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盘旱育免耕抛秧增产节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免耕抛秧与常规翻耕抛秧和翻耕栽插对比栽培,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由于抛植深度浅,抛植后前期分蘖迅猛,低位分蘖利用率高,成穗率、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加,本田分蘖持续时间缩短,高峰苗数下降,有效穗减少,单产下降3.09%,单位节省人力投工2~3.5个/667m2,节省畜力2个/667m2,投产比提高0.53、0.76,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稻草还田免耕 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田稻草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促进增产增效,一般比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增产3%~5%,比常规翻耕抛秧增产8%~10%,每亩增收节支80~100元。同时,可防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保持土壤结构,避免焚烧或丢弃稻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将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两年四季免耕抛秧同翻耕抛秧、翻耕手栽定点栽培试验,比较分析了产量、穗粒结构、立苗、生育进程等免耕抛秧特征特性,并结合实践进行了免耕栽培有关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解决免耕抛秧增加产量、促进立苗、灭茬灭草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方式下钾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施钾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耕翻插秧水稻有效分蘖期最短、群体茎蘖数和有效穗最低,但LAI和干物质积累整体表现较大,产量最高(10.7×103 kg/hm2),比常规耕翻抛秧、免耕抛秧和免耕高桩抛秧分别高3.62%、1.58%和1.88%;常规耕翻抛秧和免耕抛秧有效分蘖期、有效穗和LAI接近;免耕高桩抛秧有效生育期最长,最高苗和有效穗最多,LAI和干物质积累整体表现较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稻谷产量随之增加,且钾肥对水稻有效分蘖期、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左晓斌 《种子科技》2003,21(2):118-119
免耕是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已引起广泛重视。随着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一晚二晚的推广应用,永新在中稻(一晚)免耕的基础上,分别结合直播、抛秧、插秧三种高产栽培技术,对照常规翻耕技术进行两优培九三种模式的对比配套栽培,探讨两系稻增产增收技术。实践证明,免耕抛秧是继翻耕抛秧后两系稻又一项高效节支栽培新措施。1免耕栽培的产量表现抛秧免耕法比直播免耕法、插秧免耕法产量高,直播免耕法因漂秧,烂根,出苗率较低,根系发育不良,苗势素质较差,产量低于另两种免耕栽培模式。抛秧免耕法可节省机插秧所需的一次性机械投资…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4种旱育秧方式对水稻出苗时间、出苗率、成秧率、整齐度和秧苗素质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苗床免少耕 旱育保姆抛秧型、塑盘旱育两种育秧方式在本田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对抛秧立苗、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床免少耕条件下,旱育保姆能明显提高水稻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提高秧苗素质和延长秧龄弹性,并可用旱育保姆旱育秧型替代抛秧型培育无盘抛秧;本田翻耕比免耕更易于抛秧立苗,但立苗时间基本无差异,用旱育保姆抛秧型培育的秧苗立苗速度显著快于塑盘旱育秧;无论是本田免耕还是翻耕,无盘旱育抛秧均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增产幅度为3.29%~4.95%;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栽产量最高,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2005-2006年在双季稻田以翻耕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每公顷有效穗数免耕抛秧处理略低于翻耕抛秧而高于翻耕移栽,结实率高于翻耕处理。随着免耕次数的增加,各处理产量基本持平。水稻一生中叶面积指数、抽穗后水稻群体光合势、势粒比、颖花伤流量、源库增量比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免耕处理高于翻耕处理,而粒叶比则相反;剑叶中叶绿素含量以免耕高于翻耕,而丙二醛(MDA)含量以免耕低于翻耕。免耕抛栽水稻后期不易早衰,有利于同化物的转运和结实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快速灭茬免耕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在水稻抛秧和晚稻免耕栽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是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灭茬后,直接抛栽水稻秧,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机械翻耕所花成本,并有利于抢季节。  相似文献   

9.
泾县是个山区县,除靠近青弋江两岸的几个乡镇以外,一般乡镇水源条件差,双季晚稻经常发生无水栽插.1995年在推广水稻抛秧技术的同时,该县包合乡农技站首创了双晚免耕抛秧法.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双晚免耕抛秧在全县逐年扩大,1999年已占双晚软盘抛秧的40%.该项技术具有增产、节本,特别是可节省灌溉水20~30m3/667m2,解决了一部分山土旁田双晚无水栽秧的矛盾,扩大了水稻复种指数.同时争取了季节,一般比正常翻耕移栽的提早5~9d,又解决了山区双晚抛秧安全齐穗的问题.现将双晚软盘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须过“5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栽是在没有经过翻耕犁耙的稻田上进行双季稻抛栽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它综合了免耕和抛秧的优点,集免耕技术、抛秧技术、除草技术、节水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于一身,是双季稻轻简栽培的综合体现。它具有4大特点:①省工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节本增效;③稳产高产;④节能降耗,保护农田生产环境。但是,水稻免耕抛栽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抛秧后立蔸慢、分蘖迟、生育期延长等弊端。因此,水稻免耕抛秧要获得高产稳产,必须过好以下“5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免耕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麦根倒伏抗性评价方法及其倒伏系数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王莹  杜建林 《作物学报》2001,27(6):941-945
本研究对倒伏性不同的20个大麦材料进行力学分析和根量、茎秆机械强度等8项指标的测定与计算,综合考察了植物高度、单茎鲜重、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根量和株高与大麦倒伏系数的关系最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系数与倒伏程度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以"倒伏系数”为衡量标准,能客观、准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13.
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研究目的】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2008年在连续两年双季稻免耕抛栽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翻耕抛栽处理为对照,探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免耕两年以后,免耕水稻产量低于翻耕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免耕稻田的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提高翻耕处理土壤养分的效果更明显;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施用有机肥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缓解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5.
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免耕抛秧是保护性耕作方式之一,具有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功效高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方便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革新。回顾了免耕抛秧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简述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前景。通过归纳总结免耕抛秧配套技术的发展,分析免耕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田的生态效益,可以得知免耕抛秧技术确实能够减轻这个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且符合中国环境友好型发展。不过免耕抛秧技术在病虫草害、立苗慢等方面还没有有效完善的解决方案,这需要今后加大研究力度,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使之有更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 秸秆还田(CTR),旋耕 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是淮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以夏播为主。由于夏玉米生育期短,自身调节能力差,生长环境恶劣,在生长过程中每年都有倒伏现象发生。倒伏有3种情况,即茎倒伏、根倒伏和茎倒折。倒伏在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每年发生倒伏的面积为7%~20%,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严重损失。1玉米倒伏的原因1.1栽培措施不当采用"一条龙"浅旋起垄机进行条播出现倒伏较重,而采用贴茬免耕机进行条播和免耕点播的倒伏程度  相似文献   

18.
油菜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水稻常规耕作抛秧的基础上,广泛发展起来的稻田免耕抛秧技术,是目前我国稻作技术革新中,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突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将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早育抛秧融为一体,具有突出的减轻劳动强度,节本增效,培肥土壤,固土保肥等优点,深受群众喜爱,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为了促进该项技术在遵义县的发展和应用,探索适合水稻免耕栽培模式,2004年进行了油菜秸秆还田稻田免耕抛秧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9.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免耕法有别于常规作法.它对土壤表层和环境的影响低于常规操作,常规操作对土壤10~20cm表层进行充分碎土作业,使整个耕作层的土壤充分混和、泥肥均匀.相反,免耕则缺少翻耕和混土过程.因此,在O~5cm的土壤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富集、养分的再循环主要在近地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