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隆两优305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丰产性好、抗稻瘟病、耐逆性较好等特点。202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介绍了隆两优3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水稻异属远缘杂交创新水稻种质利用,是广西玉林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项目完成单位是玉林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项目总目标:利用种质创新株系作恢复系组配感温杂交稻组合3个、感光组合两个,作常规稻栽培利用1个。项目规模:全年计划利用面积4亩(早、晚造各2亩)。  相似文献   

3.
6两优9368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神州种业以6311S为母本,恢复系9368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1002),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2011008号),201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引种认定(皖农种(2012)343号)。  相似文献   

4.
天优华占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天丰A为母本、华占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0),适宜在福建中北部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2012年沙县种子站承担福建省农业厅  相似文献   

5.
五山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分别通过了广东、陕西、四川、安徽4 省品种审定和广西、江西、湖北、湖南、河南5 省(区)引种备案,至2020 年全国已累计推广53.13 万hm2。五山丝苗(R534)还是一个优异的恢复系,至2022 年全国多个单位利用五山丝苗共配组杂交稻58 个组合,108 个(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国家审定57个(次),晶两优534、隆两优534、荃优丝苗、荃两优丝苗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两因子随机区组试验,对五个不同品种(组合)、三个不同播期及品种与播期的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地及气候类似地区,宜推广早中熟杂交稻组合金优晚3等;适宜的播种期为谷雨节左右;早中熟品种(组合)宜在适期播种,晚熟品种(组合)宜适时早播。  相似文献   

7.
高稳系数法在品种区试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泽松 《种子科技》2002,20(6):348-349
运用高稳系数法(HSC法)对参加2001年度安徽省7个参试地、12个中籼杂交稻新组合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以往的常规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应用HSC法判断区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1994和1995两年广东省杂交稻区域性试验资料以及1995和1996两年全国籼型杂交晚稻区域性试验资料,通过t检验、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特优524和对照种(汕优63、汕优桂33)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特优524的丰产性、适应性均明显地优于对照种,而稳定性则次于汕优63,但好于汕优桂33,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迟熟高产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刘平 《种子科技》1997,(1):44-45
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质量的技术措施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231500)刘平“两系”杂交稻制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与常规品种配组,其操作技术与“三系”制种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育系的差异。“两系”法不育系是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除受自...  相似文献   

10.
《种业导刊》2012,(3):9-9
受西北秋苗主发区菌源量偏少、冬繁区低温且降水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当前小麦条锈病总体病情为近年来发生较轻的年份,但重于2011年。截至2012年2月10日,共有四川、云南、陕西、湖北、甘肃5省27市(地、州)99县(市、区)见病,见病县点数比2011年和2010年同期分别增加6个和8个,  相似文献   

11.
宜香2239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强恢复系宜恢2239组配而成的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品质优、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可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200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7001)。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是福建省主要粮食作物,其中杂交稻播种面积约为86.7万公顷,且大多为籼型杂交稻。近年来,粳型杂交稻具有米质优、光合能力强、后期转色好、抗倒伏、适宜机械化收割等优点,备受南方稻区农民喜爱,并逐渐推行"籼改粳"的生产布局,粳稻比例大幅提高(董啸波等,2012)。甬优系列,尤其是甬优1540等杂交稻已在闽西北大面积种植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嘉优中科2号系籼粳杂交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组合来源为嘉81A与中科2号杂交,该品种组合于2016年,已通过江西  相似文献   

13.
杨仕华 《种子》1991,(1):40-42
近年来,南方中籼稻区杂交稻面积逐年上升,而常规中籼品种面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常规中籼品种的丰产性比不上杂交稻。最近5年南方稻区常规中籼品种区试参试品种计有21个,比对照品种桂朝2号增产显著以上的品种仅特青1个,增产不显著品种3个,减产品种17个,其中减产显著以上的品种9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南方稻区常规中籼育  相似文献   

14.
广8优864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共同选育的增城丝苗型优质杂交稻新组合,202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210061),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季种植。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丰产性好、株叶形态好、后期转色顺、熟色好等特点。对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系籼型杂交稻培两优288的栽培技术⒇张化兴肖华伟吕重宏(湖南省怀化地区农业局两系办418000)培两优288是湖南农业大学选配而成的两系法籼型杂交稻组合。属双季晚稻中熟类型,全生育期与三系法杂交稻威优64相近。1996年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2-13
选用三系杂交稻汕优10号,以其保持系珍汕97B为母本、恢复系密阳46为父本,配制组合,建立F2和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检测了控制产量的主效应QTL和上位性QTL,分析了6个产量性状。表型鉴定包括3个试验,F2群体采用一年单株鉴定,RIL群体同时采用重复试验和单株试验两种鉴定方式(连续2年)。在QTL研究基础上,初步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8.
Y两优900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Y两优900是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选育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是以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杂交选育的感光型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第4期超级杂交稻重点苗头组合。2014年晚造广西玉林市引进该组合进行大面积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茎秆粗壮坚韧、穗大粒多、产量高等特点,根据该组合的特征特性以及不同栽培水平的生长、产量表现,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旱两用杂交稻玉优柳旱1号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优柳旱1号是广两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玉林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玉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旱1号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水旱两用三系感温型早籼中熟杂交稻新组合,于201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节水农业及桂中旱片的"望天田、水尾田"种植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