.33 μmol·g-1·h-1和18.85μmol·g-1·h-1.在起始浓度梯度实验中,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吸收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在1 h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47、159.40μmol·g-1·h-1和439.70、913.61 μmol·g-1·h-1.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对NH4-N的吸收差别不显著;当氨氮浓度为300~500μmol·L-1时,氮半饥饿的真江蓠在起始1 h内有一个快速吸收阶段(40.7~102.1μmol·g-1·h-1),吸收速率与NH4-N浓度几乎成正比,此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而在低N浓度下(100~200μmol·L-1),藻体对NH4-N的吸收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直到NH4-N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吸收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而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该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栽培真江蓠净化水体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碘量法和碱度法,通过测定密闭容器中溶解氧和无机碳浓度的变化,从产氧和固碳两个方面研究添加氮、磷对龙须菜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为加氮(ADDN,10μmol/LNH4Cl)、加磷(ADDP,1.0μmol/LKH2PO4)、同时加氮磷(ADDNP,10μmol/LNH4Cl+1.0μmol/LKH2PO4)、不加氮磷(NONP)4个处理,不加龙须菜的海水作为对照。根据实验前后光合作用瓶内各参数的变化,计算了龙须菜光合产氧速率(RO,mg/gDW.h),固碳速率(RDIC,μmol/gDW.h),HCO3-吸收速率(RHCO-3,μmol/gDW.h)、CO2吸收速率(RCO2,μmol/gDW.h)以及光合熵(PQ)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变化,探讨了氮磷营养盐对龙须菜光合作用固碳速率的影响,为提高龙须菜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8~11月添加氮磷对龙须菜RO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月加氮和加磷能显著提高龙须菜RO,RO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添加氮磷对RDIC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与RO相同,9月最高(287.3μmol/gDW.h),12月最低位(134.8μmol/gDW.h);RCO2除12月外,不同处理差异不显著,季节变化明显,平均RCO28月最高,11月最低;RHCO-3不同处理差异不显著,季节变化明显,9月最高,12月最低;实验结束后容器内pCO2范围为82.7~238.7μatm(平均152.1μatm),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pCO2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和不同月份PQ值均有显著差异,加氮组平均PQ值最高(1.23),不同月份平均值为0.59~1.50。  相似文献   

7.
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discusdiscus♂)对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的选择性,继而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制摄食驯化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无饵料强制驯化的状态下,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石莼>江蓠>龙须菜>蜈蚣藻;在用单一饵料强制驯化7d后,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江蓠>石莼>龙须菜>蜈蚣藻。而黑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存在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海带是黑鲍最喜食的饵料,前期摄食驯化对其饵料选择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四种不同营养盐浓度环境,分析异枝麒麟菜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麒麟菜对海水中无机氮的去除率为89.5%~92.0%,对磷酸盐的去除率为79.6%~81.8%,对无机氮的吸收速率最高达到0.26μmol(/g·h),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最高达到0.009μmol(/g·h)。说明麒麟菜对氮、磷的吸收效果很明显,吸收速率随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对海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体环境因子对波吉卵囊藻亚硝酸盐氮吸收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剂,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光照度、盐度、pH、藻浓度对波吉卵囊藻(Ocystisborgei)亚硝酸盐氮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度、pH和藻浓度对波吉卵囊藻亚硝酸盐氮吸收率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25℃、光照度4 500 lx、pH 7.5、藻浓度4.5×105个/mL时,波吉卵囊藻对亚硝酸盐氮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0.106μg N/(g.h)、0.118μg N/(g.h)、0.129μg N/(g.h)和0.129μg N/(g.h),显著高于其他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此为波吉卵囊藻吸收亚硝酸盐氮的最优组合。通过对藻浓度的调控,可以提高波吉卵囊藻对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吸收速率,改善虾池养殖环境,促进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10.
正本研究工作以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为依托,介于实验室控制条件和实际条件分别考察龙须菜、鼠尾藻、羊栖菜3种经济海藻对营养盐的吸收状况,希望为大型经济藻类应用于渤海海域营养化的修复以及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一、实验内容与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用的龙须菜、鼠尾藻、羊栖菜均采自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大蒲河口12海里左右。当时采集  相似文献   

11.
鉴于海带染色体比较小且数目存在分歧等原因,利用0.2%秋水仙素对海带配子体及孢子体处理10 h左右,经过卡诺试剂固定、多种酶组合处理及30 cm的高位滴片,可以获得质量比较高的海带染色体;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DNA荧光染料DAPI进行染色,结果显示,海带雌、雄配子体的染色体各为31条,孢子体染色体为62条,大多为短杆状或者点状;雌配子体染色体的大小为0.78~2.61μm,稍大于雄配子体(大小为0.57~2.17μm)。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对海带配子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结果为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等细胞学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程艳  陈丽娇  肖欣欣  刘洪亮 《福建水产》2011,33(2):89-92,61
本文对当今国内外海带资源以及加工利用状况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新型海带深加工产品,并提出了促进福建省海带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严正凛 《水产学报》2001,25(2):136-140
使用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不同浓度和时间对大小两种不同规格九孔鲍的生长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促进养成鲍的生长效果,因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浓度和时间而异,浸渍浓度越大,浸渍时间越长,则其促进生长作用越明显;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50×10-6(V/V)和3h~4h或200×l0-6(V/V)和2h~3h的试验组鲍的平均壳长增长率都比对照组提高了5%以上,最高提高11.5%左右(P<0.05).  相似文献   

14.
4种海藻膳食纤维清除自由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烷基自由基引发的亚油酸氧化体系和DPPH体系对江蓠(Gracilaria)、麒麟菜(Eucheuma)、马尾藻(Sargassum)、海带(Laminaria)4种膳食纤维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羟基自由基体系中,江蓠、麒麟菜、马尾藻、海带4种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5.2mg/mL、5.5mg/mL、4.4mg/mL和4.1mg/mL;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中,江蓠、麒麟菜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4.8mg/mL和5.3mg/mL,而马尾藻、海带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6%和42%;在烷基自由基引发的亚油酸氧化体系中,江蓠、麒麟菜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6%和26%,马尾藻、海带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4.1mg/mL和3.5mg/mL;在DlPIH体系中,江蓠、麒麟菜、马尾藻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1%、11%和26%,海带膳食纤维的IC50为6.2mg/mL。在各体系中,与相应的专一性阳性参照物对比,证明这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镉在海藻中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紫菜、海带、裙带菜和羊栖菜中镉的存在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镉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4种海藻中,1 mol/L氯化钠提取态镉和 2% 醋酸提取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两者约占总镉含量的76.3%~92.9%。0.6 mol/L盐酸提取态、去离子水提取态和80%乙醇提取态镉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乙醇提取态(离子态镉)约仅占总镉含量的0.4%~9.2%,且对于4种海藻,紫菜中的离子态镉所占比例最低(均小于1%)。实验进一步证实以海藻中总镉含量作为检测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海藻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建立海藻中针对毒性较强的离子态镉的检测标准限量和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保障我国海藻产业和出口创汇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光质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假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质(白光、红光和蓝光)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对假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在为期56d的培养期内,蓝光始终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平均叶片大小为9530±125μm长/1350±49μm宽,是对照白光组的4倍之多(2200±56μm长/356±20μm宽);而红光下,藻体生长极为缓慢,叶片大小仅为580±63μm长/135±11μm宽。但是三光质下,藻体假根生长差异较小;假根长/叶片长为红光下最大,蓝光下最小,三光质下该比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于海带的主要捕光色素之一岩藻黄素的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因此加大环境中蓝光的辐射可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实际光合效率,加快藻体的生长;而假根部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光合能力有所退化,对光质差异不敏感,因而在三光质下的生长相似。  相似文献   

18.
在海带夹苗放养时,分别用150,200,250mg kg甲壳素浸苗2h,可提高叶绿素和岩藻黄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海带对N、P、K的吸收,增加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从而促进海带迅速生长,为产量的形成打下早期生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10.02±0.03) g]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变化,评价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铜藻(Sargassaum horneri)、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海带渣、石莼(Ulva lactuca L.)及混合藻粉在刺参幼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刺参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极显著高于其他各藻粉组(P<0.01),海带渣组刺参的WGR和SGR最低,肠体比(IBR)和脏体比(VBR)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藻粉对刺参存活率(SR)影响不显著(P>0.05);2) 不同藻粉对刺参体壁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不显著(P>0.05);3)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海带、海带渣和石莼组,海带渣组最低(P<0.01);藻粉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刺参粪便的酸不溶性灰分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4) 鼠尾藻组和混合藻粉组刺参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海带渣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刺参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添加任一海藻均未达到替代鼠尾藻的饲喂效果,但多种海藻混合添加,其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与单独添加鼠尾藻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