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河蟹蚤状幼体的症状为:幼体游动无力,头胸甲发红,色素加深,背刺常折断,摄食减少,肠胃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大眼幼体的症状为:幼体游动无力,不能逆水游动、甚至平游,上下翻“筋头”,体表发红,有时附肢也红,色素加深,眼柄上色素细胞扩大呈树枝状。一、材料与实验方法1.病原菌分离及培养基直接从育苗场采得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在验室内将中华绒螯蟹幼体用载玻片压碎,在显微镜下见大量的病原菌,用接种环挑取病原菌在培养基上划培养24小时后再进一步进行分离、提纯病原菌,置于温箱(25℃)中培…  相似文献   

2.
李士虎  王笃彩  郑伟 《水产养殖》2002,(6):23-23,10
近几年,笔者在启东、连云港等地的多家河蟹育苗场发现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河蟹幼体,而引起蟹苗大量死亡,使产量减少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几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出对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1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海产生物(鱼、虾、贝等)体表及体内,人或动物因食入含菌的食物而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常呈多形性,表现为杆状或稍弯曲的弧状,有的为球状、球杆状、长杆状等。副溶血性弧菌无牙孢…  相似文献   

3.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4.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5.
肖国华 《科学养鱼》2001,(12):42-42
弧菌是近年来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它的感染蔓延速度快,在发病期间如治疗及防范不当,可使幼体在2~3天内全部感染,尤其是在变态过程中,4~6个小时可造成幼体80%以上集中死亡,有时会造成整个车间内全部死亡。1.病原河蟹状幼体的弧菌病原体主要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等。2.主要症状河蟹弧菌主要发生在Z1~Z2及Z5~大眼幼体的变态期间。尤其以Z1~Z2间更为突出。在Z1~Z2期间的主要症状为:排幼后Z1第二天摄食量减少,幼体活力及趋光性下降,至第三天变态前,育苗池中粪便明显减…  相似文献   

6.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7.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河蟹育苗生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蟹蚤状幼体为研究对象,观测复合型活菌净水剂对河蟹育苗过程的影响。在育苗池中加入复合型活菌净水剂,测定河蟹幼体生长过程中水体的氨态氮、亚硝态氮、硫化氢、溶氧、化学耗氧量、pH值、异养菌总数及各期幼体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复合型活菌净水剂能明显降低对河蟹蚤状幼体生长影响较大的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因子,并能抑制异养菌的增长,提高各期幼体变态率。  相似文献   

8.
(7)水质监测:   河蟹蚤状幼体的培育,除了上述的几项技术措施外,对于幼体生活环境如池水溶氧量、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因子,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幼体培育来说,任何一种因子得不到满足,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归根到底,幼体培育所采取的种种技术措施,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设法改善河蟹各期幼体生活的外界环境。   ①含氧量:河蟹蚤状幼体与培育池水溶氧量关系密切。为了弄清各期蚤状幼体对水中缺氧忍耐度,曾对每个发育时期各 100只幼体在全部窒息死亡时的窒息点作了化学测定 (见表 1)。 表 1河蟹各期幼体的窒息点    注:测定…  相似文献   

9.
于5L试验容器内,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过菌浴和口服法感染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比较2种弧菌对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感染的致病力。海水水温25~26℃,盐度30.1,紫外线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菌浴感染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分别为4.03×105、7.67×105、8.56×105、1.98×106、8.99×106cfu/mL;溶藻弧菌菌浴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为5.76×106、7.64×106、7.92×106、1.02×107、6.02×107 cfu/mL;口服感染试验的幼体死亡率随投喂次数和时间增加而提高。在5×106cfu/mL密度下2种弧菌的混合感染组(密度比1∶1)24h幼体死亡率低于对照副溶血弧菌感染组,高于对照溶藻弧菌组。  相似文献   

10.
亚硝酸盐对河蟹蚤状幼体及蟹苗毒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NO2^-N对河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的毒性影响:NO2^--N能刺激和麻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并阻碍它们变态,引起死亡;在蚤状幼体后期的水质管理中,应加大力度换水,使(NO2^--N)在Z5幼体期小于0.48mg/L,在大眼幼体时小于1.2mg/L。  相似文献   

11.
梭子蟹自人工育苗至养成商品蟹出池的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中危害较严重的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1 弧菌病 1.1 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在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 发病严重时在4~6小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对饵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趋光性减弱, 幼体活动不正常,严重时胸部及附肢发红。肉眼能观察到其体色浑浊,肠道发黑;镜检,肠道发黑无食物,眼球部溶出组织液,高倍镜压片检查可看到有弧状黑点即弧菌。成蟹养殖过程中,病蟹瘦弱,呈昏睡状,甲壳上往往有感染创伤,解剖蟹血液不凝固或凝固很慢,高倍镜观察血液可见活动的弧状黑点即弧菌。  相似文献   

12.
在河蟹育苗过程中,Ⅰ期蚤状幼体(简称Z1)到Ⅱ期蚤状幼体(简称Z2,下同)的变态是最易出事的一环,因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河蟹育苗生产经验,对影响Z1成活率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我省河蟹育苗生产的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1/2全部或部分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kg。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蚤状Ⅰ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的问题尚未普遍解决;二是在大眼幼体期时常发生大批死亡的情况。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及调查了解的情况,试对河蟹育苗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南部河蟹幼苗培育系统中致病性弧菌的分离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急性死亡的河蟹大眼幼体体内分离得到3q8T-2、3q7T-4等菌株,经细菌学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回归试验表明这几种弧菌均能感染健康动物致死亡。通过药敢试验,发现试转药1号、悉复欢等对其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继对虾、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之后,又一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全人工育苗。由于工厂化河蟹育苗与对虾、贝类的工厂化育苗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对河蟹育苗工厂的供水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一万m‘水体(即河蟹育苗池总容水量)河蟹育苗工厂的生产实践.谈一下供水、供热、供气设计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海水供水系统设计1.l海水最大供水量确定河蟹幼体的发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l~5期,到大眼幼体即可上市销售。幼体发育前期,一般不换水,从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地水的25…  相似文献   

16.
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明  万三元 《水产科学》1992,11(12):10-12
本文用6种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进行致病性试验。发现6种弧菌对各阶段幼和仔虾都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其中,对蚤状幼体致病性最强,其次是无节幼体、糠虾和仔虾。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 (1988)用 20~ 40微米胶囊饲料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 45%。韩小莲等 (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Ⅱ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45%,幼体蜕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8.
河蟹幼体对盐度变化忍受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对河蟹氵蚤Ⅱ~Ⅴ幼体及1~2日龄大眼幼体在盐度变化情况下的忍受力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显示:氵蚤Ⅱ~Ⅲ幼体发育期盐度日降幅不宜大于1‰;氵蚤Ⅳ~Ⅴ幼体发育期盐度日降幅不宜大于2‰~3‰;至1~2日龄大眼幼体阶段盐度日降幅于5‰以下对存活率已无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丹  于伟君 《水产科学》1996,15(1):10-11
本文根据对辽河下游水质调查结果和对河蟹不同发育期的有关试验对河蟹蚤I和大眼幼体进行了多因子毒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Lc50值,结果表明多因子综合效应大于单因子效应,大眼幼体对毒物耐受力比蚤I强。大眼幼体回避试验结果表明:毒物效应依次为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大眼幼体比幼蟹对毒物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 积的日趋增多,我省的河蟹青 苗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 育苗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也越来 越严重,给育苗业带来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其中,弧菌的感 染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 病快,死亡率高,使育苗工作 者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科学 地认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弧 菌感染的发生已成为育苗工作 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 河蟹育苗系统中发病幼体、致 病性弧菌、环境以及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 了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 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发病幼体 感染弧菌的河蟹幼体一般 体色浑浊,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