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龟子绿僵菌大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major菌株CQMa117是新分离到的一株对天牛有良好杀虫活性的绿僵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测试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类对CQMa117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确定了蔗糖、葡萄糖、可溶淀粉、蛋白胨、尿素、硫酸铵以及Cu^2+、K^+、Ca^2+是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培养基初始pH6.0、培养温度25℃是菌株的最适产孢条件。通过碳源、氮源及无机盐3个较优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菌株最适合的产孢固体培养基为:1000ml固体培养基中加入10.0g蔗糖、2.5g尿素、5.0g酵母膏和0.001%Cu^2+,可使CQMa117菌株产孢量比基础培养基增加30.2%。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生物学特性的多样性.[方法]通过平板培养研究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各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颜色、形态、成带现象等差异较大.其中的5个代表性供试菌株在PDA、CMA、O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均能在10~35℃生长,但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均能在pH 4~10的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6~8;光照对各分离株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各菌株对pH、光的反应不完全一致.[结论]说明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株菌株R1、H44和B8,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3株菌株均鉴定为燕麦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aker,有性态为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 S.Ito et Kurib.。3株菌株均为致病菌,在离体和活体叶片上均能产生腐烂坏死病斑。3株菌株的菌丝在5~30℃、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中菌株R1和H4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7~8。3株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效果中均以淀粉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菌株R1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利用效果最差;菌株H44和B8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株H44对硫酸铵利用效果较差,3株菌株都不能利用碳酸铵,且菌株B8也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陕西省糜子丝黑穗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幼苗浸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于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病糜子叶片和病瘿中共分离得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YL11-1菌落呈酵母状,白色,厚垣饱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7~10μm;菌株YL11-1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T721292.1)与稷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destruens的相似性为100%,接种菌株YL11-1后糜子出现4种典型病症,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稷光孢堆黑粉菌。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范围分别为3~7和5~7,最适产孢pH为7;厚垣孢子萌发最适碳源为0.5%葡萄糖和1.0%蔗糖,该菌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对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硫酸铵,该菌株对硝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粉红粘帚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病原真菌的种类,以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进行虫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所得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中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属25株菌株,其中以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出现频率最高,共分离到15株,均与GenBank中粉红粘帚霉相关菌株亲缘关系最近,ITS序列同源性达100%,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法则证实4个属的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均有致病力,其中粉红粘帚霉致病力最强,其高毒力菌株SWFUYHL 02-01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致死中时为10 h;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以不同种类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该菌株均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显著高于以其它糖为碳源时;适宜其生长的氮源是酵母浸出粉,适宜产孢的氮源是硝酸铵和尿素,以硫酸铵和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不产孢;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无机盐分别是MnSO_4和MgSO_4,添加CaCl_2的培养基上未见产孢;光照对粉红粘帚霉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粉红粘帚霉菌株在采样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楠是我国特有珍稀优良用材乡土树种,市场前景广阔。叶斑病是闽楠推广种植过程中新出现的叶部病害,可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分类地位和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闽楠叶斑病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闽楠小孢拟盘多毛孢ZZ-03菌株以Czapek或PDA+PBL培养基(pH 6.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丝生长;以PDA培养基(pH 8.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株产孢;以pH 8.0、28℃、全黑暗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以葡萄糖为C源、牛肉浸膏为N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C源、蛋白胨为N源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生青枯病的土壤中分离得到4株对植物青枯病病原菌青枯劳尔氏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HY96-2的拮抗活性最强。该菌对其他5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真菌均具很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对HY96-2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等进行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在此基础上,通过盐析等方法得到HY96-2产生的对青枯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粗提物,检测了温度和pH对粗提物活性的影响。当温度高于40℃、pH低于4.3或高于8.2时,活性很弱;蛋白酶K作用容易失活;超滤结果表明,该粗提物可能是分子量低于5kD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8.
燕麦根际有机磷细菌的分离及其有关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蒙古四子王旗燕麦根际土壤分离获得5株具有解磷能力的细菌,从中筛选出2个解磷能力相对较强的菌株,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不同碳源、盐浓度、pH等环境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菌株特别是YM-2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适宜生长的介质pH为中性偏碱性;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随着有机磷细菌的生长繁殖,介质pH会逐渐降低,泌酸以及耐盐等特性对改善种植于盐渍化土壤的燕麦磷营养极为有利,因此从燕麦根际得到的2株有机磷细菌(YM-2,YM-4)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感茎基腐病德国鸢尾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和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25份发病德国鸢尾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5株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发现其中6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另外9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从中各选1株代表菌株YWMZ1、YWJB3进行接种后出现叶片萎蔫,茎基部腐烂,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多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最终将代表菌株YWMZ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YWJB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株菌株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pH分别为5和7;2株菌株在5种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其中菌株YWMZ1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YWJB3最适碳源为蔗糖,2株菌株均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光照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和12 h明暗交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B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B1进行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B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具有2~4根顶端附属丝;菌株B1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GenBank登录号为MG009201。菌株B1接种蓝莓叶片后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盘,与蓝莓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为5~9;但仅在25~30℃时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连续黑暗有利于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硫酸铵和蛋白胨,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25、20、20~25℃;而2号小种对温度的要求较1号小种严格,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0、20、25、15℃。此外还发现在适宜的产孢温度时,2号小种的产孢量极显著地高于1号小种。结论指出,长期以来温度可能是限制2号小种扩展、蔓延的主导因素之一,温度一旦适宜,大斑病菌2号小种会成为优势小种,并迅速导致Ht_1基因玉米的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12.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W10是1株生防细菌,其能产生抗菌蛋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本试验研究了菌株W10产生抗菌蛋白的发酵条件,为工厂化生产工艺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龄12h,2%接种量,发酵液pH7.0,发酵培养60h是菌株W10产生抗菌蛋白的适宜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温度有利于抗菌蛋白积累,第一段温度为30℃培养20h,第二段温度为28℃至发酵结束。最佳溶氧量为20%。2次补料发酵效果要高于分批发酵,补料为500mL含10g.L-1葡萄糖和5g·L-1蛋白胨的培养基;选用200mg·L-1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GPE消泡剂,泡敌)为消泡剂。利用优化的控制条件发酵培养菌株W10,与优化前相比,对目标病菌的抑菌率增加了34.6%。  相似文献   

13.
从济南周围地区10多种作物田采集到土样20份。经室内分离、纯化,获得生防菌菌株85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含细菌培养等方法,筛选出对黄瓜灰霉病原菌具有一定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3个对黄瓜灰霉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RB-2,RB-3,RB-9。其中,菌株RB-3抑菌能力最强,抑菌圈直径达15.8mm。通过放线菌发酵液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显微镜观察抑菌作用表明,拮抗菌RB-9对抑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孢子萌发率仅为1.25%;其次为RB-2,孢子萌发率为7.28%;RB-3的发酵液影响最小,孢子萌发率为10.59%。后期针对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对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作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长温度为10~30℃,pH值为5~10;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0℃,pH值为7。有利于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乳糖和牛肉膏最适于其产孢。光照对菌落生长及孢子产生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乳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的察氏培养基有利于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新月弯孢变种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及有效防治方法,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等培养条件下,测定新月弯孢变种菌株HNWB-131、HNWB-185和模式菌株CX-3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3株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月弯孢变种菌株HNWB-131和HNWB-185对碳、氮源的利用更敏感,在大部分碳、氮源培养基上其菌丝均为灰白色至黑色,与新月弯孢模式菌株的墨绿色存在明显区别;2株新月弯孢变种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而新月弯孢模式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5℃;新月弯孢变种对光照条件更敏感,且黑暗条件对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有一定刺激作用;新月弯孢变种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7~9,比新月弯孢模式菌株的最适pH范围窄(pH为5~11)。苯醚甲环唑对CX-3、HNWB-131、HNWB-185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好,EC50分别为0.39、0.58和0.52 μg/mL;其次为丙环唑,EC50分别为0.79、1.97和1.64 μg/mL,表明2种新月弯孢变种对药剂的敏感性比模式菌株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surfactin产量不同的芽孢杆菌对黄瓜枯萎病的控制作用,本研究采用N+注入诱变共获得1250株芽孢杆菌B006的突变株,通过对黄单孢杆菌的抑菌试验筛选并获得3株产surfactin突变株B841、B73和B1020。对各突变株NB发酵液的HPLC—ESI—MS分析表明:突变株B841和B73的surfactin含量比野生菌株B006分别升高了15.9%和14.8%,而突变株B1020的surfactin含量比野生菌株降低了85.2%;各突变株fengycin产量未发生改变。对surfactin各组分的质谱图解析,发现突变株B841和B1020的surfactin组分发生变化,突变株B841的surfactin组分中无m/z为995的同系物,而突变株B1020的MS图谱中只发现了m/z为1037和1051的surfactin同系物;对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突变株B73和B1020的菌落形态发生改变,生长周期缩短;3个突变株比野生菌株产芽孢能力下降,突变株B1020在含有玉米粉和豆饼粉的培养基上不产生芽孢。对各菌株添加到育苗基质中(浓度为10^6cfu·g-1)后,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效果测定表明:2周时,突变株B1020防效接近于野生菌株B006,达70%以上;但3周时,防效下降到36.2%;突变株B841防效始终低于野生菌株B006,只有29.1%。本研究发现芽孢杆菌B006及其突变株在NA培养液中的surfactin产量的高低与其在育苗基质中的防病效果无直接的相关性,对其在自然土中的防病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姜瘟病菌拮抗放线茵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各地区姜田随机采集土样30份,利用稀释分离法分离到放线菌菌株621株.采用琼脂移块法测定这些菌株对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拮抗作用,共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53株.选择抑菌活性最强的菌株Y7进行进一步研究.菌株Y7孢子丝顶端呈小螺旋形或钩状,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在5种供试培养基中,菌株Y7只在燕麦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色素.该菌株能利用麦芽糖、葡萄糖、果糖、L(+)树胶醛糖、半乳糖和山梨糖,不能利用蔗糖、木糖、肌醇、纤维二糖和山梨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Y7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tes lavendulae).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小米培养基pH 7.0,28℃,培养14 d.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alfalfae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对菌株Ms198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同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Agrobactirium tumfacience-mediated transformant,ATMT)将带有潮霉素(Hygromycin,Hyg)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转入苜蓿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获得147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挑取的15株阳性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轮枝菌具有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分别为25 ℃和20 ℃,最适生长pH值为6 ~ 9,最适产孢pH值为9。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最适产孢的碳、氮源分别为D-牛乳糖和胰蛋白胨。与野生型菌株相比,15株供试转化子中有66.67%的转化子在菌落形态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而其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产毒能力和致病力方面,1株转化子的粗毒素分泌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9株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其余5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4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其余11株转化子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产毒能力和致病力,随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随机性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罗汉果青枯病菌的生长温度、pH、碳氮营养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青枯病菌Lu L3菌株能在pH5.0~8.5和12~40 ℃的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的pH范围为6.0~7.5,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5 ℃。测试的6株病原菌株,其生长均能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山梨醇、麦芽糖、甜醇和甘露醇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浸膏、硝酸铵、硝酸钾和脲作为氮源。气温、土壤种类和罗汉果的生育期对病原菌入侵寄主有影响。在20~35 ℃范围内,气温升高利于病原菌的入侵,病害发生严重;病原菌在黏土中入侵寄主容易,在壤土中入侵寄主困难;罗汉果植株越小越利于病原菌的入侵,花蕾期后,未观察到植株被病原菌侵染。接种病原菌Lu L3菌株后,12 h时植株的根表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24 h时根内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36 h时茎内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  相似文献   

20.
中华根瘤菌L03几丁质酶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菌株L03是1株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生防细菌.采用9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等方法获得了菌株L03的几丁质酶.SDS-PAGE检测发现该酶已被纯化,其分子量约为41.3kD.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反应的溶液pH值为6;酶液在pH5~8条件下和40℃下分别保存1h,酶活力基本保持稳定;Mg2+和Ba2+能显著促进几丁质酶活性上升,而Zn2+、Cu2+和Fe3+等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对供试的几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都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