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荆江监利河段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初步概括,以期抛砖引玉。根据监利河段代表水文站—监利水文站多年统计资料(1950~2006年),监利河段年径流量变化过程与年输沙量变化过程均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水、沙过程变幅略大,2006年为长江枯水少沙年份,径流量、输沙量均为历年来最低值。河段径流量年内分配与输沙量基本一致,均集中于汛期5~10月。通过分析可知,监利河段来水来沙总体呈正相关性,即径流量越大,输沙量也就越大,而2000年以来年径流量序列与年输沙量序列无相关性,河段输沙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监利河段的水沙变化除了受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影响外,下荆江裁弯工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建设及洞庭湖出流顶托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洞庭湖水文地理特征,以东、南、西洞庭湖出口水文站月均水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文变异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东、南、西洞庭湖水文变异条件下的生态水位。研究结果表明:荆江裁弯和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东、南、西洞庭湖发生水文变异的主要原因;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集中蓄水导致东、南、西洞庭湖变异后生态水位满足率大幅降低,荆江裁弯导致东、南洞庭湖变异后生态水位满足率提高和西洞庭湖生态水位满足率降低;以月尺度进行水文变异分析,分别计算东、南、西洞庭湖水文变异条件下的生态水位,结果合理且更能直观地反应各月的水位变化规律,可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的径流由四水、四口和区间径流组成。除个别时段外,四水径流年内分布基本稳定,而由于下荆江裁弯、洞庭湖泥沙淤积和三峡等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的调节作用,四口径流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逐渐向汛期集中,洞庭湖径流的变化主要受四口径流变化的影响。采用5(95)%百分位年径流基本能反映洞庭湖年径流极端洪、旱阀值,为避免在极端径流情况下洞庭湖出现洪、旱灾害,需采取以长江和四水上游建库为主、洞庭湖蓄水为辅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对洞庭湖径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1956年以来洞庭湖盆经历了萎缩和扩容的历史过程,为分析各历史阶段变化原因和预测变化趋势,根据1956-2019年洞庭湖水系水沙和湖盆水面面积、湖容实测资料开展研究,基于分离变量法重点识别泥沙淤积、湖盆沉降、湖区围垦及洞庭湖水系采沙对湖容变化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1956-2019年洞庭湖水面面积减小1 247.59 km2,其中东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最为严重,1956-1980年湖区围垦是洞庭湖水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因素,1980年以后洞庭湖水面面积趋于稳定。三峡水库蓄水前(1956-2002年)入湖沙量及出湖沙量均持续减少,泥沙淤积率约为70%;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9年),入湖沙量大幅减少,泥沙淤积率降至14%。湖盆沉降、湖区采沙与泥沙淤积对湖容的影响存在抵消效应,洞庭湖盆目前仍处于缓慢的构造沉降中,平均沉降速率约3 mm/a;2003年以后随着采沙活动进行,洞庭湖萎缩速率有所减缓。1980年以前湖容减小,湖区围垦、泥沙淤积和湖盆沉降对湖容增大的贡献比例分别为-92.7%、-13.2%和5.9%;1980年以后湖容经历了由减小至变大的过程,整体为减小,1981-2002年泥沙...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引黄灌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改变,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着新的形势。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前后下游河道水沙和边界条件的变化,研究了下游引黄灌区在新条件下所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研究表明,小浪底枢纽建成后有利于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在水库蓄水拦沙初期,下游灌区引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幅降低,灌区引沙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下游河道来沙量减少,造成边界条件改变,有可能引起灌区引水条件恶化和粗沙入渠加剧淤积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水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资料,对长江上游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水文站近期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输沙量有减小的趋势,三峡入库沙量持续减少,输沙量减少主要集中于汛期,其中北碚、屏山站年输沙量的减小是三峡入库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清溪场水文站受三峡水库回水影响,流量与含沙量相关关系在汛期时基本一致,枯期时含沙量减小,说明泥沙在上游落淤;上游主要水文站实测悬沙有变细的趋势,其中万县和宜昌站实测悬沙粒径减小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测资料,采用肯德尔秩次趋势性显著检验(Kendall rank test)表征了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三口入洞庭湖的水量变化趋势,同时预测了三口分流量变化。结果表明未来荆南三口分流量将呈逐年减少趋势,预计到三峡水库运用后第5个10年(2043-2052年)与第二个10年(2013-2022年)相比,年平均入湖水量将减少64亿m3,2032年以前是三口分流减少较快的时期,占总减少量的85%以上,此后逐渐趋缓。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三峡水库蓄水影响下的洞庭湖水位快速准确预测,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洞庭湖水位预测模型.该模型训练和测试阶段以2006—2009年三峡逐日出库流量、清江逐日流量及洞庭湖"四水"逐日入湖流量为输入变量,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站及洞庭湖东、南、西湖区5个代表性水位站逐日水位为输出变量,分析得知训练集和测试集平均均方误差分别为6.130×10-4和1.477×10-3,决定系数为0.980 7.为了定量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不同湖区水位的影响,将三峡的入库流量代替出库流量作为输入变量,其他输入量不变,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还原自然状态下的洞庭湖湖区水位变化过程,并与实测水位对比,结果表明:与长江距离较近且水力联系紧密的东洞庭湖北部城陵矶站及西洞庭湖北部南咀站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显著,而南洞庭湖受水库蓄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由于其对上游洪水的控制作用,进入洞庭湖的水沙减少,洞庭湖的防洪形势将得到较大改善。但同时造成枯水位大幅降低,对洞庭湖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和工程运行产生了其它影响。对洞庭湖的治理,应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影响,在深入研究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坚持人水和谐、江湖两利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陵矶控制水位和洞庭湖调蓄容量,提高防洪能力、稳定长江河道,加强水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分析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江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宜昌站1956-2016年生态水文实测资料,以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控制的宜昌江段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文情势影响研究,同时分析了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对重要鱼类——中华鲟生境的影响,从而为保护中华鲟种群资源提供修复措施。结果表明:宜昌站1956-2016年的年均流量序列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年均水温序列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含沙量序列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葛洲坝运行后三峡工程运行前和三峡工程运行后两个时间段内,筑坝对河段流量、水温、含沙量的改变方向均是一致的,且三峡工程的影响更为显著;流量的下降将直接导致中华鲟产卵场实际面积的缩小,水温的上升将会影响中华鲟的产卵信号,含沙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中华鲟产卵的。同时,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管理措施3个方面提出来保护中华鲟栖息环境的具体修复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分析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以及恢复或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汊型河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河流平面形态。当河道宽广时,河道行洪断面极有可能形成复式断面形态。存在江心洲的河道在演变过程中,洲头分流段水流运动往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江心洲分流作用叠加复式断面滩槽交互作用,将共同对分流分沙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河道形态的演变。为探究江心洲洲头水流运动特性对复式分汊河道演变的影响,设计了复式分汊河道的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式分汊河道中,江心洲前的单一复式段,垂线流速分布基本满足对数分布;分流段流速主要受分汊形态的影响;复式断面形态是分汊口主槽和滩地流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复式分汊河道的整治防护中,要着重关注江心洲洲头以及两侧的冲刷和两汊流速差异导致的淤积与冲刷;当流量增大到某一特定值时,复式分汊河道的断面形态可简化为简单的矩形河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评估三峡水库调度对三口分流过程的影响,基于大量的原观数据,依据控制变量思想,通过对比分析及径流还原的方法,定量计算了三峡水库运行前后三口分流量减幅与各单一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无论水库调度与否,天然来流都是分流量减少的首要因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枝城站2003-2008年与2009-2015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4 064、4 128亿m3,远低于水库运行前的4 453亿m3,超过60%的分流量减少都是天然来流偏枯所致。(2)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后,随着蓄水时间提前与起蓄水位提高,三口分流量进一步减少。2003-2008年,天然来流、水库调度、河床冲刷在分流量减少过程中贡献率分别为76.19%、10.32%、13.49%;而2009-2015年,三者贡献率分别为66.05%、19.75%、14.20%。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防治农田或草地的土壤风蚀,必须掌握风蚀地表的风沙流结构,集沙仪是观测风沙流结构和获取风蚀量的关键仪器。自动集沙仪虽然可以得到实时、连续的风蚀量,但是当排沙口气流速度过大时,气流容易冲击集沙盒底部的称重传感器,影响测量数据的正确性。以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式自动集沙仪的风沙分离器和集沙盒为研究模型,将集沙盒简化为排沙口气流的下行空间,下行空间与风沙分离器组成连通体,再利用Gambit软件和Ansys Workbench软件的联合仿真,对不同参数的连通体的速度场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试验验证。结论表明: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式自动集沙仪的集沙盒设计参数的变化既不会影响风沙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分布特征,也不会影响风沙在风沙分离器内部的分离,但对排沙口气流的影响较大,当集沙盒的设计参数满足L≥0.5 D1且D2≥2 D1或L≥D1且D2≥D1时,排沙口气流的部分高速气流会收缩至排沙口附近,不会冲击集沙盒下面的称重传感器,确保自动称重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60-2012年实测径流及降水资料,利用M-K检验分析法得出三口河系年径流变化趋势及汛期径流变化趋势都显著减少,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变化过程中的突变年份为1973年与1982年;以1960-1968年为基准期,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计算得到流域降水量变化和水利工程运行对洞庭湖三口径流量减小的影响贡献率在1974-1982年间分别为15.25%和84.75%,在1983-2012年间依次为11.01%及88.99%;随着本区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凸现,到2020年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90%保证率总缺水量为44 127万m3,其中农业生产缺水39 652万m3,农业供需水量的缺口对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性。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多年运行期生态调度监测结果表明,实施促进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调度效果显著,后期运行需长期坚持。为确保生态调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方案编制需综合考虑水库自身运行约束和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水文、水力学条件。通过量化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运行约束,构建模型评估不同时间开展生态调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5月上中旬水温满足情况下适宜开展生态调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展生态调度将增加葛洲坝弃水风险同时影响水库消落,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可结合防洪调度开展生态调度。研究结果可为实时调度过程中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编制和启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河湖水位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输入变量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进化算法的模型结构-参数同步优化方法.该方法可应对复杂河湖交汇水系输入变量搜索空间的高维特性,减小源自模型结构及参数不确定性的模型误差.将提出方法应用于洞庭湖城陵矶站和荆江陈二口站水位建模,结果显示:提出方法可准确反映不同影响因素对水位预测的作用大小,城陵矶水位预测最主要的外部变量为长江来水和湘江来水,陈二口水位预测则为枝城站和马家店水位;该方法可充分发掘SVR潜力,2个站点的水位模型均取得了理想精度(R2 > 0.998);提出方法采用的n折交叉验证方式可有效避免模型过拟合问题.综上,提出的SVR模型结构-参数同步优化方法适用于河流湖泊,特别是复杂河湖交汇水系的水位建模.  相似文献   

17.
不同截排水布置方式下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坡面水系分段拦蓄径流泥沙的调控效益,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l坡面集中汇流(T1)和"燕型"分流(T2)2种不同的控制排水措施下的坡面产沙产流过程。结果表明,与无措施坡面(CK)对比,2种不同排水布置方式均能显著延长径流急剧增加的历时,降低产流率增速,减少产流深46.61%~56.40%,使产流率与径流历时的对数拟合系数均达到0.85以上,且T2处理坡面产流率较T1处理变化更平稳,产流率和产流总量在各坡度均表现为T2处理T1处理CK;在5°、10°坡面,不同排水措施对径流挟沙调控效应表现为T1处理T2处理,在15°坡面则相反。而坡面径流含沙量与坡面累计产沙量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T1处理有利于削弱坡度对侵蚀量的影响,而T2处理对减少产流受坡度因子影响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集沙仪内风沙分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风沙在集沙仪内部的分离规律,以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集沙仪风沙分离器为研究模型,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和微型风洞试验,对风沙分离器内单相流场和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分析。在阐释气流降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气流降速和入口气流中沙尘所占体积分数对风沙分离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沙尘的运动规律,阐述了不同粒径沙尘受流场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气流大幅降速是实现风沙分离的最有效方法,而引起气流速度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较大值的湍动能场的大范围形成;对于风沙流,当沙尘含量增高时,降速效果变好,风沙分离效果也变好;当沙尘含量进一步增高时,降速及风沙分离效果则变化不大;对于分流对冲与多级扩容组合式集沙仪,当沙尘受强风以下风力影响时,粒径小于0.032 41 mm的沙尘较易受到流场的诱导,受惯性运动的影响较小,从排气口排出的可能性较大,是影响风沙分离效率和集沙效率的主要粒子。  相似文献   

19.
2004-2010年黄河干流汛前水库群联合调度、人工异重流塑造进行了7次,小浪底水库各年份异重流排沙比相差很大,排沙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悬沙细颗粒含量、河堤站水沙变化以及三门峡水库调度与潼关来水组成等因素对水库异重流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入库水沙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塑造起着关键作用;②在异重流塑造期间,入库沙量中细颗粒泥沙含量越高,异重流排沙比就会越大。随着异重流排沙比的增加,分组沙的排沙比也在增大,细颗粒泥沙增加幅度最大;③三门峡水库在下泄大流量清水的过程中,河堤以上河段是冲刷的;在敞泄排沙的过程中,河堤以上河段有冲有淤,在实际操作时可适当控制三门峡出库高含沙水流,来减少河堤以上河段的淤积,提高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是我国的淡水湖泊之一,近年来河底的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尤其在三峡大坝运行后,情况愈演愈烈。自然环境的变化只是原因之一,主要还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状况造成的。洞庭湖区人口逐渐集聚,需要大量生活用水的同时企业也排放了大批废水,这使洞庭湖区的水质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运行影响水资源分配、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城乡供水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洞庭湖湖区旱涝灾害以及生态境退化趋势明显等六个方面阐述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