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不同浓度生根剂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生长素更好地调控作物根系发育和生长,以玉米为材料,吲哚丁酸钾(IBA)∶α-萘乙酸钠(NAA)=1∶4为生根剂,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研究外源生长素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用浓度的增加,生根剂对玉米幼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又减弱的趋势。其中,生根剂浓度为20mg·L-1时对玉米幼根促生效果最佳,可有效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及根分枝数,降低根平均直径,对地上部鲜重和株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苏玉29"玉米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0.1、0.5、1.0、5.0μmol/L)对玉米籽粒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处理对玉米籽粒萌发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在MeJA浓度为0.5μmol/L时,玉米籽粒发芽率和芽长达到最大值;各浓度MeJA处理均可有效促进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随着MeJA浓度的增大,还原糖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淀粉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此外,MeJA处理可有效增强玉米籽粒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生态区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籽粒性状对群体梯度渐增调控的响应,以期为高产育种、合理密植、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试验设置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5个群体渐增梯度,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籽粒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群体梯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呈升高趋势,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Pn)、穗层透光率(LTR)呈降低趋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LAI、SPAD值、Pn、LAD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而LTR吐丝期后呈上升趋势。籽粒宽度、籽粒厚度、百粒体积、百粒质量随群体梯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籽粒含水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响应趋势,在6.00万~9.00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与群体梯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群体梯度7.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 029.34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杜鹃无性系品种的嫩梢为外植体,以Anderson改良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在初代和增殖培养中,分别以添加玉米素(ZT)10—15ppm和5ppm可获得理想效果。生长素可采用NAA,浓度因玉米素添加量而异,一般不宜超过0.5ppm。生根培养时,蔗糖添加量仍为30g/l,NAA为1.5—2ppm,活性炭2g/l。  相似文献   

5.
白玉簪离体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白玉簪(Hosta plantaginea Aschers)茎芽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ZT)和生长素(NAA)进行离体繁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6-BA 2.0 mg/L+NAA 0.2 mg/L不定芽增殖率最高,增殖倍数达到3.9,玉米素(ZT)对幼芽的增殖效果不如6-BA;NAA质量浓度0.05~1.0 mg/L都能诱导白玉簪生根,生根率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6.
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号)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中蔗糖含量在吐丝后先增加后降低,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在籽粒灌浆过程中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7.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基本上随籽粒发育而呈增长趋势;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非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高油115非胚部位淀粉酶活性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均未见其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8.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桑树离体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植物生长素萘乙酸(NAA)及吲哚乙酸(IBA)和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T)及6-苄基腺嘌呤(6-BA)对桑树离体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芽基部形成的愈伤组织影响植株增殖繁育,生长素NAA、细胞分裂素ZT能分别使植株基部形成细小而致密的淡绿色愈伤组织,植株高度增高;植物生长素IBA使基部形成大而疏松的黄褐色愈伤组织,植株高度繁育受抑制;细胞分裂素6-BA使基部形成大而疏松的黄褐色愈伤组织,植株高度繁育增加较小;0.4mg/L的NAA和0.4mg/L的ZT更能促进桑树高度生长,桑树离体繁育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和高产高效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桥玉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每公顷种植密度52 500株(D1)、67 500株(D2)和82 500株(D3) 3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处理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的鲜重、体积和干重变化,并分析各阶段的灌浆速率和产量高低。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推进,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均呈现"慢-快-慢"的增加趋势,随密度增加3个品种的百粒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3个品种比较以先玉335各密度下灌浆特性较优。灌浆1个月左右,郑单958和桥玉8号的灌浆速率较高,之后先玉335灌浆速率较高。3个品种最终产量以先玉335较高;不同密度比较,3个品种均为中低密度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植物激素对石斛兰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士传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21-621,649
就植物细胞分裂素(BA)和生长素(NAA、IBA、IAA)对石斛兰组织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石斛兰继代培养适宜的BA和NAA浓度都为0.5mg/L;而石斛兰试管苗的根诱导以生长素IAA为好熏IAA适宜的浓度为1.0~2.0mg/L。  相似文献   

11.
以糯玉米品种TNX0807和普通玉米品种TN0846为研究对象,对鲜重、干重、籽粒含水率和灌浆速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籽粒鲜重与授粉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成熟的糯玉米籽粒鲜重较普通玉米小;二者的干重均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曲线y=kJ(1+e^a-bx)规律增长。经曲线参数、籽粒干重增长规律和灌浆速度曲线分析表明,糯玉米品种表现出比普通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短、籽粒干重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短、最大灌浆速度小等特点。籽粒含水誊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趋势,糯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比较,前者在灌浆中期的籽粒脱水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不同授粉方式玉米籽粒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早期籽粒建成过程中干旱胁迫会导致果穗顶部籽粒的败育,使穗粒数降低,进而减少玉米产量.为探明干旱胁迫对玉米籽粒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利用旱池控水和控制授粉技术,在授粉后前10 d设置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正常供水3个处理,研究了2个玉米品种统一完全授粉和底部不授粉植株籽粒生长和光合特性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显著降低,复水后二者均恢复到正常.干旱胁迫降低了植株干重、穗重和穗粒重,水分胁迫期间植株干重的降低幅度相对明显.干旱胁迫使统一完全授粉处理玉米顶部籽粒干重和体积分别在授粉后12~16或16d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最终表现为败育或灌浆不充实,导致籽粒干重和体积的显著降低.而底部不授粉玉米由于从根本上阻止了底部籽粒的生长,确保了中上部籽粒有相对充足的同化物供应,干旱胁迫处理顶部籽粒生长发育正常.说明籽粒建成初期需要光合产物的持续供应,干旱胁迫通过降低同化物生产而增大了籽粒败育与生长不良的可能性,同化物供应不足是干旱胁迫诱导玉米籽粒败育和生长不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产小麦穗粒重补偿性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去除小穗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1-3个小穗,小麦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同步提高,穗粒重补偿性增长,平均增加7%-10%;8个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皆因去小穗而增加。且存在增长极限。各品种的千粒重和穗粒重最大增长幅度均与粒重成负相关,说明8个小麦品种皆为“源”限制性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茎节的生长变化及茎节与玉米产量的关系,为玉米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控制浇水的方法,对严重干旱胁迫下玉米各节的节间长与节间干重进行调查;获得中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单株产量数据,对玉米各节间变化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干旱胁迫下玉米株高与生物量的减少主要由于前7节节间长与节间干重的减少.在严重干旱胁迫下玉米节间长与节间干重受到明显抑制,且各节间的营养生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发现严重干旱胁迫下第一节间长、第二节间长、第三节间长、第四节间长与中度干旱胁迫下单株粒重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严重干旱胁迫下第一节间干重、第二节间干重与中度干旱胁迫下单株粒重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干旱胁迫下玉米前期节的营养生长对后期节的生长存在持续的影响.严重干旱胁迫下玉米前四节的节间长与前二节的节间干重可以作为评价玉米抗旱性的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5.
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为提高玉米收获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置品种大区鉴选试验,对各品种进行分期收获,历次收获均以相同粒收机械与农机操作人员实施,同步调查玉米穗轴形态、含水率、干物质积累、力学特征以及籽粒含水率、机收破碎率等指标,研究玉米生育后期穗轴机械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穗轴机械强度与籽粒破碎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期推迟,玉米籽粒和穗轴含水率逐渐降低,而穗轴8 cm和全长抗折断力及籽粒破碎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籽粒含水率低于20.1%时,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随穗轴抗折断力提高呈极显著的指数增加趋势;当籽粒含水率高于20.1%时,破碎率与穗轴全长抗折断力呈极显著的指数模型关系,与8 cm抗折断力的回归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穗轴抗折断力与穗轴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强度、干重、单位长度干重、单位体积干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轴单位长度干重对抗折断力的贡献最大。【结论】玉米穗轴机械强度是影响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的重要因素之一,生育后期穗轴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是影响穗轴机械强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乙烯利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抽雄前对玉米品种平安18(紧凑型)和四单19(平展型)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探讨其对株高、叶面积、干物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株高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四单19的反应强于平安18。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叶面积呈抛物线变化,干物重逐渐降低,但品种间略有差异。两个品种的产量都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变化。因此在喷洒低浓度乙烯利(150mL·hm-2)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密度(72665、58776株·hm-2)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蛋白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类玉米胚部位中的单粒蛋白质重均呈直线增长趋势;在非胚部位,高油115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没有消减现象,微胚乳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在授粉后28 d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其非胚蛋白质质量分数则有明显增长。收获时微胚乳玉米整粒子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0%,为高油115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8.
优良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穗粒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个高油玉米杂交种玉油1号、HE-1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在6种不同密度下6个穗粒性状间的相关以及对产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杂交种的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高油玉米杂交种的穗长和行粒数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最大正值,其次为穗长和行粒数;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和穗粗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粗和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较大正值;百粒重对2类杂交种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最大负值。2类杂交种实现高产的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和5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按Grifing方法4模式配制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杂交F1代籽粒性状的遗传表现和配合力效应。从平均值看,普通玉米较高赖氨酸玉米在籽粒密度、百粒重和穗粒重性状上普遍为高,而籽粒含水量较低。普通玉米和高赖氨酸玉米杂交F1代籽粒性状介于中间,但明显偏向普通玉米。以硬质粒普通玉米作亲本可以改良高赖氨酸玉米籽粒的缺陷。配合力分析表明,同一亲本在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有很大差异,同一籽粒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有很大差异。籽粒密度和籽粒含水量在遗传上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粒重和百粒重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籽粒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丽  张吉旺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2):2327-2334
【目的】玉米籽粒比重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容重偏低一直是中国玉米低商品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旨在探讨玉米籽粒比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建成动态及其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籽粒比重和容重,改善玉米商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普通型品种农大108(ND108)、硬粒型品种费玉4号(FY4)、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FY3)和郑单18(ZD18)为供试材料,对授粉后玉米籽粒的干比重、鲜比重、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回归分析讨论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结果】籽粒鲜比重授粉后随着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期趋于稳定;而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授粉后20-35 d是其增长的快速时期,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成熟期FY4、FY3及ZD18籽粒干比重和鲜比重均大于对照ND108。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之后增长速率变缓,至成熟期逐渐趋于稳定,其授粉后的变化趋势均可用Logistic曲线较好的模拟,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86-0.999,均达到显著水平,FY4、FY3和ZD18成熟期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均大于ND108;授粉后随着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籽粒水分含量迅速下降,平均每天下降1.302个百分点。籽粒鲜比重与百粒干重(R2=0.851,P<0.01)、单粒鲜体积(R2=0.594,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分含量(R2=0.803,P<0.01)呈显著负相关。以灌浆期的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为自变量x,籽粒干比重为依变量y,用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对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方程回归系数在0.623-0.748,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其中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r=0.731,P<0.01)。当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8.75 g、0.589 cm3和61.5%时,干比重处于最小值,此时对应的各品种授粉后天数分别在24.0-28.1 d、16.3-20.7 d和21.1-23.6 d,均处在籽粒快速增长期,说明在16-28 d内籽粒快增持续期阶段内,是籽粒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结论】籽粒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之后快速增长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籽粒灌浆快增持续期是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影响籽粒灌浆将显著影响干比重的大小;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回归系数达0.7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