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几个年轻小伙子接受了蓖麻蚕越冬研究的任务以后,听从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依靠群众,在设备条件极差,研究人员很少的情况下,本着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苦战四年,进行了反复试验,一连培育了十代,终于创造了连代低温驯化蓖麻蚕的方法,培育出越冬新类型。闯过了蓖麻蚕不能休眠越冬的难关。并初步查明了蓖麻蚕蛹的休眠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子休眠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水稻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以强休眠品种4628和休眠性差品种996抽穗后30天的种子为材料,对颖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种子透水性、透气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的透水性、透气性较差,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脱氢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休眠性差品种996。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含量低于休眠性差品种996,而脱落酸(ABA)含量则显著高于休眠性差品种996。颖壳扫描电镜显示,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颖壳背面细胞排列紧密,茸毛较少,且孔洞小,萌发孔也比较小,不利于种子透水、透气。  相似文献   

3.
‘巨峰’葡萄休眠及解除过程糖类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休眠期糖类物质变化与休眠的关系,以离体1年生‘巨峰’葡萄枝条为试材进行水培,监测葡萄休眠过程糖类物质变化。通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巨峰’葡萄在1月6日休眠达到最深,2月5日解除休眠;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休眠加深而升高,解除休眠后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及蔗糖下降;蔗糖含量随着休眠的加深而下降,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升高;纤维素在整个休眠中及解除后变化不明显;果糖与葡萄糖在各器官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芽、韧皮部、木质部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溴乙烷破除马铃薯休眠的效果及激素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溴乙烷破除马铃薯休眠的效果及其在此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并在激素水平上初步探讨了溴乙烷破除马铃薯休眠的机理,以期为生产上应用溴乙烷破除马铃薯休眠提供参考。以‘薯引1号’、‘大西洋’和‘克新1号’3个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薯为材料,利用溴乙烷打破块茎的休眠,测定休眠强度、休眠幅度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溴乙烷使3个品种的休眠期分别缩短了33天、45天、46天,效果显著。另外,在休眠过程中,块茎的内源IAA和ABA含量比较高,而GA和ZR的含量较低。GA和ZR的含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溴乙烷处理会使波峰出现提前;在处理起始阶段,GA的含量高于对照。溴乙烷可能通过调节GA和ZR的含量来破除试管薯的休眠。  相似文献   

5.
15%石灰氮催芽后巨峰葡萄芽内激素以及有机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石灰氮对巨峰葡萄(Kyoho grapevine)进行催芽试验,对休眠解除过程中芽体内源激素和有机物质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ABA含量降低IAA含量升高,冬芽逐渐解除休眠而最终萌发;在药剂处理后淀粉酶活性加强,淀粉降解为可溶性糖供的速度加快,蛋白质含量则先下降后升高,最后诱导大部分的芽都能萌发。该试验进一步证明了GA3、ZRI、AA和ABA含量可能是引起巨峰葡萄休眠的关键原因,而ABA含量水平则应该是引起巨峰葡萄冬芽休眠的最关键因素。ABA含量低则有利于冬芽解除休眠。  相似文献   

6.
为认识桃芽休眠诱导过程中生理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分别用HPLC检测‘中农红久保’、‘中农3号’、03-30-035 3个桃品种(系)休眠诱导时期叶片和叶芽IAA和ABA含量,用RT-q PCR检测叶片和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载体基因Pp PIN1、Pp PIN3、Pp PIN5和Pp PIN8共4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桃芽休眠诱导过程中,叶片IAA含量未见显著变化,ABA含量自10月6日开始升高,至10月16日含量达到高峰;叶芽中10月上中旬IAA含量骤增,而ABA含量逐渐降低。本研究中桃基因组的4个Pp PINs基因家族成员中,叶片中活跃表达为Pp PIN5,其次为Pp PIN3,在10月上中旬Pp PIN5出现强烈表达;而在10月26日,叶芽中活跃表达的Pp PIN1和Pp PIN3表达量骤降。桃休眠诱导过程中叶片和叶芽内内源激素和Pp PINs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北乌头种子为材料,测定其萌发过程不同阶段贮藏物质及相应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北乌头种子休眠解除提供生理学基础.结果表明,种子在休眠及解除休眠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减少;淀粉、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减少.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在露白阶段均升高,淀粉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8.
内源CTK和IAA平衡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抽穗期分蘖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CTK和IAA含量及CTK/IAA值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平衡对水稻分蘖的调控作用。采用外施6-BA打破分蘖芽休眠和去穗后外施IAA抑制分蘖芽萌发两种处理,创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材料,测定伸长节和伸长节分蘖芽中CTK和IAA的含量。6-BA处理打破了分蘖芽的休眠,显著提高了倒二节和倒二芽中CTK含量,降低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影响不大,显著提高了节、芽中CTK/IAA值。去穗后外施IAA逆转了去穗对节、芽CTK含量提高效果,CTK含量维持在较低值,显著提高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节、芽中CTK/IAA值。CTK和IAA共同调控分蘖发生,较高的CTK/IAA值利于分蘖芽萌发,较低的CTK/IAA值使其休眠,节中CTK/IAA值在2.6~2.8,芽中CTK/IAA值在4.8~5.0,可作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9.
桃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光照长度诱导休眠的响应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天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9):141-145
为了探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桃树的休眠进程改变情况以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变化情况,以设施桃专用品种‘春捷’为试材,研究了光周期诱导树体进入休眠的过程中,叶片的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对不同光照长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光照长度对休眠的诱导作用不同,短日照具有显著的诱导休眠效果,而长日照起着延迟作用。处理期内,叶片中抗氧化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高峰出现在进入休眠诱导期前7天左右,长日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酶的活性,而短日照则激发了三者的活性,表明SOD、POD和CAT的活性与休眠进程相关,敏感响应期约在进入休眠诱导期的前1周。MDA含量随光周期诱导休眠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长日照降低了MDA含量,短日照使MDA含量增加,表明长日照下叶肉细胞的过氧化程度较低,而短日照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省农家桑树的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钙浸种、提高温度和光照等对解除桑树种子次生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5℃)条件下,25 mmol/L CaCl2浸种24 h,可提高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其中,未休眠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81%提高到97%,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16%提高到44%.在25 mmol/L CaCl2浸种基础上进行不同温度(25,28,30,35,37℃)处理,以及相同温度下照光和遮光处理,进一步探讨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结果表明,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5℃温度处理的发芽率达到最高,可达90%左右,说明提高温度是解除桑树种子的次生休眠的有效方法.桑树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且照光对桑树种子的根长和茎长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用杀虫剂对粉虱天敌-丽蚜小蜂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田间用于防治粉虱及其他目标害虫的杀虫剂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丽蚜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及同类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丽蚜小蜂的存活情况均有所差异。其中,菊酯类和有机磷类药剂对丽蚜小蜂的杀伤力最大,生长调节剂灭蝇胺杀伤力最小。在丽蚜小蜂的各发育阶段,成虫和卵期对药剂最为敏感,蛹期有蛹壳包被,药剂对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辐照杀虫是利用电离辐射与害虫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导致害虫不育或死亡的一种物理防虫技术.用于辐照杀虫处理的射线主要是γ射线(60Co或137Cs)、10 MeV以下电子束以及5 MeV以下的X射线,其中钴源辐照杀虫产业化发展迅速,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近年来加速器技术的进步,电子束辐照杀虫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辐照对不同储粮害虫、同一种储粮害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和性别有着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总体来看储粮害虫对辐照较为敏感:不同害虫的辐射敏感性顺序为:鞘翅目>蜱螨目>鳞翅目;同种害虫不同虫态的敏感性顺序为:卵、幼虫>蛹>成虫;雌性害虫的敏感性大于雄性害虫.粮食辐照杀虫工艺流程一般包括:辐照前处理、虫情调查、剂量决策、辐照处理、辐照后管理和重复辐照等几个部分.在辐照杀虫的工艺剂量(0.3~0.5 kGy)条件下,辐照对粮食的食用品质和功能特性没有影响,辐照后的粮食也不存在卫生安全性问题.因此,辐照杀虫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储粮害虫防治手段,是储粮化学药剂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替代,在储粮害虫防治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桑褶翅尺蛾(Zamacra excavate Dyar)是体中型的蛾类,具有爆发性食叶危害的特点。为有效防治其入侵危害,对其扩散方式、发生发展过程、生物学习性和防治策略进行详细观察研究。采取多年、多点观察并结合实验室验证,系统调查桑褶翅尺蛾从羽化、产卵、孵化、化蛹到休眠、越夏、越冬的生活史过程,对各虫期的生物学性状详细观测和准确掌握。结果表明:桑褶翅尺蛾以茧蛹强力粘附于树木根基部扩散蔓延,以发育完全的成虫在蛹内越冬;北疆昌吉3月中下旬午后羽化,成虫出土,初步估算雌雄比例约5:1,雌虫产卵量大,孵化率高达95%,3~5龄幼虫食量暴增,昼夜取食,危害严重。加强检疫、冬灌、树干缠绕粘胶带以及在1、2龄幼虫时用药化防,可以减轻危害,取得较好的防效。桑褶翅尺蛾是一种羽化集中、产卵量大、孵化率高、爆发性危害较大的昆虫,加强检疫、及早发现、适时化防、入冬灭蛹、阻隔上树是综合防治该虫危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明确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后续人工饲料的改进提供借鉴。以4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A、B、C、D)和1组对照组饲喂七星瓢虫成虫,并对其寿命、取食、交配和产卵能力进行研究。4组人工饲料的区别主要是昆虫蛋白来源的不同,人工饲料A为黄粉虫蛹,人工饲料B为蜂蛹,人工饲料C为蚕蛹,人工饲料D也为蜂蛹。人工饲料D为干粉饲料,其他3组都为糊状饲料,对照组以豆蚜饲喂。与对照组相比,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七星瓢虫60天后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人工饲料D存活率最高。人工饲料A和人工饲料D有产卵现象,但显著低于对照组;人工饲料A饲喂的成虫孵化率高于对照组。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七星瓢虫取食频次和交配频次都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成虫的交配频次略低于对照组。人工饲料D饲喂七星瓢虫成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松墨天牛寡糖基转移酶亚基STT3B的结构特点和在不同虫态、成虫的不同部位以及幼虫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松墨天牛STT3B基因cDNA,命名为MaSTT3B,其Gen Bank登录号为KT362368。序列分析显示其长度为2 55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2 322bp,编码773个氨基酸。MaSTT3B的氨基酸序列与赤拟谷盗相似性最高,为93%,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个分支上。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aSTT3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STT3B在蛹中的表达量高于成虫;在成虫足的表达量最高;在幼虫各组织中,体壁的相对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MATLAB在储粮害虫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粮虫图像处理过程中,介绍了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中的函数,实现了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边缘检测及轮廓提取,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图像特征抽取与分析,采用小波变换的处理方法去除粮虫图像噪声,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大量的参考文献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双氧威的特性,防治储粮害虫的效用进行了综述。指出双氧威是迄今仅见的具有广谱杀虫作物的保幼激光型化合物,可以有效防治敏感和抗性品害虫,无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不同分生孢子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的幼虫和蛹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MZ041024菌株杀虫活性较高,对幼虫和蛹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79%和88.94%,LC50分别达到1.745×105个/ml和4.723×105个/ml;LT50最短分别为3.51d和3.78d 。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邢抗2号和农大108籽粒上取食同特用玉米籽粒上取食的幼虫相比,其幼虫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长,说明特用玉米籽粒比普通玉米的籽粒更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中,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可以通过抗螟品种筛选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在室温30℃±2℃、相对湿度75%±50环境中研究了对磷化氢抗性和敏感的赤拟谷盗3个品系在磷化氢亚致死浓度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与死亡情况,3个赤拟谷盗品系对磷化氢的抗性系数分别为R1=1、R170=170和R247=247,研究中设定的磷化氢亚致死浓度分别为0mg/L、0.0028mg/L和0.014mg/L。主要结果为:磷化氢亚致死浓度下赤拟谷盗抗性和敏感品系的发育历期延长;亚致死浓度磷化氢熏蒸下,3个品系间幼虫发育速率差异不明显,但抗性品系卵期和蛹期的发育速率增加较敏感品系显著。在亚致死浓度下,赤拟谷盗敏感品系的卵、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增加都明显高于抗性害虫,抗性品系的存活能力明显大于敏感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