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常态阶段,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为人才发展提供了空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校企合作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对策,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急需一批专业对口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专业对口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常用模式,近年来已在大多数企业和学校中施行.文章指出校企合作对机械类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阐述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文章将针对当前机械类专业教育在校企合作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且探索出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战略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都需要响应新农科背景下的要求.介绍了在新农科背景下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了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于提高理论课程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3个方面的培养目标,考虑产学研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人才质量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  相似文献   

5.
蒋珂  王萍 《南方农机》2022,(23):179-181
校企合作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都有较多益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法规不完善、人才不足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基于此,课题组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常见问题,针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讨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路径,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工业机器人是重要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极为看重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能提升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的培养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会计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文章对会计人才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产教融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校企的合作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学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机行业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结合现有国内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农机行业现状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的高职教育下,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衍生下的新的教学方向,在将来必会为社会贡献出大量的优质人才,汽车学院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制度,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汽车学院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的探索是高职院校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上开创的新教学方法与途径,充分的体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就业需求与人才需求。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能够有力的解决高职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教学目标,学校只有将自己的教学环境资源与企业的资源做到真正的融合,为高职办学建立了新模式的办学思路,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企合作作为中职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中职学校发展和人才素养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打开校企深层合作新局面、落实校企合作双赢发展模式,是我国中职学校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本文在校企深层合作视域下,对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提出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希望一方面可以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另一方面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途径,最终实现数控人才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产教深度融合不但能够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以党建合作带动校企深入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开辟新的合作渠道,不断提升当前的校企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韩韬 《南方农机》2017,(11):125-126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不断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主题,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升级。文中以亿滋中国为实例研究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新形态,是一个"一虚拟"和"十合作"的"1+10"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该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校企合作成功率,增强学生适应性,利用基础的管理办法和详细的具体措施为校企合作的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与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建立协调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在促进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一味地运用课堂授课的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培育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应跟企业展开友好的协作,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培育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文章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和巨大价值进行阐述,同时对现阶段实际情况深层剖析,为构建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秀莲 《农业工程与装备》2019,(11):120-121,123
技工学校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以服务就业及推动企业转型或升级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培育适应当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然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育摸式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育摸式已经不太满足企业新的的需求。为了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便出现了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培育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易忠奇 《湖南农机》2013,40(1):174-17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达到互利、互惠、双赢。同时以此来发挥行业企业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高度凝聚的教育合力。职业院校当前的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且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建设等方面为主,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同样应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符合企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购买力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加强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中的一个发展任务.而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崭新途径,相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一定可以实现互惠互利的效果,最终达到三方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数控设备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机械设备,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水平,降低人力成本。目前,中职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校企合作,通过企业规模化的实训模式培养学生除理论知识外的实践能力,对中职学校发展和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校企深层合作视域下,对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度探析,并提出合理规范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基本教学文件为依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专业教材,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的融合。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本文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述了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校企合作教材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高职校企合作教材评价体系建设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是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阐述、对毕业生现状的分析及对其缺乏工匠精神原因的探究,得出电商专业可以从优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工匠精神注入学生的培养当中。  相似文献   

20.
杨梦勤  黎丹 《南方农机》2023,(13):189-191
【目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加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与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法】课题组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融合路径与融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法,基于企业精益管理的车间教学方式,构建“双融双创”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该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