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盐胁迫下诱抗剂对水稻P450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胁迫为对照,诱抗剂处理水稻R6幼苗根系后,采用Oligo芯片技术筛选和分析了P450基因的差异表达;进一步以H2O和盐胁迫为对照,诱抗剂处理水稻R6幼苗根系后,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P450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P450基因OsHI-1在盐胁迫下特异表达,在诱抗剂HI的作用下增强表达。  相似文献   

2.
小麦6VS·6DL易位系Pm97033和6VS·6AL易位系92R137中的6VS染色体臂来自不同的簇毛麦种质,均表现良好的白粉病抗性,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对这2个易位系所包含抗病基因的异同进行了鉴定。利用与Pm21抗白粉病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pk-V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864471.1)的基因组和cDNA序列为基础,在包含至少1个内含子的2个编码区设计引物,从Pm97033中扩增获得特异的多态性片段。为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和扩增的稳定性,对特异扩增片段测序并重新设计引物,扩增筛选获得2个引物对,其中PK-F1/PK-R可专一扩增6VS·6DL易位系Pm97033及其抗病亲本,而PK-F2/PK-R可同时特异扩增2个不同来源的簇毛麦6VS染色体,但二者间的特异片段具有多态性。利用这2对引物,对系谱中包含6V(6D)和6VS·6AL、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系CB037进行检测,发现仅出现与6VS·6AL易位系相同的簇毛麦扩增片段,不存在簇毛麦No. 1026 (Pm97033的6VS供体)的扩增片段。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CB037仅含1对小麦-簇毛麦的易位染色体,用已报道的分子标记检测证明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为6A,与本研究开发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相吻合,表明CB037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来自6VS·6AL易位系92R137,其白粉病抗性可能与Pm97033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提取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小鼠NSO细胞总RNA,对热休克蛋白10基因(Hspl0)进行RT-PCR扩增、TA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从上述2种细胞中获得的cDNA分别由312,313 bp组成,与报道的人HSPE1 mRNA(NM002157)、鼠肌肉Hspel mRNA(NM-008303)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  相似文献   

4.
水稻叶片cDNA-AFLP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温和常温处理的水稻幼苗叶片为材料,对影响cDNA-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宜水稻的cDNA-AFLP分析体系,并得到了清晰可辨的cDNA-AFLP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离心柱式试剂盒提取的RNA较完整,纯度较高;双链逆转录试剂盒形成的cDNA经EcoRⅠ(37℃,2 h)和MseⅠ(65℃,2 h)完全酶切后,4℃连接过夜;20μL的体系中,连接产物稀释10倍液5.0μL作为预扩增的模板,并且预扩增反应的循环数为35,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作为选择性扩增的模板,扩增结果较佳;6%PAGE分离快速银染法显示,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筛选出多态生条带丰富的AFLP引物50对。本研究为利用cDNA-AFLP分析水稻抗高温基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Put-R40g3基因(登录号:AB465547).克隆的cDNA全长为588 bp,其编码的蛋白质共195个氨基酸,与水稻,小麦和拟南芥的R40g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对经逆境处理的碱茅幼苗根、叶中该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碱茅中Put-R40g3基因的表达有被ABA、盐和干旱诱导的趋势.Put-R40g3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在酵母细胞表达的蛋白质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了Put-R40g3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同时Put-R40g3基因在酵母中表达,酵母在盐、干旱及氧化逆境条件下提高了对逆境的适应能力.这些结果暗示了Put-R40g3基因是一个与逆境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雄蛾触角内扩增得到2个P450基因cDNA片段CYP4L15和CYP4L16。序列分析表明,两个片段均具有P450的保守区序列,并且与几种已知参与气味降解的P450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RT-PCR方法进行的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2个基因在雄蛾触角和足内高量表达,在头部和胸部低量表达;此外,CYP4L15在腹部还有少量表达。多组织分布特点暗示两个基因可能担负包括气味降解在内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克隆抗病基因是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的关键。本文根据前期的定位结果,结合棉花基因组测序信息,提取定位区段内基因组序列,预测获得63个基因。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63个基因参加多种生物进程,其中6个基因参与植物抗逆进程。根据Gene Ontology分析和前人研究结果,选择15个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启动子区域包含各种抗逆的调控元件,其中6个基因包含了W-box元件。对海7124和苏棉8号棉花幼苗进行黄萎病菌处理,取病菌处理后不同时期的根,选择14个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萎病菌处理后,有8个基因表达出现变化,其中在海7124和苏棉8号之间表达差异最大的基因是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214-a isoform 1)、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和Udp-糖基转移酶UGT89A2(Udp-glycosyl transferase 89a2-like)基因。本研究为抗病基因克隆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摘要:昆虫细胞色素P450是一类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家族,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对植物次生物质代谢和杀虫剂的解毒等。本研究以玉米螟5龄幼虫总RNA为模板,根据不同昆虫P450基因家族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简并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了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中间片段,通过RACE技术获得玉米螟P450基因家族一员全长序列,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测序获得了编码523个氨基酸残基的2315 bp的全长cDNA,命名为OfP450(GenBank登录号:EU807990)。国际P450命名委员会将其定为CYP6AE25。本文还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CYP6AE25进行分析,分别从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组成、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与功能结构域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预测。进一步研究其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CYP6AE25蛋白与其它P450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昆虫CYP6家族同源性较高,与CYP其他家族的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高等植物中甜菜碱由胆碱经两步氧化反应合成,其中由胆碱单加氧酶(CMO)催化第一步氧化反应,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催化第二步氧化反应.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RT-PCR的方法从水稻幼苗组织中分离得到了水稻CMO基因的cDNA克隆,将其命名为OsCMO.该基因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长为4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拟南芥、山菠菜、苋、碱蓬和甜菜等植物的胆碱单加氧酶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50%~62%.mRNA分析表明OsCMO基因在水稻幼苗组织中的表达受高盐、低温和干旱等胁迫的上调诱导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抵御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SQUAMOSA promoter-binding-like(SPL)基因家族作为一个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家族,已被证实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19条水稻SPL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对引自美国农业部的171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Oryza sativa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like(OsSPL)基因家族进行多态性分析。19对OsSPL基因引物扩增出140个条带,其中128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占91.4%;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7.4个条带。聚类与主坐标分析将171份材料划分为6类,类内品系呈相似地理生态分布,类与类之间无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分化。性状关联分析表明,OsSPL基因家族的基因与每穗粒数、株高和抽穗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5个水稻蛋白激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激酶在生长发育、表达调控、逆境反应、信号传导等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激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中至少有1500个蛋白激酶。本研究利用已有的蛋白激酶序列,通过PCR扩增和重组克隆,将5个重要的蛋白激酶在酿酒酵母系统中进行了表达,它们的编号分别是:NM-189878,NM-194133,NM-190508,NM-197522和NM-197571,其中NM-194133具有较强的自我磷酸化活性。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激酶在水稻中可能的作用包括:碳代谢的生物合成调控、种子形态发生、细胞分裂调控、生物和非生物刺激的反应调控等。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的体外酶活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提供了基础,也为高通量克隆表达水稻蛋白激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皇冠草基因组内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或与P450基因相似的序列,根据哺乳动物细胞色素P450基因设计8条引物,以皇冠草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共获得了26条扩增片段,片段长度300~1500 bp;将其中三条片段进行测序,BLAST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与已发表的16种植物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在皇冠草基因组内存在P450基因或者有与P450基因相似的序列。  相似文献   

13.
糜子SAMS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干旱复水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糜子抗旱节水研究中获得的一个与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同源性较高的EST序列为基础, 采用RT-PCR技术从糜子中分离到一个SAM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mSAMS), 全长1 293 bp, 编码396个氨基酸, 具有SAMS典型的N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及C端结构域。糜子、马铃薯、拟南芥、甜菜、大麦、荔枝、番茄和水稻8种植物SAMS的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的SAMS的氨基酸相似程度非常高(92%~97%), 其中糜子与水稻的相似性最高(97%), 说明SAMS基因在植物进化中非常保守。PmSAMS基因在糜子幼苗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的半定量RT-PCR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在干旱早期(土壤含水量36%)诱导该基因大量表达, 而干旱程度更严重时(土壤含水量为24%)其表达受到严重抑制, 表达量比对照还低; 严重干旱后复水2 h, 其表达量增强至干旱早期的表达量, 而复水6 h后表达量降低至对照(干旱处理前)水平。可见, PmSAMS基因的表达涉及糜子响应干旱胁迫及干旱后复水过程, 可能是糜子抗旱节水的关键基因。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于农作物抗旱节水性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显性标记ST10对96份江苏省杂草稻基因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显性标记ST10对96份江苏省部分地区杂草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对供试材料进行了田间抗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96份杂草稻材料中,有5份材料能够扩增出727bp的ST10特异条带,91份材料没有获得PCR产物,说明其中5份材料可能携带Stv-bi基因,而其它91份材料不携带该基因。根据田间调查结果显示96份杂草稻均抗条纹叶枯病,推测91份不携带Stv-bi基因的杂草稻材料中含有其它抗病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杂草稻抗病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棉花叶绿体70S核糖体S7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卫华  沈燕新 《作物学报》1997,23(4):487-490
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高度保守性,来源于不同植物的叶绿体基因同源性很高。应用PCR技术,从棉花叶绿体基因组扩增并克隆了长度为1.0kb的叶绿体DNA片段。该片段含有叶绿体核本小亚基S7蛋白基因rps7。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的策略构建亚克隆,并测定了该片段的含部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棉花叶绿体rpas7基因与烟草、不稻的相庆基因同源性高,分别为97.9%和89.5%,3非编码区的同源性分别为96.3%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中恢复基因位点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水稻恢复系之间的遗传基础过于狭窄,应积极开发水稻新恢复系的选育工作。云南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地方老品种资源丰富,是筛选新恢复系的理想材料。以61份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资源为父本,通过测交筛选到6份可以恢复野败型不育系的品种。再利用5对特异引物,对这6份恢复材料和7份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位点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特异引物对6份恢复材料的扩增结果各不一样,而与对照恢复系仅有2.8 kb的一条扩增带型一致。说明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中蕴藏的恢复基因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恢复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从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中发掘利用新型恢复基因和资源,是突破水稻恢复基因遗传基础狭窄、筛选新质源恢复系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光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58-264
水稻的花器官是籽粒形成的基础,对如何提高水稻产量的研究一直都是水稻遗传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从一个经EMS诱变的高世代回交群体M2中获得一个簇生穗突变体(Cl),突变体表型特征为:主穗轴严重退化,枝梗顶端2~4 粒小穗簇生在一起,簇生率高达70%。以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簇生穗突变体杂交,构建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其F2分离比远偏离经典孟德尔遗传分离比。利用该F2群体,采用BSA法将基因定位在4 号染色体的SSR标记CGY-08 与CGY-02 之间,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45.7 kb。对该区间内的预测基因测序发现:一个P450 (CYP724B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发生了单碱基的突变,而P450 编码与BR合成相关的蛋白。因此,结合突变体表型和测序结果,推测细胞色素P450可能是控制小穗簇生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构建含有HPV45-L1和HPV58-L1基因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为HPV-45L1和HPV58-L1蛋白的表达提供一种新的高效、低廉的表达方式。利用PCR技术克隆人乳头瘤病毒HPV45-L1和HPV58-L1蛋白编码基因,将其重组于中间载体pMP3和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构建含HPV45-L1和HPV58-L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pMP3-HPV45-L1、pCAMBIA-1300-pMP3-HPV58-L1,随后采用根癌农杆菌侵染水稻愈伤组织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获得HPV-L1转基因水稻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HPV45-L1和HPV58-L1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说明已成功构建水稻胚乳特异性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9.
梁满中  王晓辉  吴厚雄  陈良碧 《作物学报》2006,32(10):1537-1541
go543S是低温诱导花粉不育的隐性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是长日高温诱导花粉不育的隐性核不育水稻。为了研究诱导花粉不育条件相反的隐性不育基因之间的关系,用低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以及由农垦58S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培矮64S、长选3S配制4个杂种F1,结果表明在自然长日高温、短日低温和不同人工光、温处理条件下杂交F1的花粉均为不育,自交结实率为0,没有像go543S或农垦58S的育性转换期。分别用go543S、农垦58S作父本与杂种F1回交,回交组合中像父本具有育性转换期的不育株的比例约50%,与杂种F1一样的终生不育株约50%,符合隐性基因回交1∶1的分离比。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 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 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