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冻油炸面包虾的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单冻油炸面包虾的加工工艺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工艺流程检验等方面,指出采用该工艺制作的单冻油炸面包虾产品品质好、口感佳,卫生质量安全达到出口要求,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对虾加工食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真空低温油炸藕片的加工工艺,为莲藕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鲜莲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法对真空油炸藕片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试验得出真空低温油炸藕片的最佳加工工艺为藕片切片厚度3 mm、油炸温度90℃、油炸时间40 min,该工艺条件下所得藕片感官评分92分,含油量10.8%。[结论]该加工工艺可用于莲藕深加工生产藕片。  相似文献   

3.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原料,制备油炸时间为0、30、90、120、180、240、300 s的直接油炸草鱼块(deep-fried fish nuggets,DFN)和外裹糊油炸草鱼块(breaded fish nuggets,BFN),对鱼块内外层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含量和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草鱼油炸过程中,水分流失、油脂吸收、美拉德反应和油脂氧化主要发生在鱼块外层。因此,油炸300 s后,DFN和BFN外层的羧甲基赖氨酸(CML)含量分别是内层的5.6和6.4倍。油炸时间延长会加剧鱼块内外层的水分流失和油脂吸收,丙二醛含量则先升高后趋于稳定。长时间加热还会引起鱼块外层的美拉德褐变颜色加深,CML和荧光AGEs含量显著增加。与DFN相比,BFN外层水分含量更低,油脂含量更高,在油炸后期美拉德褐变和荧光AGEs含量加速上升,但外裹糊的使用阻止了蛋白质与高温油脂直接接触,因此,油炸300 s后BFN外层的CML和荧光AGEs含量比DFN外层分别减少了34.6%和20.8%。外裹糊的使用还显著降低了鱼块内层的CML含量,对内层荧光AGEs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外裹糊的使用以及减少油炸时间均可以降低鱼块内外层的AGEs含量。  相似文献   

4.
低温油炸马铃薯片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低温非真空油炸马铃薯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分析法 ,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 :薯片厚度 2mm ,油温 1 2 0℃ ,油炸时间 1 7min。油型为豆油 ,使最终产品具有良好的风味、色泽、口感 ,为马铃薯加工提供了一条极其经济简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油炸木薯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容鹄  窦志浩  万祝宁  谭勇  崔璐  何艾  谢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84-15086,15091
[目的]研究油炸木薯片加工工艺。[方法]运用单因素试验、均匀设计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感官评分、含油率和膨化度3项指标探讨了切片厚度、硬化、热烫、浸泡、干燥、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等关键环节对油炸木薯片工艺的影响。[结果]确定了油炸木薯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切片厚度1mm,0.3%CaCl2硬化30min,95℃热烫120s,10%糖溶液浸泡1h,85℃干燥60~120min,初始油炸温度170℃,油炸时间90s。[结论]油炸木薯片口感酥脆、色泽金黄、含油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娟  刘玉皎  耿贵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12-2313,2316
[目的]研究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方法]以青海12号蚕豆为原料,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及裹衣原料对裹衣油炸蚕豆品质的影响。[结果]经过发芽预处理,油炸温度为180℃、油炸时间为5 min,选用糯米粉为裹衣原料加工的裹衣油炸蚕豆,品质好、口感佳。[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风味鱼罐头的油炸载体和油炸工艺。[方法]研究棕榈油熔点、棕榈油与大豆油复配比、油鱼质量比、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对风味鱼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风味鱼油炸最佳工艺条件:熔点42℃棕榈油,100%棕榈油,油鱼质量比为9.8∶1.0,油炸温度186℃,油炸时间3.4 min。[结论]该研究优化了风味鱼的油炸工艺,为风味鱼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沟油是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来的油。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后产出的油以及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也属于此类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速冻工艺和真空负压对油炸薯条品质的影响。[方法]以5个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制定薯条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参数,讨论影响真空油炸薯条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结果]结果表明,护色液1.50‰~2.00‰NaCl+0.20‰~0.30‰NaH-SO3+0.20‰~0.25‰柠檬酸、处理时间20~30 min,速冻中心温度-20℃、速冻时间40 min,解冻温度45℃、解冻时间25 min;油炸真空负压参数-0.075~-0.080 MPa、脱油时间3 min(离心机转速500 r/min)时,可生产出符合有关食品卫生标准的真空油炸薯条。[结论]该研究对马铃薯的加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新品系还原糖含量与油炸片片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油炸马铃薯片颜色与原料薯块中还原糖的关系,对24个马铃薯品种(系)的还原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制作油炸薯片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薯片色泽与还原糖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测试所得的相关系数为-0.82656,即还原糖含量愈高,油炸薯片色泽愈深。油炸片较好的品种还原糖含量大都在0.05%~0.09%之间,为评价和筛选出适合油炸薯片加工的优良新品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凡纳滨对虾真空油炸工艺条件,为开发凡纳滨对虾即食品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新鲜凡纳滨对虾为原料、模糊数学感官评分(Y)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真空油炸温度(A)、真空油炸时间(B)和真空度(C)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法对真空油炸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以感官评定为基础对真空油炸对虾的品质进行权重分析,得到权重集K={色泽0.205,形状0.125,油腻感0.270,酥脆度0.400}.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71.76+5.40A+5.75B+7.34C+3.89AB+5.43AC+6.47BC-4.90A2-3.80B2;真空油炸温度、真空油炸时间、真空度及真空油炸时间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对感官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真空油炸温度与真空油炸时间、真空油炸温度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对虾真空油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油炸温度110℃、真空油炸时间50 min、真空度0.09 MPa,在此条件下的感官评分为90.09±1.27分,与预测值(94.51分)的误差较小,产品色泽均匀有光泽、口感酥脆、油含量适中、形态完整.[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对虾真空油炸工艺具有操作简单、优化条件精确、结果显示直观等优点;建立的回归方程能反映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并可进行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2.
低油脂芋片的常压油炸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低油脂芋片的常压油炸工艺,结果表明:(1)护色条件为NaHSO30.10%+柠檬酸0.20%浸泡5min,而后在95—100℃的热水中热烫2min;(2)脱水温度为60℃,2.5h,即油炸前半成品的含水率控制在45%左右.依此工艺油炸的芋片,色泽金黄,整片酥脆,气泡均匀,油脂含量低于20%(3)与不脱水油炸相比,可延长产品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板栗炒制前后果壳和果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由生栗壳,生栗果仁,熟栗壳,熟栗果仁中分别鉴定出20、11、19、11种挥发性成分。生栗果仁中,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是2-甲氧基-4-乙烯苯酚 (12.51%)、亚油酸乙酯 (8.15%)、1,2-二甲氧基-4-(1-丙烯基)-苯 (7.42%)、7-十六碳烯醛 (5.18%)、2-十七碳烯醛 (3.42%);熟栗果仁中,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是n-十六酸 (18.68%)、十八醛 (7.06%)、甘油棕榈酸酯 (4.27%)、1-二十醇 (3.70%)、油酸 (2.00%)。研究结果表明,炒制加工过程对板栗果仁的口味影响显著,且果仁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炒制过程中进入到果壳,但果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对果仁的口味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玲  鲍家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53-8155,8158
[目的]优选炮制栀子的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浸出物、栀子苷含量测定结果为基础,经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炒栀子的炮制工艺的影响;以浸出物、栀子苷含量和炮制品色泽评判为基础,经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焦栀子炮制工艺的影响;以浸出物、栀子苷含量测定结果为基础,经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姜汁浓度对姜栀子的炮制工艺的影响.[结果]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于炒栀子的质量均有显著性影响;炒制温度对于焦栀子的质量有极显著性影响,炒制时间对其有显著性影响;炒制温度对姜栀子的质量有显著性影响,姜汁浓度对其有极显著性影响.炒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15 min;焦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200℃、炒制时间10 min;姜栀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姜汁浓度0.24 g/m1、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10 min.[结论]该研究为栀子炮制的标准化操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源自肯德基的生熟炸鸡油进行了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肯德基炸鸡油选用棕榈油,脂肪酸组分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且含有反式亚油酸、亚麻酸约1%,熟油则比生油含更多的反式脂肪酸,表明煎炸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选用炒制、烘制工艺分别对同品种香榧种子进行加工,加工后的香榧连同原料样品采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分别提取原料香榧、炒制香榧和烘制香榧香气物质, 然后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图和保留指数进行香气组分定性分析,同时,结合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榧种仁中主要含有1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3.81%,含量较高的为亚油酸(35.82%)、油酸(30.37%)和顺-5,11,14-二十碳三烯酸(11.88%)。不同加工工艺对香榧种仁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对原料香榧及其烘制、炒制产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获得47种、61种和62种香气物质,其中醛类和萜烯类含量分别占其总香气成分的79.19%、88.9%和64.81%。对比3种香榧样品香气成分构成可知,不同加工工艺对香榧种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烘制和炒制都能使香榧具有特征性的醛类、萜烯类、酮类等香味物质,而且炒制香榧中香味物质含量高于烘制香榧。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休闲松子的品质,采用3种不同热处理方式(真空油炸、水煮及普通油炸)对松子进行加热处理,测定不同热处理下休闲松子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真空油炸和水煮松子的酸价在4 min时均高于普通油炸;普通油炸松子的过氧化值在4 min时显著高于真空油炸和水煮(P<0.05),而当热处理时间达...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黄瓜籽的炮炙方法,在炒黄、炒焦、炒炭条件下,将每个样品各分为籽、粉两个规格,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瓜籽中钙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在炒炭黄瓜籽粉中,Ca~+溶出量最多,为3.106%,炒黄的黄瓜籽粉中Ca~+溶出量最少,为0.838%。即炒炭炮炙可使黄瓜籽粉中Ca~+溶出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Deep-fat frying (DFF) is a cooking process, in which water containing foodstuff is immersed into edible oils or fats at temperatures above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This process is a fast and easy method to prepare tasty foods; therefore, despite the trend to low-fat foods, deep-fried products enjoy increasing popularity. Moisture content (MC) and fat content (FC) are very important quality indicators for fried foods in terms of health concerns and palatability of the produc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an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FIS) and self-organizing map (SOM) clustering for more accurate predicting MC and FC during DFF of ostrich meat plates. First the data set of each mass transfer parameter was categorized into two clusters by SOM method, and at the next stage each cluster was fed into an independent ANFIS models with the ability of rule base extraction and data base tuning. To train the ANFIS prediction system, triangular membership function (MF) was chose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ANFIS model with clustering improved the prediction ability of ANFIS and truly described mass transfer during the DFF (12.46% improvement with R =  0.96 for MC and 5.46% improvement with R = 0.92 for FC). This methodology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