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的需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蒸渗仪法研究了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和WL323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及行间蒸发占蒸散量的比例。结果表明:中苜1号和WL323全生长季的需水量分别为909.2mm和928.0mm,两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2茬最低,第3茬最高。中苜1号和WL323全生长季的需水强度分别为4.4mm/d和4.5 mm/d,两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2茬最高,第1茬最低。中苜1号和WL323全生长季行间蒸发占蒸散量的比例分别为26.0%和25.5%,两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2茬最高。  相似文献   

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由0增至400 mm,紫花苜蓿耗水量由335.5增至712.8 mm,干物质产量由3304.7增至7423.3 kg/hm2,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0.5和12.2降至6.8和7.9 kg/(mm·hm2),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9.5和11.1增至19.0和22.1 kg/(mm·hm2),但第1~2茬差异不显著;第1茬耗水系数分别由956和822升至1480和1273,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1053和906降至527和453,但1~2茬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2013~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对国内外15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5个苜蓿品种中4年平均年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中苜3号、中苜2号和WL712HQ,分别为14423.1kg/hm2、13706.3kg/hm2、13144.3kg/hm2。4个茬次的干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茬的产量最高,约占年总产量的38%,第4茬产量最低,年产量最高的两个品种的第一茬产量也最高。第一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综合4年的结果,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中苜3号和中苜2号,国外品种中WL712HQ、WL903HQ和MagnumVI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限紫花苜蓿(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小型蒸渗仪法,在北京平原区研究了一年生和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生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4.7和17.1 kg/(hm2·mm)]显著高于一年生紫花苜蓿[12.6和14.7 kg/(hm2·mm)](P<0.05);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耗水系数(679和584)显著低于一年生紫花苜蓿(793和682)(P<0.05)。研究表明生长年限对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和范围,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域和年份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不同;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耗水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量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和耗水量的范围分别为400~2 250和300~2 250 mm.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刈割茬次及生长发育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不同;需水强度与大气蒸发力成正相关,耗水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耗水强度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强度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的范围分别为3~7和2~7 mm/d;短期极端最高需水强度为14 mm/d.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灌溉量、灌溉模式、施肥量、施肥模式及刈割茬次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建植2年及以上高于建植当年;不同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相对正常的田间栽培管理条件下,建植当年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含水量14%)水分利用效率的范围分别为8~12和9~14 kg/(mm·hm2),建植2年及以上者分别为12~25和14~29 kg/(mm·hm2).  相似文献   

6.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了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第1、2、3莅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高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O.05)。随灌溉量增加,各茬次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耗水系数均呈先降后升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低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0.05)。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2014~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对国内外12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河北沧州地区的产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河北沧州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12个苜蓿品种中5年总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中苜3号、Vision和Instinct,分别为100254.7kg/hm 2、91458.2kg/hm 2和91209.9kg/hm 2。第1茬干草产量约占年总产量的32%。除2017年第4茬外,各茬次平均产量(5年共20茬次)和对应的年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第1茬的平均相关系数(0.846)最高,第4茬的平均相关系数(0.502)最低。基于5年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分析表明,适宜沧州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中苜3号,3个引进品种Vision、Instinct、SASKIA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分别为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hm2对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土壤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育期总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他们的次序是常规灌溉总干草产量(15 575kg/hm2)>节水20%(14 763kg/hm2)>节水40%灌溉(14 017kg/hm2)。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49kg/(mm.hm2),显著高于常规灌溉25.96kg/(mm.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6.89kg/(mm.hm2),与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之间相差不显著。各处理全氮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0~60cm),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120cm土层,灌溉对各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施氮40kg/hm2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和施氮80、120kg/hm2。当施氮量为40kg/hm2时,第2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15 905kg/hm2、WUE为28.62kg/(mm.hm2)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20%灌溉(灌溉量为264mm,不包括生育期降水量)和施氮40kg/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较高WUE及较高土壤肥力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燕麦(Avena spp.)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范围依次为5.7~58.4、1.0~21.3和3.4~95.8kg/(mm·hm2)。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耗水系数范围依次为171~1754、470~10000和104~2941。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依次为10.3、21.3和28.2,饲草燕麦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远较籽实燕麦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品种在河北低平原区的引进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引进的1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三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鲜草产量最高,其次是中苜1号、WL323ML;中苜1号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WL323ML、保定苜蓿;WL323ML粗蛋白质产量最高,其次是顶点、中苜1号。保定苜蓿、中苜1号株高、鲜干比、茎叶比明显较低。保定苜蓿、中苜1号抗涝性较强,但抗倒性较差。各品种抗寒性、抗旱性均较强,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WL323ML表现最优,宜作为河北低平原区进行推广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1.
水温对鲤鱼粗蛋白质、能量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水温对鲤鱼(Cyprinuscarpio)粗蛋白质、能量表观消化率测定的影响。试验设计18、23、28℃3组温度,测定每组温度下蚕蛹、花生饼及羽毛粉的能量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水温显著影响3组原料的表观消化率(P<0.05),其能量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随水温上升呈显著增加(P<0.05),但23℃与28℃水温下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和需水强度。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蒸散量,利用需水量测定值和同期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了紫花苜蓿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08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157.8、192.0、199.5和549.3 mm,第1茬显著低于第2和3茬(P<0.05),第2和3茬差异不显著。需水强度分别为2.6、6.2、4.2 和3.9 mm/d,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1茬(P<0.05)。作物系数分别为0.61、1.34、1.30和0.99,第2和3茬作物系数明显高于第1茬,超过其2倍。  相似文献   

13.
植物体内水分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量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含水率的调查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高光谱进行典型荒漠植物含水率与冠层光谱的关系研究对荒漠区植被遥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ASD便携地物光谱仪实地测定了10种典型荒漠植物的冠层光谱曲线,并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植被指数法,分析了不同荒漠植物光谱特征及其与冠层含水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荒漠植物反射光谱曲线具有绿色植物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普遍特征,有明显的"绿峰"特征和"红边效应"。2)在954-973,1 184-1 198和1 440-1462 nm三个波段,荒漠植物存在明显的水分吸收谷。其中,1 440-1 462 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含水率相关系数大于0.8,二者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3)WBI(Water Band Index)、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II(Normalized Difference Infrared Infrared Index)、MSI(Moisture Stress Index)与植物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冠层水分含量指数与植被水分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反映荒漠植被含水率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内蒙古高原(东华北地区)玉米(Zea mays)青贮时间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确定最适玉米青贮用品种及青贮时间,促进畜牧业发展。选用‘先锋38P05’、‘先玉1409’、‘海玉11’、‘利合228’和‘A6565’5个品种,设置青贮0、15、30、45、60和90 d,测定其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各品种青贮30 d后pH小于4.00;青贮过程中不同品种间乳酸(LA)、乙酸(AA)存在显著差异(P<0.05),丙酸(PA)、氨态氮/总氮(AN/TN)差异不显著(P>0.05),‘先玉1409’青贮45 d的LA最高占鲜物质(FM)的6.18%。各品种青贮45 d后营养成分变化趋于稳定;青贮90 d后‘先玉1409’的干物质(DM)、粗脂肪(EE)和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干物质为21.73%,EE和RFV分别占干物质(DM)的5.43%、170.36%,粗蛋白(CP)损失率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低,CP损失率为36.63%,ADF占干物质的23.21%。综上,玉米青贮45 d后品质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内蒙古高原(东华北地区)选用‘先玉1409’作为青贮原材料,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资源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因素,是进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利用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找到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点,达到生态和经济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随机设计,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槐(Sophora japonica)花粉对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槐花应用于青贮饲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分别设置白三叶单独青贮(C)、95%白三叶 + 5%槐花粉青贮(T1)、90%白三叶 + 10%槐花粉青贮(T2)、85%白三叶 + 15%槐花粉青贮(T3)、80%白三叶 + 20%槐花粉青贮(T4)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白三叶单独青贮品质较差,添加槐花粉提高了青贮原料的干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发酵系数,降低了缓冲能值,使得青贮后的感官评分、乳酸、乳酸 ? 乙酸、干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 0.05),pH、氨氮 ? 总氮、乙酸、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综合考虑,80%白三叶 + 20%槐花粉青贮能获得良好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7.
18.
新太湖猪选育过程中近交技术的应用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太湖猪选育过程中(1986~1994)6个世代母猪的分娩产仔记录,后备猪生长发育测定资料,分析了近交对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近交与产仔数、产活仔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5、-0.1546。与180日龄活重、体高、胸围、及80kg时背膘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0.211,-0.218,-0.204。回归分析表明,近交系数每上升10%,产仔数下降0.39头,180日龄活重下降1.5kg,背膘厚下降0.0748cm。产仔记录分析表明,母猪近交系数在20%以下时,产仔数比非近交组下降0.27头,差异不显著(P>0.05);近交系数在20%以上时,下降1.35头,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发育性状表明,近交系数在30%以上时,120日龄活重、180日龄活重等性状都显著下降。80kg活体背膘厚当个体近交系数上升到20%以上时,与非近交组相比下降0.16cm,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红壤坡地果园植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典型红壤坡地水平梯田果园梯壁种植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假俭草(Eremochloa aphiuroides)以及香根草(Vetiveria giganioides)间作花生(Arichis hypogaea)等8个处理,用统计学法处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植被覆盖度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梯壁上种植百喜草,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分别提高22.5倍、30.62倍;1998-2001年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