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性副业生产。建国后,我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1958年全县产蚕茧20020公斤。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曾达16734亩,1984年养蚕703张,产茧24680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已成为我县群众的扎根副  相似文献   

2.
<正> 蚕桑生产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它既有种植业,又有养殖业,生产环节多。加之目前栽桑养蚕主要以户营为主,具有面对千家万户,量小面广分散的生产经营特点。这不仅给普及和推广蚕桑科技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直接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影响蚕茧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养蚕的经济效益。研究如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让广大蚕农掌握实用栽桑养蚕生产技术,提高蚕茧  相似文献   

3.
陇南自唐代就开始栽桑养蚕,新中国成立后蚕桑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到1994年全区有8个县、60多个乡(镇)、2万多农户从事蚕桑生产,桑园面积达0.358hm2,养蚕1.06万张,产茧241t,农民蚕茧收入409.7万元,栽桑养蚕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家庭副业及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2000年以后,在省、地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深刻总结蚕桑起落的历史经验,推行企业化、市场化、股份化、民营化的运行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优质蚕茧示范基地,使蚕桑生产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广红 《江苏蚕业》2009,31(2):54-55
海安县南莫镇地处海安西部,属里下河地区,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全镇现有桑园466.9ha,蚕桑生产水平位于海安前列。近年来,我们以“建设百千万亩蚕桑丰产示范基地,巩固提升蚕业支柱产业地位”为工作中心,加强对基地的建设,强化管理,全面普及省力化的高效养蚕模式,实现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2008年,全镇共饲养蚕种3万张,生产蚕茧120万公斤,产值达2400万元,在茧价下跌的形势下,能够稳定蚕桑生产的规模,树立生产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为了迅速普及我县栽桑养蚕事业的发展,寻找投资省、收效快的途径,去年以来,我们着手调查了解社员家庭栽桑养蚕的可能性。在广泛的调查中,发现在熟悉栽桑养蚕技术的地方,大多数农户都乐于栽桑养蚕。他们说,栽桑养蚕是一项收入稳定的付业,现在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养一期春蚕就可解决全年的水稻生产投资。把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5,(2):57-58
<正>西充县义兴友林蚕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有社员600余户。成立之初,合作社的生产模式是传统的蚕茧生产,主要任务是小蚕共育、技术服务、鲜茧销售,曾带动了西充县义兴镇、西碾乡、青狮镇、仁和镇四个蚕桑基地乡镇3000余户农户养蚕[1]。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养蚕量逐年减少,加之蚕茧价格波动频繁,合作社的运行全靠政府的补贴,严重地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南充综合试  相似文献   

7.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积极开垦荒山和利用河滩非耕隙地栽桑养蚕,效益显著。该村1988年开始栽桑以来,现有桑树120余万株,由于培护管理好,良种桑多,1991年全村养蚕660张,总产茧22242公斤,平均单产茧33.7公斤,茧款收入达20余万元,人平收入247元;在该村带动下,香花村1组也积极栽桑24万余株,1991年开始养蚕174张,人平养蚕1.34张,茧款收入4.1万余元,人平收入315元。该组还出现了茧款收入上5000元的重点户,成为全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养蚕农户最多时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目前全市有农业户口14万户,养蚕农户近6万户。2014年全市有桑园7453 hm2,饲养蚕种21.61万张,总产蚕茧1.05万t,蚕茧产值3.6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7.9%,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值居全省各县市的首位,蚕桑对稳定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桐乡桑苗饮誉全国,长期以来每年为蚕桑发展地区提供了数亿株优质良种桑苗。目前,嫁接桑苗  相似文献   

9.
<正>大丰市刘庄镇竞赛村养蚕大户束必江,从1982年开始承包桑园养蚕至今,经历了25个春秋,桑园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今的12亩,全部为品种桑"育71-1",蚕茧价格从每市斤1.58元到18元,25年共饲养蚕种557张,生产蚕茧22174.4公斤,共育小蚕3209张,蚕桑总收入417517元;其中:2006年饲养蚕种46张,产茧3816斤,共育小蚕302张,全年蚕桑收入69195元,亩平5766元,是远近闻名靠栽桑养蚕致富的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方百姓都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他25年对蚕桑事业忠贞不渝的追求和对蚕茧价格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从未出现过的动摇,笔者近期对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表明,束必江发展蚕桑生产,得以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四大关键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正> 井研县今年8月才成立的王村镇“公司+农户”蚕桑协会,按协会章程以优质的技术和服务在秋蚕生产中一炮打响,激发了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申请入会户猛增。 据了解,63户会员共领秋蚕种85张,售茧后每张平均产量34.2公斤,张平收入402.27元,都高出非会员30%。单产30公斤以上的50户,其中一户最高达48公斤,农户田玉香家领种1.2张,收茧55.1公斤,卖了727.32元。  相似文献   

11.
蚕桑是桐乡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栽桑养蚕桐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2005年全市投产桑园面积1.07万hm2,实际饲养蚕种37.7万张,总产蚕茧1.56万t,蚕茧总产值3.3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5%,667m2桑产值达到2090元,养蚕户均产蚕茧收入3300元。蚕桑生产是时间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密集型产业,茧丝绸产业是最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从生产加工到经营形成了紧密型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邓华  龚国  唐宁 《四川蚕业》2018,(1):15-16
<正>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陈毅元帅的故乡,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生态适宜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资源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体系。近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助农增收目标,以"公司+基地+园区"建设为中心,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桑园6666.7hm~2(10万亩),养蚕农户3万余户,年均养蚕13.5万余张,年产蚕茧量5250t,蚕茧  相似文献   

13.
胡万琼 《蚕学通讯》2007,27(4):56-57
渝北区目前是重庆主城九区的优质蚕茧基地区,历史最高年养蚕量达到14万张,蚕农茧款收入达4 800万元.近1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蚕桑生产逐年滑坡.但渝北的自然气候适合栽桑养蚕,桑树抗旱抗寒,养蚕周期短、见效快,蚕茧商品率高,蚕桑副产物利用价值大,分季分批养蚕又可适当避灾抗灾,故栽桑养蚕仍然是我区农村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门路.2006年虽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在许多农作物绝收或严重减产的情况下,全区养蚕仍然达3.1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 700万元,比上年增加22%,在大灾之年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因此,我区应当立足优势,顺应市场,因势利导,坚持发展蚕桑不动摇.这是提升我区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促进我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夏蚕之后,由于丝绸行情受国际形势的影响,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严重地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发种季季减少;同时,我县由于养蚕量大,零星分散,单张产茧量低,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普及与推广.为了搞好基地镇的蚕桑发展,稳定我县蚕桑生产,使其尽早走出低谷,经公司研究决定,1996年度对发种较多的五个镇的蚕桑生产实行科技承包.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我市蚕桑生产面临茧丝绸市场疲软,蚕茧价格下跌,蚕农养蚕收入大幅度减少的严峻形势,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级干部和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为稳定蚕桑基础,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生产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6年全市(含万县、涪陵、黔江,下同)生产一代杂交合格种1188784张,发放蚕种1206298张,同比减少50.4%,产鲜茧20514477公斤.同比减少53.9%,蚕农茧款收入1.75亿元,同比减少161.4%,新栽桑5800万株,改造桑树19995万  相似文献   

16.
<正> 会东县是我省的新蚕区。该县中心乡郑家坝村一社郑仕举家有四人,劳力三个,承包土地7.5亩,荒山20余亩。除两亩水浇田外,其余全是旱田、旱地。郑仕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凭着自己的决心、智慧和勤劳的以手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荒山、荒坡栽桑养蚕,1982年起年年育苗栽桑不止,蚕桑收入成倍增长。1989年养蚕22.5张,向国家交售蚕茧1036公斤,养蚕收入9,755元;共育小蚕276张,收共育费2,622元,合计12,377元。蚕桑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长,全年生产粮食4000多公斤,创  相似文献   

17.
<正> 宁南县大力发展蚕桑茧丝生产。1996年,全县育桑苗1750亩,栽桑3658株,人均养蚕0.5张,蚕茧总产量达55000担,蚕农总收入达2786万元,人均达174元。全县人均产茧量和茧丝收入,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蚕桑业成了宁南县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为了稳定和发展蚕桑茧丝生产,宁南县委、县政府加大科学养蚕的力度。全县建立了1200余人的科技服  相似文献   

18.
提高桑园间作效益的组织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安县西场镇是全县蚕桑生产重点镇之一,全镇现有桑园面积14246亩,近1万农户栽桑养蚕,近年来全镇蚕茧收超4000万元,该项是全镇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发挥蚕桑产业优势,2002年至2006年,镇政府号召广大蚕农在秋末冬初于桑园内间作青豌豆、榨菜等蔬菜,4年累计推广面积45000亩,间作物总收益达3800多万元,年平均亩收入840元,约占蚕茧收益的25%,有效地提高了桑园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曾一度辉煌的阆中蚕桑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持续稳定发展之后,终因生产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经营,无力抵御茧价暴跌的市场风险,而今步人了低谷.1985年被列为省的蚕丝商品基地县,经过一番努力,阆中的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累计栽桑达1.2亿株,折合桑园6666.7公顷(10万亩),养蚕16.3万张,生产蚕茧4012吨.桑树、发种、产茧年均分别以10.5%、13%和10.6%的速度递增,1995年茧款收入5000万元,户平茧款300元.尽管1995年蚕桑生产是阆中栽桑养蚕收益最好的年份,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每个养蚕户1季只养蚕0.36张,产茧8.9公斤,茧款也仅100元.1995年  相似文献   

20.
我县自1982年蚕桑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根据千家万户栽桑养蚕的特点,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在全县逐步建立起一支由蚕桑专业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及蚕桑示范户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体系,确保了蚕桑新技术的推广,为蚕农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1982年以来,全县共栽种新桑树1533万株、蚕茧总产、单位面积产茧量逐年稳步上升,1988年全县总产蚕茧962.7t,比1981年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