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7,(1):18-24
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马铃薯生产中,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大垄(90 cm)条件下相同播种量(148 kg/667m~2)不同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对马铃薯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组合:种薯切块30 g,株距15 cm;种薯切块50 g,株距25 cm;种薯切块70 g,株距35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大薯块长出的植株高大粗壮,但单位面积主茎数则以小薯块的稍多,至于叶面积指数以中薯块的为大。无论是总产还是商品薯产量播种量相同3个处理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丘陵山区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结荚习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夏豆25和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度为25万株·hm-2时,相同株距下行距配置的变化对主茎高度和重心高度影响不明显,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抑制植株主茎高度的增加.重心高度/主茎高度表现为品种间差异显著而不同株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其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调控.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改变植株高度影响了主茎的平均节间长度;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基部节间粗度的增加,基部节间的长粗比受行距和株距配置的共同调控.宽窄行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的增加,且在平均行距为40 cm时表现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大豆百粒重的增加,品种南豆25的表现更为明显.株距8 cm、宽窄行60 cm+40 cm的配置下大豆单株产量显著高于株距10 cm、等行距40 cm,植株分布均匀更有利于个体生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冀张薯8号马铃薯网室原原种生产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育成并经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冀张薯8号脱毒假植苗为材料,在40目尼龙网纱覆盖网室内进行不同定植密度对产量构成进行试验。设行距80 cm,株距20 cm、25 cm、30 cm、35 cm进行标准化繁种栽培试验,结果以株距25 cm单株经济性状最佳,中等块茎的生产比例大,为今后该品种网室原原种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草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品系15在通辽产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品系15的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行距(A)和株距(B)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时,草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株高较高,分枝较多,主茎较粗,单株地上生物量较大。主茎粗和单株地上生物量与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的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最大。若品系15作为牧草应用,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若品系15作为籽实饲料或繁殖种子,行距×株距为60 cm×3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个新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的早熟性、植株性状、薯块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情况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东农303、中薯5号两个品种表现植株生长旺盛,早熟性好,单株结薯数多,薯块大小均匀,商品薯率与产量高,适宜石门县作为早熟马铃薯高产栽培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8.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脱毒种薯为试验材料,将种薯分成(20±5)g和(30±5)g两组,分别按5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70cm,株距分别为12.5、15.0、17.5、20,0和22.5cm).试验结果表明,在哈尔滨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大种薯(30±5)g播种可以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在本试验中,种薯重量为(30±5)g、株12.5和15.0cm时,获得了较高的块茎产量和较多的块茎数.通过对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分析,表明高密度群体具有发育快、生长旺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系)为主区因素、密度为副区因素,研究7个4X—2X选系(A1~A7)及其4X亲本东衣303(A8)以及密度(B1~B3)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品种(系)间在小区总量、小区块茎数、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方面差异极显著。A6品系小区块茎数极显著的低于东农303,但小区总产、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和东农303差异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水平,但对小区商品薯重和小区商品薯数没有显著的影响。较高密度下(B1,株距30cm)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极显著高于B2(株距35cm)和B3(株距40cm)。在小区块茎数方面,品种(系)×密度互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晋西南山区川水地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晋西南山区川水地覆膜种植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进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每公顷密度在53 892~89 820株范围内,其单株商品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重、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存在显著与极显著差异;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差异;小区产量以每公顷76 989株最高,小区商品薯产量以每公顷67 365株最高,而在生产实际中,追求更多的是商品薯产量,所以,该区域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覆膜种植以每公顷67 365株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4.
密度和钾肥对马铃薯品种东农306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特用型马铃薯品种"东农306"为材料,在2003~2004年进行了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下单株产量差异显著,在本试验中以行距70 cm和株距30 cm的密度、硫酸钾用量150 kg·hm~(-2)最适合该品种的个体生长,能获得较高的单株产量和商品薯产量;行距70 cm和株距20 cm的密度、硫酸钾用量75 kg·hm~(-2)最适合该品种的群体生长,能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和商品薯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播种时最佳深度,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会-2’为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播种深度(10 cm,15 cm,20 cm,25 cm,30 cm)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出苗期、生育期、株高、大中薯块茎数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种深度为20 cm时能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增产机理,我们开展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薯皮光滑,块茎大小整齐,出苗率高,株高和叶片数较多,中、后期植株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分枝数多、单株块茎重和大薯率高是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目前尚未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新型腐植酸肥料与同等养分配方化肥的田间比较试验,探讨新型腐植酸有机肥对马铃薯茎基腐病预防效果.结果表明,5~15 g壤动FT/100 kg种薯配合腐植酸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安全,在出苗率、苗高、单株根数、最大根长、芽长分别优于配方化肥...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育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10℃、20~15℃、25~2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育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的株高和主茎叶片数增加,叶长、叶宽、茎粗降低;"转心乌"薯块的形成对温度较敏感,而"大西洋"可耐一定程度的高温,"合作88"低温下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供试材料为品种东农303。不同密度间,块茎数和总产有显著差异,两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善大小间,除净产量只达0.05显著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0.01显著水平。株高、主茎数/每穴、块茎数随种薯大小的增大星线性增长,而总产、商品薯块茎数、商品薯产量、净产量随种薯大小的变化规律则只能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采用新复极差法对各性状在不同密度及不同种薯大小下的表现作了多重比较。要想获得较高的商品薯产量及净产量,并考虑节约用种,提高繁殖倍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东农303的株行距应为30cm×70cm,种薯大小应为50~8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