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夏涛 《茶叶科学》1999,19(1):55-60
采用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温度,pH、供氧及发酵时间等因子对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综合效应,建立了以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和TRs/TFs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借助模型研究了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TF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采取先高温后逐步降低温度、降低pH值和早期充分供氧,有利于TFs的积累。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选优,筛选出TRs和TRs/TFs取值限分别在10%~12%和10~12的悬浮发酵体系的最佳因子组合为:温度285~290℃,pH46~48,供氧130~150ml/min,发酵时间(FT)555~589min。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杀菌方式在达到商业杀菌要求的基础上对龙眼原汁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地区所产的“石硖”龙眼为原料,对比分析了巴氏杀菌(PS)、微波杀菌(MS)、超高温瞬时杀菌(UHT)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PEF)4种杀菌方式对龙眼原汁的菌落总数、色差、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糖组分及有机酸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菌方式均能达到商业无菌要求,对龙眼原汁的pH值和葡萄糖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CK)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L*值、b*值、可溶性固形物(TSS)、果糖、总糖、酒石酸、富马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与PS、MS和UHT杀菌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的总酚、抗坏血酸、总酸的影响幅度较小。因此,PEF杀菌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而且能更好地保持龙眼汁原有的色泽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陈力 《中国茶叶》1993,15(3):4-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已使冲泡时间长、茶汁浸出慢的条形乌龙茶不相适应。此外,条形乌龙茶初制也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包揉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且又难以实行机械化、连续化生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因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乌龙茶需求增大,急需改革制茶工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颗粒乌龙茶也就应运而生,但品质尚不稳定。为此,笔者对颗粒乌龙茶初制的萎凋和摇青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机械萎凋工艺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进行乌龙茶萎凋试验,并通过生产验证。结果表明,萎凋温度为35℃,萎凋时间为15—20min,萎凋程度以鲜叶失水率为7%—10%(最好控制在8%左右),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气最佳。该机适于不同品种乌龙茶萎凋,台时150—25Okg鲜叶,与传统工艺比较,茶叶品质一般可提高0.5—1.0等级。  相似文献   

5.
返老还童茶用料:乌龙茶3克,槐角18克、何首乌30克、冬瓜皮18克、山渣肉15克.做法:以上药清水煎去渣,乌龙茶用药汁焗服,作茶饮.功效:乌龙茶含儿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增强血管的弹性,降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拼配环节,乌龙茶的拼配技术对成品的风味塑造、风味稳定性、全年可供应量、成本控制、茶叶综合品质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拼配技术也能够降低乌龙茶的加工成本及原料成本从而提高乌龙茶企业的经济利润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能够促进乌龙茶产品综合风味的提升。本文将对乌龙茶使用拼配技术进行综合讨论分析,同时分析影响乌龙茶拼配效果的各类因素,讨论乌龙茶拼配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拼配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抗病原菌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龙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乌龙茶在抗病原菌作用方面所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力图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加以阐述。希望借此有助于读者对乌龙茶加深了解。1乌龙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病原菌作用乌龙茶中含有儿茶素及半发酵过程中聚合成的大分子茶多酚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抗老化和防癌作用,而且也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抑菌活性。1.1防治虫牙作用80年代初期,东京医科大学的大西正男教授等[1]人曾经对日本新县饭后饮用一杯茶的298名小学生与185名饭后饮用水的小学生进行虫牙发病率的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饮茶可以明显的减少虫牙…  相似文献   

9.
清香型乌龙茶近年在市场广受欢迎。本文从清香型乌龙茶的产生和品质特征,适制清香型乌龙茶的品种,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清香型乌龙茶贮藏保鲜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综述,展现清香型乌龙茶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为清香型乌龙茶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施肥纯技术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了施肥对乌龙茶品种黄棪和铁观音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不仅能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而且乌龙茶品质也好。氮、磷、钾化肥和莱饼的适量配施,鲜叶质量高,鲜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及总糖的含量适中,碳/氮比为12左右,乌龙茶成茶品质最佳。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钾对乌龙茶成茶品质影响最大,其次为氮,因此,在三元化肥配施中,适当提高钾肥的比例,是乌龙茶施肥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两个乌龙茶品种的经济合理施肥量及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乌龙茶审评方法香气与滋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淑英  顾志蕾 《茶叶科学》2001,21(2):166-169,174
比较了两种不同感官审评方法香气和滋味的审评结果。在香气方面 ,采用传统乌龙茶审评方法 ,中档和次品茶的评分高于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分钟”审评方法所得的结果 ,即采用直接闻叶底的方法比带汤闻香更易发现茶的一些不良气味。在滋味方面 ,采用传统乌龙茶审评方法 ,由于受香气审评速度的影响 ,茶汤浸泡时间不一 ,从而影响滋味的浓度 ,进一步影响审评结果的重现性 ,而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分钟”审评方法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海云  张丽霞  王日为 《茶叶》2011,37(2):75-78
为了揭示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发生光抑制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控制温度及光照的方法,以茶苗适宜生长温度(25℃)为对照,研究了茶苗在低温(0、5、10、15℃)、光照(3、4、6、10、15.5klx)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和光照3~15.5klx条件下,茶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均保持稳定水平,无...  相似文献   

15.
将同批次茗科1号乌龙茶适制鲜叶等量分配给6个参试小组,统一参照闽南清香型乌龙茶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试制,结果表明:鲜叶弱光晒青30 min后,在室内摊晾1~2 h即可摇青;第一次摇青转速12~15 r/min、时长2~3 min,第二和第三次摇青转速与时长逐步提高,摇青总转数为400转左右,每次间隔时长约2 h,做青历时20 h;杀青温度控制在260~280℃,两次毛火温度均为60~65℃,而后于70℃烘至足干(约需100 min)为获得较优清香型乌龙茶风味品质的最适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6.
外源接种黄曲霉污染普洱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于普洱茶原料及成品中,设未接种菌株普洱茶为对照,分别置于室温,湿度80%、温度30℃,湿度90%、温度30℃的恒温恒湿箱条件下存放,在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取样以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茶样中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出率为0。说明无论是室温还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被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经存放后,不会产黄曲霉毒素,就这一点而言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乌龙茶产业发展迅猛,效益高涨,但总体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福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从根本上看,在培育优良乌龙茶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加强我省乌龙茶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至关重要。鉴于乌龙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产业需求,及福建乌龙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尊重传统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加强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不失为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良策,也是实施福建省茶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钾和镁对乌龙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镁肥可使乌龙茶的产量提高9%—38%;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茶多酚含量因施钾而增加因施镁而减少,但酚/氨比均趋于合理,提高了乌龙茶的适制性。施钾、镁肥还改善了乌龙茶的香气组成,使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升高。乌龙茶的等级与其含镁量呈显著正相关,即品质好者其含镁量也高。文中还对钾、镁对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和在乌龙茶产区施用钾镁肥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白叶1号’茶树品种在溧阳开采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润  钱半吨  蒋文妍  王文斌 《茶叶》2014,40(3):134-137
本文分析了溧阳地区引进种植白茶品种‘白叶1号’10年以来,前期气象条件与茶树萌动、春茶开采的关系,制定白茶萌动期和开采期预报方案,结果表明:日均温大于10℃后进入春茶生长关键阶段,本地白茶的萌动起点应在稳定通过5℃和6℃的初日之间;开采期积温预报法需要过10℃有效积温达到67℃或稳定通过6℃有效积温达到147℃,其中过10℃有效积温指标的稳定性更高;气象因子预报法选择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预报.实际生产中综合参考各项指标,并结合白茶生长情报,可以跟踪指导茶区适时开采,对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清香型乌龙茶干燥工序(冻干茶),与冷冻茶和烘干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冻干茶的芳樟醇、香橙烯、β-石竹烯、异戊酸苯乙酯、β-杜松烯、橙花叔醇、法呢醇含量高于冷冻茶和烘干茶;真空冷冻干燥可有效地保护乌龙茶的“色”、“香”、“味”,表现为香气馥郁清高、花香显、汤有香、味醇厚;与冷冻茶和烘干茶比较,具有综合品质优、贮藏期长、运输及销售方便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