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索了常宁市水稻秸秆腐熟还田的几种主要技术模式,对比了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的效果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秆剂5~10 d以后秸秆腐熟速度比对照明显加快,腐烂程度高;通过连续3年实施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1.84 g/kg,增加6.57%,有效磷增加1.02 mg/kg,增加9.37%,速效钾增加19.2 mg/kg,增加28.66%,土壤容重降低0.17 g/cm~3,降低12.33%;秸秆还田比对照平均增产404.7 kg/hm~2,增产6.96%;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可减施N量7.2 kg/hm~2,增加土壤K量116.87 kg/hm~2。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郊区奉贤、金山和崇明3个区典型地块中,连续3年对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进行监测,检测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容重、有机质、p H值和CEC值。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37%,速效钾平均提高了4.55%,全氮平均提高了3.59%,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值降低了5.79%。土壤固碳(C)量为2 062.06 kg/hm~2,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103.10 kg/hm~2,N肥减施量为5.16 kg/hm~2。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比对照产量增加4.5%,对作物增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深耕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耕作定位第7年的试验(2009-2015年),设常规耕作+秸秆还田(CT)、深耕+秸秆还田(DT)、深耕+秸秆不还田(NDT)、隔年深耕+秸秆还田(ADT)4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平均比CT增产17.6%,增产的原因是穗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穗行数的显著提高增加12.5%,行粒数多7.4%,百粒重提高5.6%;DT和ADT处理比NDT处理平均增产7.9%,DT与ADT间差异不显著。从增产机理上分析,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LAI(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平均提高了11.0%;深耕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增加了58.9%,有效耕层土壤量增加59.2%,容重下降了10%以上,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同时深耕+秸秆还田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增加了土壤酶活性。1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0%以上,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增加了5%以上。[结论]隔年深耕是豫西地区一种节本增效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秸秆腐熟剂对沿黄稻区稻田秸秆还田效应的影响,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以桶栽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10种秸秆腐熟剂对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质量指标、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碳氮比、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秸秆腐熟剂均能显著增加分蘖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的碳氮比,多数秸秆腐熟剂能加快稻田秸秆腐熟速率、提高水稻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株高,进而增加水稻的单株产量,增产幅度为2. 41%~38. 35%。其中,HW,JD 2和JBS等3种秸秆腐熟剂处理后形态和生理指标改善较大、增产效果较好,单株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8. 35%,32. 33%和25. 24%。因此,沿黄稻区秸秆腐熟剂选用HW,JD 2和JBS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黑土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长期处于过度开垦状态,化肥大量施用,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物产量降低。通过两组试验,1组施用有机肥,另1组秸秆全量还田,2组均以单施化肥处理(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可增加黑土5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有效缓解土壤大团聚体减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下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均高于CK;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幅2.4%~40.8%;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平均增产17.09%,施用有机肥平均增产23.41%。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秸秆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旱地地力水平,对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后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和烤烟秸秆还土的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24.82%~25.69%,其次是油菜秸秆和马铃薯秸秆的还土处理,比CK增产18.40%~19.44%,小麦秸秆比CK增产8.33%.不同秸秆还土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保持速效磷、速效钾的平衡,其中,烤烟秸秆增加速效钾量能力强;玉米秸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作用较强;油菜秸秆由于腐熟快,增加氮素能力最强;马铃薯秸秆和小麦秸秆相对其他秸秆培肥地力能力稍差.秸秆还土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海南双季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海南省文昌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展开双季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10%(T1)、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30%(T2)、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50%(T3)4种施肥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10%氮肥施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还能明显增加双季稻的产量(早稻增产8.04%,晚稻增产4.17%),具有较好的减肥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物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2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徐麦33,采用水稻、玉米、花生3种作物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种植模式,以小麦常规栽培方式为对照,研究其对小麦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作物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其中以玉米秸秆还田增产优势最强,郑麦7698和徐麦33分别平均增产40.05%和26.27%;花生秸秆还田分别平均增产23.69%和15.97%;水稻秸秆处理分别平均增产30.34%和9.02%,水稻、花生2种秸秆还田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还田能显著控制小麦前期群体数量,促进后期生长,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能显著提高小麦后期LAI,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后期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通过增穗增粒或增粒增质量途径,有效提高小麦产量。秸秆还田对小麦全苗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和白土肥力的影响,探讨适宜还田量和腐熟剂效果。[方法]设置0、2 250、3 000、3 750和4 500 kg/hm~2小麦干秸秆还田量,水稻收获期测定籽粒产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物理和化学性状。[结果]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水稻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年3地试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74%~9.45%、3.73%~13.9%和2.34%~14.9%,平均增产5.98%、8.13%和7.74%,3 750 kg/hm~2的中等秸秆还田量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配施秸秆腐熟剂,水稻增产作用更明显。实施适量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提高后季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pH。[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白土稻田小麦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7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500kg/667m^2)配施碳铵14kg/667m^2+碳酸钙20kg/667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553.4kg/667m^2,比对照每667m^2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14kg/667m^2的处理,667m^2产547.8kg,比对照667m^2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施碳铵6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667m^2增产水稻18.3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氮素对超级稻的产量及各种性状有重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的处理中,差异显著,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每667m^2施氮10-18kg,超级稻的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等因素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18kg/667m^2氮素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6.4%。  相似文献   

13.
秦通 《北京农业》2011,(36):23-24
评价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叶原料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与不同的栽培密度关系不大;农艺综合性状以1100株/667m2处理最优;原烟外观质量以1100株/667m2处理的橘黄烟最多;经济性状以1100株/667m2处理最好,平均667m2产值达到2816.05元,分别比1000株/667m2处理区和1200株/667m2处理区增加100.88元和107.95元,产值增长幅度分别为3.58%和3.83%。本研究为烟叶合理密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贵烟2号最佳留叶数,研究了不同留叶数对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产量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以留叶数22片最高为184.9 kg/667m~2,较其余处理高6.4 kg/667m~2~26.7 kg/667m~2;均价、产值、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则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价、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均以留叶数18片最高,分别达19.80元/kg、47.04%、87.15%,较其余处理分别高0.57元/kg~1.96元/kg、1.88~7.78个百分点、1.90~9.77个百分点,产值以留叶数20片最高为3 432.6元/667m~2,较其余处理高32.9元/667m~2~502.7元/667m~2。评吸得分随留叶数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留叶数18片最高为60.6分,其次留叶数20片为59.6分,且二者化学成分及协调性均较好。综合经济效益及质量来看,本试验最佳留叶数范围18~20片。  相似文献   

15.
桂东地区早稻稻鸭共作有机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本地水稻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桂东地区进行早稻有机栽培、稻鸭共作有机栽培和传统栽培三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是394.6kg/667m2、430.2kg/667m2、508.9kg/667m2,稻鸭共作有机模式比传统模式每667m2低18.3%,比有机模式高9.0%;平均净收益分别为797.5元/667m2、936.8元/667m2、664.3元/667m2,以稻鸭共作模式最高,比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增加20.1%和24.3%。此外,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提高肥力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优于其它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三熟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罗句的"天然温室"优势,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在不同的蔬菜淡季,向市场提供商品蔬菜,2003年开始进行早果莱-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2007年示范面积163.3hm2,平均三季产值迭6617元/667m2;带动面积700hm2,三季平均产值5880元/667m2.一年三熟667m2最高产值达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药剂浸泡种茎对布朗山区木薯地下害虫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控云南布朗山区木薯重要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本试验针对性地开展种茎无害化药剂处理的防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环保型杀虫剂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的1∶1混合液浸泡木薯种茎5和10 min后种植效果最好,平均出苗率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62.5%及清水对照的75.0%和75.6%显著提高到96.5%和97.0%,平均虫害率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56.8%及清水对照的45.0%和44.8%显著下降到6.3%和5.5%,平均产量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1 112.5 kg/667 m2及清水对照的1376.5和1 393.3 kg/667 m2显著提高到2 113.3和2 135.2 kg/667 m2。此结果说明,种茎无害化药剂处理不仅可显著降低虫害率,而且可显著提高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还田,在室内模拟不同量[全量:每亩(667 m2)1.8 t,半量:每亩0.9 t]番茄秸秆和甘蓝叶残体还田,并设置添加菌剂(秸秆腐熟剂、农用酵素)和未添加菌剂处理,测定还田后7、14、21、28、35 d的土壤温度、pH、电导率、有机碳、养分含量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探究蔬菜废弃物还田量及配施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配施菌剂处理的pH值变化幅度较小.蔬菜废弃物还田后7 d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均迅速增加,增加范围为0.55~1.73 g·kg-1.与未施菌剂还田相比,还田35 d后番茄秸秆添加酵素全量还田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49%、9.30%和5.61%,甘蓝叶残体添加酵素全量还田处理的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达到34.98%.在还田处理期间,番茄秸秆在第21 d的土壤水溶性物质含量达到最大,而甘蓝叶残体还田处理则是在第7 d上升到最大值,并且甘蓝叶残体各还田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物质含量整体比番茄秸秆还田处理高.蔬菜废弃物配施酵素全量还田能够有效促进土壤腐殖质和胡敏酸含量增加,且两种蔬菜废弃物还田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均在还田第7d达到最大.综合比较而言,蔬菜废弃物配施酵素全量还田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降低还田成本方面效果最佳,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冷浸田秸秆还田和腐熟剂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的应用效果.采用观察秸秆还田后表观性质、测定稻杆断裂拉力、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冷浸田上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或秸秆还田+低量腐熟剂,可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但在提升水稻产量方面作用不大;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加快稻秆腐烂速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并显著提高微生物碳和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秸秆腐熟剂用量增加(4 kg/667m2),可加速稻秆腐烂速度,有效提升冷浸田水稻产量(10.1%),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和花后控水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施纯氮10kg/667m2、15kg/667m2、20kg/667m2(分别用N1、N2、N3表示)和40%~50%、60%~70%、80%~90%(分别用W1、W2、W3表示)3种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研究了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水分生产效率,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粒数,但过多(20kg/667m2)或过少(10kg/667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而对于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而施氮量过高(20kg/667m2)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导致水分生产效率下降。因此,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