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壤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尤其是一些山地丘陵,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剧烈,治理难度较大。为了加快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开展治理范式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和社会需求。本文在介绍范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概况,系统总结归纳了现有综合治理模式的类型、功能、特点等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结构、功能、调控机理及适宜性方面开展红壤侵蚀退化地治理范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壤丘陵区侵蚀退化地成因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治理难度较大。本文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和总结了其侵蚀退化地成因以及生态恢复治理措施,最后提出了今后应开展的研究重点,旨在为南方红壤丘陵区侵蚀退化地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红壤的全面退化,研究红壤区坡地治理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对防治红壤水土流失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国近10年来红壤侵蚀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红壤坡地的侵蚀特点;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3个方面,探讨当前红壤区侵蚀坡地治理的关键技术;并在分析不同关键技术截流、分流、汇流贮用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红壤区崩岗地、林地、荒坡地和坡耕地4种典型侵蚀坡地的径流调控模式,以期为有效治理红壤坡地侵蚀,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该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重点从生态系统视野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其发展缺少规模生产条件;生态农业模式虽多,但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完善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县,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提升和重构现代生态农业支撑体系。[结论]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途径。未来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路线图,不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水平,为加快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发展生态农业既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生态宜居"的要求。结合小清河淄博段流域内生态治理情况,通过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小清河流域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认养农业、打造生态观光农业集群、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光热资源充足是元谋干热河谷的突出特点,双链型罗望子-牧草-羊生态农业模式是针对该区脆弱的环境条件,为保护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区域经济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式。本文总结了在该区建立双链型罗望子-牧草-羊生态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并分析了该模式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小川小流域地处福建南部 ,土地类型为红壤、赤红壤。 2 0 0 0年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 ,该流域以“林果竹 (草 )一起上 ,绿化致富一起抓”为战略 ,采取“山顶戴林帽 ,山腰绑果带 ,山脚穿竹鞋”的治理模式 ,实行封、治、管齐下 ,植物、工程、农业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科学系统地配置水土保持各项措施 ,把治坡与治沟、治山与治水 (治田 )、治穷与致富融为一体 ,把水土保持措施融入到整个山地开发的全过程中 ,形成流域水土流失防护体系 ,基本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草庙子河流域水土流失量大,严重危害当地的环境、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草庙子河流域通过发展清洁型小流域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治理。文中阐述了草庙子河清洁型流域治理的对策与措施,即在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基础上,对农药的施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建立清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还介绍了当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给出该流域治理成功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利用方式对荒地退化红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以荒地退化红壤为对照,与造林、种稻、种植果树3种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对退化红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利用方式对退化红壤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等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效果表现为造林》水田》果园;同时还针对退化红壤提出了不同的合理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1)现代适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千烟洲”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现代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农户组织、一体化企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3大类11种;(3)现代农业技术体系;(4)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前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农业高产区, 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严重匮乏, 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田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在农业生产以农户单元为主体的我国现实情况下, 选择县域精准种植模式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选择农田管理有代表性的河北省栾城县作为示范区, 进行精准农业技术的试验与运行实施模式的示范。在县域尺度上通过划分公里网格的方法建立GPS 定位的县域精准种植观测网, 确定288 个有效采样点, 在中心示范区尺度按20 m×20 m网格对耕层和亚耕层确定采样点, 进行农田基本数据调查和空间变异分析。通过优化管理网络咨询平台组装县域尺度的优化施肥模式, 并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多种节水种植模式进行推广。在大田尺度和温室大棚示范智控半变量节水灌溉系统,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增长。推广示范用于小麦的智能精准收获系统, 为区域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县域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为未来区域性精准农业的全面实施进行了技术尝试, 提供了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无人农场模式探索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的农业生产建立在过量农药化肥投入的基础上,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失衡,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寻求一种生态化、高效化、智慧化的农业模式势在必行。基于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该文作者团队在山东淄博落地建成了中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提出了"生态无人农场"的模式与发展理念。文章总结出农药、化肥和土壤耕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提出通过一系列无人化作业手段与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化管理与改造,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地空一体化无人机群协同作业以及构建能够完全自主决策的智慧云大脑的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来实现农田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处理、科学决策以及无人农机的远程控制等功能。文章对生态无人农场关键技术与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述,提出了生态无人农场模式的实施内涵,以期为未来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ZHAO Qi-Guo  XU Meng-Jie 《土壤圈》2004,14(3):313-321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through a newly proposed method combining four separate sub-systems: regional population (P), resource (R), environmental (E), and socio-economic (S). This new index system was proposed to appraise syntheticall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from 1988 to 1996 with a two-step method assessing: 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each province independently and b)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each province to the whole region. The first step only provided a development trend for each province based on its original situation, while the second step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comparative status of each provi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 as a whole. Higher index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economy and resource categories denoting improvement. However, lower scores in the environment category indicated the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due to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that demanded more from the agro-ecosystem and put heavier pressures on it.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ater and soil losses in this region were the major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verified w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another method.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new assessment system was reliable and credible in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n a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产业发展、耦合状态的5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9个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研究区水土保持背景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政策显著改善了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路径系数为0.62),政策与其生态目标相吻合,但对农户资源利用及产业经营的正向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路径系数为0.22),政策与农户行为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系统耦合状态(路径系数为0.42),同时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而间接影响耦合状态(间接路径系数为0.61×0.35=0.21),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构成系统耦合关系中重要的中介,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由于政策对资源利用的强制规定以及对农户行为的抑制作用,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未起到支撑作用(路径系数为0.24),二者之间存在局部相悖。基于以上结果,在黄土丘陵区区域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17.
选取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测算研究区农业科技进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因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同时结合当前石漠化山区几个典型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及国内外现代农业中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农业、自然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理念、特点、关键技术和模式,提出生态恢复重建与农业综合开发并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大策略构想,以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飞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1):317-321
[目的]从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与水土资源管理角度探讨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地治理问题,旨在寻求旱区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新模式,以创新旱区盐碱地治理观念与技术,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支撑。[方法]根据在陕西、宁夏和新疆等省区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经验,结合有关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盐碱地治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管理新模式。[结果]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管理新模式是通过高效水调控促进土盐—水盐分离(简称:旱区盐碱地双分离治理模式),可以综合概括为"减少区域水损失,低耗水充分洗盐,集约化水盐分离,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其中"减少区域水损失"是旱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障的前提,"低耗水充分洗盐"是节省洗盐的时间成本和水资源成本的基础,"集约化水盐分离"是实现水盐分离和水盐分别再利用的核心技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旱区农业发展用水的核心经济原则。[结论]旱区盐碱地双分离治理模式通过集约化水土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水盐分离效率,提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其资源、环境和生态风险小,治理效益持续时间长,有助于维持和提升盐碱地治理的区域经济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