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淮北夏大豆面积占全省的70%,由于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大豆单产水平长期徘徊在80公斤左右。1986年以来,我们在本场进行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988年4亩、300亩夏大豆田亩产分别达212.8公斤和171.2公斤。其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一)因地制宜,优化品种 淮北地区种植夏大豆历史长,品种多、乱、杂,退化现象严重。要获得高产,必须优化品种,稳定推广良种面积。根据洪泽农场农科所区试及其他区试18个点次示范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 前人对大豆生理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许多指标。但是,由于各地生态条件、产量水平和选用品种不同,所提出的生理指标也不尽相同。为了探索本省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亩产150公斤的生理指标,在本所多年试验和本区大豆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产栽培,开展了大豆亩产150公斤生理指标的研究,为制订亩产150公斤栽培技术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根据“黄淮海夏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的要求,1983年在总结了蒙城县有关乡村亩产150公斤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本着“高产低成本”的原则,试图探索在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亩产150公斤的形态指标,为大豆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一、供试材料与研究方法 1984年在本所建立“亩产150公斤丰产田”,种植目前淮北面积最大的跃进5号和徐豆2号两个品种。麦收后土壤肥力:全氮0.084%、全磷0.153%、全钾2.53%,每100克土含碱解氮5.49毫克、速效磷0.9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豆超高产育种正在展开。目前全国大豆平均亩产仅120公斤,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8团大面积(86.83亩)亩产达364.68公斤,小面积亩产405.89公斤,增产潜力很大。巴西1989~1990年大豆平均亩产115公斤,2001年亩产达181公斤,11年平均单产提高66公斤。如果我国大豆平均亩产提高50公斤,则1.4亿亩大豆可年增加总产700万吨。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在总结夏大豆亩产150公斤产量水平的基础上,对夏大豆亩产200公斤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也开展了研究。现将近两年的研究结果整理于后。一、高产大豆的形态指标及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6.
北海道栽培大豆历史较久,自1968年以来,已成为日本大豆主要产区,1988年播种面积2.37万公顷,占全国17.1%,单产每公顷2181公斤,总产量达5.17万吨。同时出现了一些高产农家,有的小面积每公顷达60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乌裕尔河畔的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创造了东北平原高油大豆大面积丰产的新记录:经农业部大豆发展计划专家验收小组一行10人实地测产,20.54万亩高油大豆全面积亩产超过200公斤、平均亩产达216.5公斤,其中最高单产地块达280.4公斤。该场地处小兴安岭丘陵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42万亩耕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在“九五”期间承担国家6万亩大豆高产攻关课题取得了亩产超过200公斤的基础上,2002年初又被确定为农业部大豆发展计划示范联系点,明确了大豆大面…  相似文献   

8.
东海县地处华北平原南缘,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是我省小麦产区之一。为了探索小麦高产栽培规律,县农科所在1978~1985年,先后对半冬性品种泗阳117、济南13、小偃4号、泗阳936等进行了高产栽培研究,34块高产试验田亩产块块超过500公斤,其中最高亩产达641.4公斤,创本省小麦高产记录。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整套半冬性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山东是夏大豆主要产区,为了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大豆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选育。经过多年的培育,选育出高产、抗病适合一年两作及立体种植的夏大豆新品种“潍8640”。一般栽培亩产175公斤左右,高产栽培亩产275公斤以上。该品种优于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现已大面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大豆是绥化市北林区的主栽作物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大豆的重要产区,2013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4.8万亩,单产193.6㎏∕亩,总产929.3万公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经常农户不按技术操作,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高,只有科学种豆,才能确保大豆的优质、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1.
<正> 玉米是我省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居秋粮之首。本省黄淮海中低产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研究,开发区,示范区及带动区常年种植玉米400万亩左右,其中低中产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攻关前三年,开发区平均单产173.9公斤,示范区平均单产201.5公斤,均属低产区。为了迅速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经济效益,针对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于1983~1985年进行了夏玉米中低产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初  相似文献   

12.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为试验因子,以300公斤/亩为产量目标函数,进行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结果表明:夏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次要限制因素为播种期。基于实验结果提出,最佳种植密度、播种期和合理的肥料施用量作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能达到预期夏大豆单产300公斤/亩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济宁地区稻茬麦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济宁地区稻茬麦是随着1964年稻改而产生的,总面积约20万亩。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单产由70年代的200公斤/亩左右提高到80年代的300公斤/亩左右。1992年平均亩产高达388.6公斤。其中有5万亩丰产方平均亩产447.3公斤,150余亩单产突破500公斤,3.4亩平均亩产达到581公斤。稻  相似文献   

14.
将乐县地处闽北山区,水田面积近20万亩,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也是三明市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推广烤烟——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模式面积在5万亩以上,一般亩产优质烤烟150公斤,亩产稻谷65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3200元以上,比种植双季稻亩增产值2000元以上,增产增收显著。现将烤烟——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商丘县常年种植夏玉米50多万亩,其中单交种面积已达95%以上,每年约需玉米杂交种150万公斤。但夏播玉米单交制种产量较低,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大量供种主要靠从外省调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广单交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我们于1986~1988年,较系统地进行了夏玉米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的研究。经示范推广,平均亩产杂交种突破200公斤。1986年配制豫玉1号杂交种385亩,平均亩产215公斤;1987  相似文献   

16.
<正> 1987年,我院在郾城县进行了夏玉米万亩500公斤高产开发研究,万亩试验基点设在郾域县三个乡的13个行政村,种植夏玉米面积11904亩,亩产520.3公斤,高产示范获得成功,带动的三个乡、一个镇的七万多亩夏玉米亩产337.4公斤,促进了全县45万亩玉米增产,亩产达到323.3公斤。1987年夏玉米高产示范开发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七十年代末以来,淮北冬闲地油菜发展很快.但由于季节晚、地力薄以及冻害等原因,单产一直很低,1980年平均亩产仅85斤.但是也有的地方产量比较高,如同年阜南县的15万亩油菜平均每亩达131斤,并有不少田块单产超过300斤,这就说明了在淮北冬闲地种油菜,增产潜力是很大的.为了探索冬闲地油菜高产生育规律和增产途径,从1980年起,我们进行了淮北冬闲地油菜亩产300斤以上动态指标和栽培措施的研究.在统一试验设计和措施方案的指导下,前后共有十四个地、县农科所和农业局参加,并坚持边研究边推广,通过多方协作,促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四年累计单产超过300斤以上的面积已达50万亩左右,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证明试验结果在大面积生产上具有重演性,动态指标基本吻合,栽培措施切实可行.经过四年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大面积旱作两熟达吨粮的高产栽培途径,连云港市作栽站于1983年开始,连续三年在赣榆县海头镇、东海县洪庄乡、云台区中云乡等地进行了1318亩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实现了亩产一吨粮的高产指标。其中赣榆县海头镇102亩小麦玉米吨粮田,1984年亩产976.6公斤,1985年亩产1008.12公斤,1986年亩产  相似文献   

19.
<正> 我所在夏玉米单产5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1981~1985年,采用紧凑型品种掖单二号、烟单14、郑单八号等杂交种,培植高产块和辅助试验,探讨夏玉米单产600~650公斤以上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相应的栽培技术。五年来,示范面积438亩,单产都在600公斤以上,最高单产653公斤,基本摸清了夏玉米高产栽培的群体生理指标及其配  相似文献   

20.
豫粳四号麦茬稻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其中麦茬稻面积占85%左右,而单产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自1988年引进豫粳四号以来,经大面积试验示范,平均亩产比68—11亩增产130—150公斤,出现了大量麦茬稻亩产超500公斤地块,最高亩产达602公斤,使我县水稻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2公斤。在栽培技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