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如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肤孢子病”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鳃上的“鳃孢子虫病”汪氏单极虫以及寄生于鲤或散鳞镜鲤肠道或皮肤的吉陶单极虫等。  相似文献   

2.
野鲤碘泡虫属于粘孢子虫类,由于其孢子具有几丁质壳片,杀死它具有一定难度,粘孢子虫病的治疗目前无理想的方法,有些种类(如眩晕病)还是口岸检疫对象,有些种类虽不引起大批鱼死亡,但使鱼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对此,必须重视。2000年6月12日,我市清泉乡一网箱养殖户养的鱼患了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病的主要症状:它寄生于鲤鲫鱼皮肤及鳃等处,形成白色胞囊,随病情发展,胞囊增大,数目增多,严重时,皮肤、鳃充满胞囊。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可使鱼消瘦而死。 清泉乡网箱养殖户是今年开始放养的,患病时箱中鲤鱼规格为:50…  相似文献   

3.
闻秀荣  于翔 《水产科学》2005,24(4):27-29
1987~1990年对辽宁省鱼病调查结果表明,主养鲤、鲫塘粘孢子虫病呈上升趋势。为此于1996~2000年在沈阳和辽阳两市部分主养鲤、鲫池塘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粘孢子虫病的种类、寄生部位和药物及剂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泼洒0.3×10-6~0.4×10-6敌敌畏乳剂(80%),同时投喂孢子散或0.2‰~0.3‰的敌敌畏药饵3~5d,并适当更换池水,可有效地防治鲤鲫体内外的粘孢子虫病。  相似文献   

4.
文衍红 《内陆水产》2005,30(4):40-41
我国淡水鱼孢子虫病主要有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及单孢子虫四大类。其中以球虫、粘孢子虫种类繁多,鱼病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笔者1997~2004年对广西青狮潭水库灌区鱼苗场鲤鱼出现的肤孢虫病进行了8年的跟综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养殖欧鳗寄生虫病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欧鳗寄生虫病有隐鞭虫、多子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粘孢子虫、伪指环虫、复殖吸虫囊蚴、血居吸虫、九江头槽绦虫、鳗居线虫、寡毛类环节动物和锚头鳋等20多种。其中小瓜虫、粘孢子、伪指环虫危害严重。寡毛类环节动物,体内寄生纤毛虫,鳗居线虫形成局部流行,危害日趋严重,本文着重描述小瓜虫、粘孢子虫,伪指环虫病流行危害的原因和防治现状,建议从改善养殖模式、杜绝病原和科学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于洪区鱼场粘孢子虫、烂鳃并发症的发生、防治初探李长华,蒋吉生,边佩华,董杰(沈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沈阳市于洪区鱼种场是全国集约化养鲤高产典型。自1985年在沈阳市率先集约化养鲤以来,鱼病频繁发生。特别是1995年7月近10D成鱼池暴发了粘孢子虫...  相似文献   

7.
对虾匹里虫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亚玲 《齐鲁渔业》2008,25(7):9-10
匹里虫(Pleisotopbora sp)属原生动物门,微孢亚门,微孢子目,单丝亚目,微粒子科。寄生在对虾上的微孢子虫,已报道的有4种,奈氏微粒子虫(Ameson 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otophora penaei)、桃红对虾八孢虫(Agmasom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gmasoma penaei)。微孢子虫病已在我国山东、广东和广西发现,在广东和广西是一种较为常见和危害较大的病,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3,(8):63-63
孢子虫是水生动物寄生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类寄生虫,目前危害比较严重的有球虫目的艾美虫病;粘孢子虫病中的鲫鱼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和鲫鱼粘体虫病、中华粘体虫病等。 1.艾美虫病:又叫球虫病,主要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和海  相似文献   

9.
<正>粘孢子虫除少数种类寄生在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据报道,寄生在我国淡水鱼类的有600多种,它几乎在鱼体的所有器官中都在寄生。由于粘孢子虫成熟孢子具一层很厚的几丁质壳片,药物不能深入其体内,故对其杀灭极其困难。鱼类粘孢子虫发育过程大致为:孢子从鱼体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水生寡毛类(如水蚯蚓,图)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成大量的放射孢子  相似文献   

10.
一、病原粘孢子虫比较微小,它们在发育过程中都无例外地产生孢子。孢子的形状、大小因种类而不同。一般认为,成熟的孢子从病鱼身上落入水中,若被鱼吞吃或接触粘附在鱼体表和鳃上后,由于鱼体中某些物质的刺激,里面的孢质即成为变形虫状体,用伪足移动,侵入寄主组织细胞内定居下来,开始发育。这时称为营养体时期。营养体继续发育,胞核反复多次分裂,出现孢母体,最后形成孢子。二、症状与危害由于寄生在鱼体上的粘孢子虫种类繁多,寄生的部位又很广泛,几乎对每一种鱼和鱼体各器官组织都能侵袭,甚至在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和组织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相似文献   

11.
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粘孢子虫是鱼类寄生虫区系中的主要组成之一,目前国内发现600余种,绝大多数隶属于粘孢子虫纲双壳亚纲,计有11科20属,其中不少种类可致严重鱼病。粘孢子虫生活史的研究是有效防治此类鱼病的关键,现已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1)在鱼的血液中发现了“UBO“,并证实是粘孢子虫的早期发育阶段;(2)某些粘孢子虫在其生活史中有中间寄主。对于粘孢子虫病的药物防治措施近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由淡水渔业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江苏盐城射阳地区主养的淡水鱼类为草鱼和异育银鲫,单个品种精养或者一种为主混养少量另一种品种。草鱼一般不会得孢子虫病,而鲫鱼容易得孢子虫病。鲫鱼的孢子虫病一般指的是粘孢子虫病。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  相似文献   

13.
对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引起池养异育银鲫大批死亡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等方面分析研究,发现该粘孢子虫主要特点是:孢子梨形,部分孢子后部外周包围有透明无色的膜状鞘和壳瓣底部内侧呈现1~6个"V"形缺刻,两个极囊大小不等,孢子前端内侧两个极囊间有一个细长的囊间突起,胚质中无嗜碘泡,孢囊大小10~25 mm,孢子长16.82±0.43(16.03~17.69)μm,孢子宽10.26±0.43(9.12~10.88)μm,孢子厚8.09±0.29(7.50~8.75)μm,孢子长宽比1.64±0.09(1.50~1.93);大极囊长8.66±0.25(8.25~9.16)μm、宽3.65±0.25(3.01~4.19)μm,小极囊长8.35±0.28(7.60~8.85)μm、宽3.58±0.23(3.09~4.11)μm,囊间突起长1.80±0.12(1.59~2.00)μm。特异性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口咽腔上颚的咽组织内、具有寄主和寄生在咽部的专一性,PCR扩增得到1 576 bp的18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Q726700。该粘孢子虫与相近的其它粘孢子虫比较,孢子长分别与白鲟碘泡虫(Myxobolus psephurusi)和扭曲碘泡虫(M.twistus)无显著差异(P>0.05),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和鳙碘泡虫(M.aristichthydis)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宽和厚、极囊长和宽分别与M.ampullicapsulatus、M.wulii、白鲟碘孢虫(M.psephurusi)、鳙碘泡虫(M.twistus)和扭曲碘孢虫(M.aristichthydis)有显著差异(P<0.05);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与M.ampullicapsulatus在同一个分支中,亲缘关系最近。从孢子形态学、寄主的特异性、寄生部位的专一性以及18SrDNA序列等特点综合比较分析,表明该粘孢子虫为一新种,命名为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 n.sp.。  相似文献   

14.
关于粘孢子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已有很多文献记载。但新近培育出的建鲤感染椭圆碘泡虫的病例,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93年9月在兰州市青城联营渔场进行鱼病调查中,首次发现一例该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鱼粘孢子虫病是近年来我省流行范围广、危害特别严重的一种鱼病。粘孢子虫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为严重,主要危害鲤、鲫鱼,鲢、鳙、草鱼也时有发生。不论是鱼类苗种阶段,还是成鱼阶段均能发生粘孢子虫病。感染粘孢子虫的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身体消瘦,甚至死亡。另外,寄生鱼体表的粘孢子虫,鱼外观丑陋,还影响商品鱼的销售。  相似文献   

16.
孢子虫病根据不同的病原分为艾美虫病、粘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单孢子虫病和簇虫病五大类,其中粘孢子虫病又分成碘孢虫病、粘体虫病、草极虫病、旋缝虫病。本文以碘孢虫病为例,简单介绍该病的症状,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病原 为艾美虫属中的种类,属球虫目,艾美虫科。在我国淡水鱼中已知的有20余种。常见的有青鱼艾美虫、住肠艾美虫、鲤艾美虫、中华艾美虫和鳙艾美虫。艾美虫寄生在肠道等内脏器官内。 各种艾美虫,在发育过程中都产生圆形的卵(膜)囊,直径在6-14μm。成熟的卵囊具有4个孢子,成熟的孢子呈卵形,由一层薄而透明的孢子膜包着。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动手创造一只美丽的水族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体 粘孢子虫病的病原体为粘孢子虫,隶属于孢子虫纲、粘孢子虫目。粘孢子虫以孢子形式寄生于海、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分布世界各地。我国寄生于淡水鱼的有11属100余种。它的主要特征是孢子由原生质转化的两块大小和厚度基本一致的壳片套合而成。两壳连结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结构,称作缝脊,有缝脊的面,称缝面,没有缝脊的一面称壳面。缝脊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新的渔用约物国家标准的采用,我国将有一些目标内服杀虫药生产、销售、使用,为了使养殖户更好地了解目标产品,特进行介绍。 1精博肠虫清(通用名:阿苯达唑粉) 作用与用途:①治疗淡水养殖鱼类指环虫、三代虫、绦虫、线虫(嗜子宫线虫)、棘头虫以及粘孢子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疾病:②治疗海水养殖鱼类三代虫、  相似文献   

20.
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放射孢子虫的发现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丙文  李鹏  陈凯  章晋勇  谢骏 《水产学报》2016,40(4):644-651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