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中低山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浙中低山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结症,结合森林多种生态功效,提出多种林业生态建设的工程载体及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柠条做为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经济饲料树种,是巴盟山地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首选的发展品种之一,造林方式常采用人工穴播造林和机械播种造林。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怎样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在生态建设上再创辉煌!巴盟人民用行动做了回答。 明确思路绘蓝图 巴盟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针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巴盟2001-2015年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确立了“四区五线”的总体战略布局,提出了“林草先行、生态富盟、防沙治沙、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该盟计划今后15年内在乌拉特高平原区、山地丘陵区、乌兰布和沙区、河套灌区新增林地 1500万亩,使全盟森林覆盖率达到20.1%;建成黄河…  相似文献   

4.
对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阐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意义。以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与对策: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定期进行害虫趋势预警;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植被质量检疫条文》等有关文件的宣传;政府需要将每年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中的5%~8%投入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链。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徐州市林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明确一个主题(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恢复和扩大山地森林植被种群数量),加快2个转变(由重视发展林业产业为主向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实施五大战略措施(生态建设战略、引入市场经济战略、创新战略、林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依法治林并强化森林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就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脆弱性评价标准,构建了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根据不同生态脆弱度将山地森林划分成不同的脆弱性级别。对北京地区百花山山地森林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山地森林群落生态脆弱度不同,且森林环境、结构和功能以及干扰因子等是影响百花山山地森林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对百花山山地森林生态建设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尼泊尔的村社林业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泊尔是个国土面积为1470hm~2的山地小国,平原、丘陵及山区各占17%、68%和25%。农民均以农业、林业为生,许多城市人口也以林产品为生。 一、森林经营史 尼泊尔的林业长期实行封建统治管理体制。在许多丘陵区,农民建立了管理当地森林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其他自然资源、贸易等,尼泊尔经济依赖于旅游及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把生态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确定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思想,为新世纪我国林业发展及生态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林业要大发展,出奇制胜在科技。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给林业科技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作为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了加速发展、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与问题森林生…  相似文献   

9.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他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引入参与理念,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林业生态建设中,关注森林的多功能和生态效益,森林的多功能决定了自身在人类生存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区有五大沙漠、五大沙地和黄土丘陵,土质疏松,森林覆盖率较低,以强大的西北风为动力,成为沙尘扑向首都北京甚至侵袭浙沪等城市的尘源区。因此,在我区加快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刻不容缓,内蒙古广大的天然草原和山地森林等绿色植被构成了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屏障,维护和发挥这一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是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明确新任务,全面抓紧抓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加速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结合上虞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林业发展现状等,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上虞市现代林业建设内容,并按南部低山丘陵区发展山区林业、中部河谷区发展河谷林业、北部平原区发展滨海林业的布局等相关现代林业建设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2.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乌兰察布市林业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选取了平均海拔、年均降水、平均温度、农民人均收入、森林覆盖率、天然林面积比重、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7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该区进行聚类区划,区划出5个区域,分别是:Ⅰ阴山山地南麓东段经济用材林区,Ⅱ阴山南麓黄土丘陵防护林区,Ⅲ乌兰布市阴山北麓防护特用林区,Ⅳ乌兰察布市前山丘陵用材林区,Ⅴ阴山山脉灰腾梁南麓特用林区。各区域间自然条件等差异较大,而区内基本相同。针对各区特点提出了林业发展布局、目标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低山丘陵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果、牧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良性的生态农业结构,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是开发低山丘陵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北京市浅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生态功能进行评估,从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3方面构建适宜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Invest、USLE模型、ITREE效益计算器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浅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保护、森林游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识别关键保护区域,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为北京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战略提供一定的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森林资源总量、林业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的成就及不足,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提出了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和Ⅲ级指标层,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和生态建设等5个部分,并进一步细化为20个Ⅱ级指标,38个Ⅲ级指标。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科学评价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探索林业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为重庆三峡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给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上述两个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两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林长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其推行实施旨在促进各级职责的有效落地、长效机制的不断优化以及生态治理系统的逐步健全。文中在探讨我国当前林长制制度体系运行现状、归纳总结现行4级林长制的责任包干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依托现有行政管理体系,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辖区(行政区、自然区域或责任范围)林地、湿地和绿地及其相关资源的修复、经营、管理、利用和保护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和综合利用的体制与机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林长制优化,对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人类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对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林业及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关系和影响到今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及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自治区几大沙地和几大沙漠沙化趋势监测、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监测、湿地资源监测,可以为政府决策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