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通过 1 996~ 1 999年在 4 0个检疫性斑潜蝇监测点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在贵州的发生分布 ,并结合其发生为害情况和地理环境等 ,将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4个发生区 ,即黔西南、黔南、黔中重发生区 ;黔中、黔东南中等发生区 ;黔北、黔东轻发生区 ;黔西北零星发生区。将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3个发生区 ,即黔中重发生区 ;黔北、黔东、黔南及黔西南中等发生区 ;黔西、黔西北轻发生区。为检疫性斑潜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兴安县葡萄日灼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日灼病是非侵染性病害,在兴安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经过几年的观察研究,总结了该病在兴安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2016,42(5):142-14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凝结水对温带荒漠一年生植物生态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有凝结水和无凝结水2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干旱条件和人工浇水2组控制试验,研究凝结水的发生对雾冰藜的叶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水分状况下凝结水的发生改善了一年生荒漠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但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提高了荒漠一年生植物的叶水势。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提高了荒漠一年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及其最大值。凝结水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只发生在干旱条件下,而且只对上午10:00以前的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无论在人工浇水还是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均显著增加了一年生荒漠植物的生物量。但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降低了一年生植物黄叶生物量。无论哪种水分处理,凝结水的发生都促进了荒漠一年生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减少了根/茎比例,促进了光合产物在整个植株叶片中的积累,而相应减少了在茎中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5.
上海农田主要杂草田间发生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72—79年调查研究了上海农田杂草的发生和消长。在野外调查189种农田主要杂草自然发生情况,提出了四个发生型:以藜等为代表的早春发生型;以马唐、稗草等为代表的春、夏发生型;以看麦娘等为代表的秋、冬发生型;以小藜等为代表的春、秋发生型。同时,明确了在不同年份,不同茬口、不同耕作情况下,因环境条件的变化,杂草发生也有差异。掌握它们的发生规律和生长发育特点,为防除杂草及合理、适时应用除草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蜗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2种蜗牛在农田的为害症状、发生种类、生活习性及影响发生的因素,初步掌握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2015,41(3):131-137
2013年黏虫维持了2012年以来的重发态势。二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局部、江南局部、西南地区普遍发生,多种作物受害严重,总体发生程度重于2012年同期,山西、河北等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局部等地偏重发生,虽然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整体上不如2012年严重,但是仍显著重于常年,并且在辽宁、山西、山东的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分析提出,监测防控及时到位、关键时期气象条件不利,是2013年三代黏虫发生程度轻于2012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是茶叶上的重要食叶性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为了解茶尺蠖的发生规律,2011—2013连续3年应用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婺源县茶尺蠖类害虫的发生种类、数量、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等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发生在婺源1年内可以发生4~5代、发生期长且世代重叠,主发生期在每年的6~9月。  相似文献   

9.
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50次,平均5.54年发生一次。明代前期和后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中期较高。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发生较少,其中上游平凉、庆阳和下游的泾阳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根据统计,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8月。根据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划分,得出明代该流域二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为25次,占发生次数的50%;其次为一级洪涝灾害,共发生20次,占40%;三级特大洪涝灾害共发生5次,占总次数的10%。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和该区域的地貌、降水特征决定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2004—201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来安发生演变特点,论述了灰飞虱发生期、灰飞虱带毒率、品种抗性、水稻播栽期及灰飞虱传毒前防效等影响该病在来安县发生为害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部分地块玉米苗上的一种新害虫—草小卷蛾(Celypha flavipal pana Herrich-Schaffer),简要阐述了其形态特征、主要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国每年进口大量木材,引起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其中包含种类繁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幼虫,由于形态特征不明显,难以准确鉴定,增加了我国口岸进境木材的疫情防控压力.摸清由进境木材截获的有害生物幼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并对检疫鉴定手段进行分析,可对进境木材的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有效降低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方法]通过对全国口岸进境木材总体情况和有害生物幼虫危害情况的调查,并结合现有的各种检疫鉴定方法分析.[结果]进境木材数量稳中有升,携带外来有害生物幼虫数量不断增多.由于有害生物幼虫特征不典型,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完善发展有害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是我国进出境植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有害生物幼虫的检疫鉴定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分析了1984年-2020年测报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2015年-2020年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迁飞情况和虫源性质等,同时结合漯河地区冬季温度和降雨量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漯河地区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数量变化的原因,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澳柏松小吉丁为一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林木害虫,寄主为柏科的澳柏属及柏木属植物。近期上海口岸多次从澳大利亚进境原木中截获澳柏松小吉丁。其寄主柏木属植物在我国分布范围广,该种在我国未有分布,具潜在入侵风险,应得到各口岸重视,警惕该种入侵。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入侵风险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为澳柏松小吉丁的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庭园象甲(Phlyctinus callosus)是一种能对水果、观赏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原产南非,现已传播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我国尚无分布记录.庭院象甲寄主广,适应性强,为害具有较高的隐蔽性,有较大的入侵风险.本文对庭园象甲的分类地位、寄主、分布、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防控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口...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HIVs)的研究成果,概述其在植物-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性质、诱导机制及植物分子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世界性重大迁飞害虫,自2019年入侵我国西南地区后迅速向北扩散,严重威胁我国粮食作物生产安全。挖掘和筛选本地优势天敌,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夏季在广西南宁市和北海市野外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调查时发现2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和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 Rao & Kurian。本文详细记述了这两种幼虫寄生蜂的形态特征,以期为今后筛选和利用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暴发原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蔓延到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省。其发生为害呈现出发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暴发成灾明显、田间虫口密度高和世代重叠严重等显著特点。根据田间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指出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地区的“小麦 玉米”两熟种植区机收小麦秸秆还田、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扩散)和生殖能力、缺乏天敌控制因子、幼虫隐蔽发生导致的监测与防治困难,以及对该害虫危害认识不足是导致其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基础、越冬与迁飞(扩散)行为特征以及综合防控技术是下一步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蒜绿圆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圆跳虫是陕西省一种严重危害大蒜的新害虫。3月下旬至5月初虫口数量最多,田间最高有虫株率平均40%,虫株平均有虫8头以上。虫口增长的适温为15~20℃,适宜相对湿度为50%~75%,高温高湿时虫口数量剧降  相似文献   

20.
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云南甘蔗地下害虫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猖獗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复杂性虫源、寄主植物、种植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根据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灯光诱杀为辅,减少虫源;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持续、有效控制甘蔗地下害虫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