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雌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多能性状态的获得伴随着X染色体的表观修饰重编程。分化终末状态的雌性体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发生异染色质化而导致其失活。在体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过程中,失活的X染色体重新活化。在重编程过程中,多能因子和X染色体失活中心的非编码基因的联系紧密。文章主要从分子水平上讨论多能干细胞X染色体表观修饰的相关研究进展。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标准的多能性基态。X染色体上非编码RNA的表达可能是一个评价iP S表观遗传状态的标记,相关研究可以为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用猪体细胞培育出多能干细胞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用猪体细胞培育出多能干细胞中国科学家近日成功将猪的细胞转变成了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发育成为身体中任何类型的细胞。这是全世界首次使用有蹄脚的动物即有蹄类动物的体细胞,而非精细胞或卵细胞实现了这一成果。该成果可以为建立人类遗传病模型、培育供人类器官移植的转基因动物,及养殖耐受猪流感等疾病的猪开辟道路。该研究成果发布于新创刊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相似文献   

3.
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将重编程因子导入到各种细胞中,使其大量表达,从而诱导细胞进行重编程为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特征相似的多潜能性干细胞。最开始多能干细胞的产生主要通过包装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将外源重编程因子导入各种细胞内,但这两种病毒载体会使基因永久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从而使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人们采用了非整合型病毒(如腺病毒和仙台病毒)来导入外源基因;但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细胞内还是会残留一些病毒,所以又有报道不使用病毒而是利用直接转染、蛋白质介导、转座子等方法将重编程因子导入细胞内,或将小分子化合物添加到培养基中完成细胞的重编程。文章对近年来多能干细胞诱导过程中重编程因子的几种导入方法的来源和优缺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胚胎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并且能分化成所有类型的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它们提供了早期胚胎分化的体外模型,也是基因操作的重要靶细胞。禽类多能性干细胞培养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以干细胞体外遗传修饰、鉴定为技术平台的家禽转基因技术。通过此技术对禽类基因进行遗传修饰与操作,在胚胎发育基础研究、转基因禽类生产及家禽育种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禽类多能性干细胞培养的许多基本问题仍亟待解决,如探索其建系的培养条件、揭示其维持多能性和增殖能力的分子机制等。文章综述了禽类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体外分化能力、嵌合体形成以及基因修饰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目前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5.
商情新闻     
《农村养殖技术》2009,(12):37-37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用猪体细胞培育出多能干细胞中国科学家近日成功将猪的细胞转变成了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发育成为身体中任何类型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成肌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将成肌细胞分为6组,即A组为正常培养的C2C12成肌细胞,B和C组细胞分别用25%和50%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代替部分原有培养基,A'、B'、C'组分别在A、B、C组的基础上添加了100μmol/L H_2O_2,再通过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处理组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进一步利用酶标仪检测了细胞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50%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使C2C12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显著提高了经H_2O_2处理的C2C12细胞的CAT活性。说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并对H_2O_2诱导的成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诱导多能干(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细胞在维持多能的同时能够持续自我更新。由于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创造病人特异或者疾病特异的多能干细胞,这些细胞对于研究疾病的机理和药物的发现非常有用。作者主要从iPS细胞建立的优化、被重编程的细胞类型、iPS细胞的发育潜能、iPS细胞产生的2种模型及iPS细胞的应用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Nanog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决定了它在医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维持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分子机制成为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发现与维持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基因有Oct4、Nanog、Sox2等,其中Nanog是2003年5月末发现的一个基因,它对维持胚胎干细胞多能性起关键性作用,能够独立于L1F/Stats维持ICM和ES细胞的多能性。几年来,Nanog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Oct4、Sox2等多能性维持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在综述Nanog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anog基因表达调控以及Oct4、Sox2等多能性维持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多能干细胞(PSCs)是一类能够无限自我更新的细胞,能够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组织,促进基因编辑和再生领域发展。牛作为最常见的家养有蹄类动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遗传潜力,因此衍生稳定的牛多能干细胞对理解牛胚胎发育分子机制有着积极作用。目前,人们已在牛胚胎干细胞(b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biPSCs)方面做了诸多研究,但建立与小鼠和人类相当的bESC仍具有挑战性。文章重点综述了牛胚胎干细胞的各种衍生方式以及多能性维持的内部信号通路和外部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介绍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扩展潜能干细胞的特点,以期为牛干细胞的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中两个关键细胞因子Oct4和Sox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干细胞(ESC)在谱系特异性标志被激活前,Oct4和Sox2蛋白水平是细胞向谱系选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临时性标志。Oct4和Sox2转录因子在启动细胞重编程、维持ESC多能性和决定其是否走向分化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它通过与靶基因调控区结合,选择性地抑制分化基因或者激活多能性基因的表达而达到调控目的。干细胞共激活复合物(SCC)是Oct4和Sox2在Nanog基因协同激活时所需要的,它直接与Oct4和Sox2相互作用并集中在Nanog和Oct4启动子部位以及大部分被Oct4和Sox2占据的基因组区域,在维持ES细胞多能性和保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对Oct4、Sox2这两个关键性细胞因子作用机制深入了解,有助于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为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猪胎儿为材料,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或组织块法培养胎儿背部最长肌获得了肌肉卫星细胞,该细胞体外可以传到9代以上。培养的细胞多呈纺锤体型和梭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典型的长轴平行排列。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细胞呈CD29、CD166、CD45、CD44阳性,CD71、CD34阴性。RT-PCR检测发现其表达Desmin、C-Myc、Nanog、Pcna、Oct4、Klf4,弱表达Myog,不表达Sox2、MyoD。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其表达Desmin等肌肉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同时表达Nanog、Pcna等多能性细胞标记。本试验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猪肌肉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得到的细胞具有肌肉卫星细胞的典型生物学特性,同时表达间质干细胞和多能性干细胞的部分标记。  相似文献   

12.
猪十二指肠中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免疫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研究猪十二指肠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SS)阳性细胞、IgA阳性细胞和酸性非特异性脂酶(ANAE)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阳性细胞的发育模式与IgA阳性细胞和AENE阳性细胞的呈相反趋势。SS阳性细胞数量于3日龄开始增加,20日龄达到第一个高峰,然后于45日龄呈极显著降低(P<0 01),90日龄又呈显著上升趋势(P<0 05),至120日龄时又达到第二个高峰;从出生至3日龄猪十二指肠无IgA阳性细胞的分布,20日龄时IgA阳性细胞开始出现,45日龄Ig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 05)并达最高峰,90日龄时又呈下降趋势;猪十二指肠AENE阳性细胞数量在3日龄及20日龄均极显著增加(P<0 01)。然后于45日龄开始显著减少(P<0 05)。结果表明猪十二指肠中SS阳性细胞的发育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羊PGCs用于分离与克隆类ES细胞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择健康成年本地白山羊,自然发情,配种后44d取胎儿,以传统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离与克隆的方法和PGCs与其胎儿生殖嵴周围组织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类ES细胞),并对山羊类ES细胞在不同饲养层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与共培养的方法并添加细胞因子均能分离获得类ES细胞。分离获得的类ES细胞在同源(山羊)胎儿细胞饲养层上生长效果较好,可传4代或5代,而在小鼠原代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类ES细胞仅传3代。另外,共培养不添加细胞因子组仅获1个ES细胞集落,传代后丢失。  相似文献   

14.
几种鸡胚原代细胞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病毒分离、繁殖,中和试验及药物毒理试验中,细胞培养是经常被选用的技术。本文描述通过选择不同日龄的鸡胚,分别对皮肤上皮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进行了组织培养,确定了生长所需的培养液要求。认为12日龄鸡胚适于皮肤上皮细胞的制备,17~20日龄鸡胚适合于肝细胞、肾细胞的制备,并确定了细胞生长的pH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生殖细胞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其在体内的分化机制已基本清楚。随着生殖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体外诱导途径获得生殖细胞已成为现实。将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上胚层样细胞,进而分化为原始生殖样或原始生殖细胞。将它们迁移入胎儿生殖腺,具有减数分裂及产生精子能力,与卵子结合移入缺生精管的生殖腺的新生鼠可以产生健康后代。为此,体外诱导生殖细胞的成功,进一步阐明了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机制,为更有效利用干细胞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都是由胚胎前肠内胚层细胞发育而来的。脊椎动物中,在高度保守的诱导信号和遗传调节因子作用下,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特化,并获得器官功能和再生能力。由于对肝脏疾病和Ⅰ型糖尿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肝脏、胰腺的发育和再生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对不同模式生物的研究,揭示了进化上保守的诱导信号和转录因子诱导肝脏、胰腺细胞的分化机制,这为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如何诱导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胰腺β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嗅鞘细胞对无血清培养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血清培养诱导PC12细胞凋亡,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对去血清后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井对不同组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OECs培养上清对去血清后PC12细胞的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②从形态学上观察,OECs对去血清诱导PC12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细胞向死亡过渡受阻;②流式细胞对细胞周期分析,去血清诱导后的PC12细胞,大部分细胞滞留在G1期,细胞向S期过渡受阻,造成G1期细胞的堆积,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73.6%,25.9%,0.5%;而OECs联合培养组所占比例:53%,42.3%,4.7%;OECs上清组:42.1%,52.2%,5.7%;正常有血清培养组:45,6%,41.4%,13%。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3%,45,6%,37.4%,0.5%。  相似文献   

18.
饲养层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影响及其分离培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胚胎干细胞及其相关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最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它与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饲养层细胞在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实践经验就饲养层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饲养层细胞的分类,并分析了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将本地槐山羊胎儿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与其生殖嵴周围组织细胞共同分离,经传代培养后获得了具有干细胞特征的山羊类ES细胞。结果表明高糖DMEM培养基和低糖DMEM培养基相比较,低糖DMEM更适宜于山羊类ES细胞的分离与克隆;类ES细胞在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生长效果较好,可传4代或5代,而在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类ES细胞仅传3代;联合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细胞因子(SC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能显著提高山羊类ES细胞分离与克隆的效率;胎龄为30~45d的胎儿原代培养时可获得大量的细胞集落,克隆培养可传至5代,适合作山羊类ES细胞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Local scarification and infection with orf virus induced an influx into the dermis of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number of T cells than scarification alone. These cells accumulated underneath the early lesion caused by the scarification and later within epidermal pustules which formed as a result of infection. Cells of the γδ, T4 and T8 subsets were all implicated in this response. Dermal B cell numbers also rose in response to infection but relatively fewer B cells were found within pustules. Dendritic cells reactive for IgM were prominent under the initial lesion caused by scarification and dense aggregations occurred under the degenerating epidermis about 72 h after infection. Résumé— L'infection par scarification locale de virus de l'ecthyma contagieux du mouton a provoqué un influx de lymphocytes T dans le derme significativement plus important que lors de scarification seule. Ces cellules s'accumulaient sous les lésions précoces provoquées par la scarification et plus tard au niveau des pustules resultant de l'infection. Les lymphocytes T3, T4 et γδ, étaient impliqués dans cette reaction. Le nombre de lymphocytes B dermiques augmentait aussi en réponse à l'infection, mais peu d'entre eux étaient retrouvér dans les pustules. Les cellules répondant à l'lgM étaient majoritaires sous les seules lésions provoquées par scarification et des agrégations denses apparaissaient sous l'épiderme dégénéré 72 heures aprés l'infection. Zusammenfassung— Die lokale Skarifikation und Infektion mit dem Orf-Virus führte zum Einwandern von einer signifikant größeren Anzahl von T-Zellen in die Dermis, als die Skarifikation allein. Die Zellen akkumulierten sich unter der frühen Skarifikationsläsion und später innerhalb der epidermalen Pusteln, die sich durch die Infektion ergaben. Zellen der Gamma-delta-, T4-und T8-SubpopuIationen waren an dieser Reaktion beteiligt. Auch die Anzahl dermaler B-Zellen stieg als Antwort auf die Infektion, aber innerhalb der Pusteln wurden, relativ gesehen, weniger B-Zellen gefunden. Die auf IgM reaktiven Denritenzellen hoben sich unter der initialen Läsion durch die Skarifikation hervor, dichte Aggregationen fanden sich unter der degenerierenden Epidermis ungefähr 72 Stunden nach der Infektion. Resumen Infección e introducción por medio de multiples punturas cutáneas del virus Orf, produjo un mayor aflujo de linfocitos T en la dermis que punturas de manera aislada. Éstas células se acumularon debajo de la lesión primaria causada por las punturas y de forma tardía en las pústulas epidérmicas, las cuales se formaron como resultado de la infección. Las células del tipo yó de los subgrupos T4 y T8, se encontraron todas implicadas en esta respuesta. Los números de linficitos B en la dermis se vieron aumentados como reacción a la infección, pero menos en las pústulas, relativamente. Células dentríticas reactivas a la IgM fueron prevalentes en la lesión inicial por las multiples punturas, y 72 horas despues de la infección, se detectaron agregaciones densas que ocurrieron bajo la epidermis en degeneració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