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湖北林业科技》2015,(6):11-13
通过诱木堆释放花绒寄甲,比较分析了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野外寄生松褐天牛幼虫的效果及防治成本。结果显示,从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来看,花绒寄甲卵卵+成虫成虫,从防治成本来看,达到相同的寄生率,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因此,释放花绒寄甲卵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且寄生率随着卵的增加而上升。当释放3 000粒卵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到64.52%。  相似文献   

3.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6个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林样地,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的卵和成虫。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单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室内和林间罩网寄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在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对当年松褐天牛的寄生防治效果显示: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均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5~8cm胸径的木段中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著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木段的49.52%和49.06%;分别在5,7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的寄生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5月份释放天敌效果最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海拔800m处通过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释放的花绒寄甲卵对松褐天牛平均寄生率为75%,明显高于2015年5月10日的45.5%;2015年5月20日释放的花绒寄甲成虫平均寄生率为69.3%,高于5月30日的51.1%。为提高当年花绒寄甲释放的寄生效果,在泰安地区生产上规模应用花绒寄甲,在海拔800m左右松褐天牛发生的林分,卵首次释放时间可在5月下旬末,成虫在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5.
花绒寄甲是寄生天牛的重要林木天敌昆虫,为了解花绒寄甲在林间的寄生防治效果,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来寄生松褐天牛,根据松褐天牛被寄生率和虫口减退率,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019年校正虫口减退率平均值为46.20%,寄生率高于50%的占66.7%;2020年防治效果为 33.18%,寄生率为 34.91%,由此可见,释放花绒寄甲对松林松褐天牛防治效果较明显,寄生情况良好,治理区域内松褐天牛数量有所减少,对松褐天牛危害区具有较好的种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释放花绒寄甲卵对马尾松立木上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进一步探索经济有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措施。【方法】在林间设置直立木诱木,后在诱木上按5∶1、10∶1、15∶1(寄甲卵数量∶松褐天牛侵入孔数量)3个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松褐天牛以明确最佳释放比例。另在一年中6个不同时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以明确最佳释放时期。此外,在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林场6个小班释放花绒寄甲卵开展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以明确大面积释放天敌的防治效果。【结果】释放卵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5∶1时的校正寄生率最高,室内为85.17%,林间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2.20%。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马尾松诱木树干释放卵卡,以4月上旬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82.37%。在林间每株直立诱木上释放4 000粒花绒寄甲卵,越冬代松褐天牛防治效果58.04%~87.39%。【结论】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最佳时间在4月上旬,偏南应提前约10天,而偏北地区则应推迟约10天。  相似文献   

7.
林间开展了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4∶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31.25%;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8∶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62.77%;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最佳益害比为1∶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70.69%。天敌释放区诱捕器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明显少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木块法饲养花绒寄甲成虫,然后将其所产的卵块保存在5℃恒温条件下,以确定低温保存后花绒寄甲卵的生活力、初孵幼虫的行为学和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并比较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与树干打孔注药(氧化乐果)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保存49天与花绒寄甲新产卵的孵化率没有差异,花绒寄甲1龄幼虫在室内可存活1~8天、平均2.26天,爬行速度为6.5~100 cm·h-1,平均25.23 cm·h-1,室内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其初孵幼虫均能找到光肩星天牛幼虫并进行寄生;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按照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释放15~25粒花绒寄甲卵时其寄生率可达90%;树干打孔注药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两者的控制效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释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蛀干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能有效控制林木被害率和天牛的虫口数量。释放花绒寄甲卵,北方选择在3月下旬至6月中旬,南方的释放期可延长至8月;将卵卡固定在天牛虫粪孔下方的背阴处(虫孔高度3m)或距离地面2.5~3.0m的树干背阴处(虫孔高度3m)。花绒寄甲成虫释放在北方选择5-7月初期,南方选择3月下旬或9月中旬;直接将释放盒钉在距离地面约2.5m树干背阴处。若立木被害率较小,则一次性每公顷投放成虫释放盒或卵卡200~250个;若被害林株天牛密度较大,则应连续释放2年且每年释放1次,每被害木释放花绒寄甲卵40~80粒(卵卡1~2个)和成虫5~10头。  相似文献   

11.
花绒寄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花绒寄甲是大型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文章综述了花绒寄甲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释放防治天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对花绒寄甲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花绒寄甲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绒寄甲是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文章研究了野生花绒寄甲种群和室内饲养种群的过冷却点,并对其野外栖息的树体内洞穴的温度进行了监测,比较了树体内外温度差异。结果显示,花绒寄甲野生种群的过冷却点平均为-23.9℃,最低可达到-27.3℃。室内饲养种群的耐寒能力较差,平均过冷却点为-15.9℃,最低为-23.8℃。对提高饲养种群耐寒性品质提出了建议。在冬季,花绒寄甲野外栖息的树体内洞穴的温度略高于树体外的气温,能为花绒寄甲越冬成虫营造较好的微栖境。  相似文献   

13.
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又称花绒坚甲、花绒穴甲、木蜂坚甲和缢翅坚甲等,原属鞘翅目坚甲科(Colydiidae),现置于穴甲科(Bothrideridae)(王希蒙等,1996).它是多种天牛的重要天敌,花线寄甲对控制松褐天牛(Monochames alteratus)有一定作用,对控制松材线虫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花绒寄甲的分布与生态学习性补充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大型天牛的主要天敌昆虫。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补充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分布、栖境特点,以及与其分布相关的耐高温、耐低温、耐饥能力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花绒寄甲控制天牛类害虫的利用前景及作为天敌昆虫输出国外的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防治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的寄生率可达68%,而且寄生率随着释放量的增加而提高,按锈色粒肩天牛幼虫与花绒寄甲卵数量之比为1∶20、1∶80和1∶150的比例分别释放,其校正寄生率分别为37.36%、64.69%和67.00%,考虑到防治成本,最佳释放比例应为1∶80;最佳释放时间为4月下旬和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花绒寄甲防治林木天牛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治是目前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展的趋势,其中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热点之一。花绒寄甲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于天牛防治。笔者阐述了近5年来,关于花绒寄甲防治林木天牛的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松褐天牛的重要天敌--花绒坚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绒坚甲是松褐天牛的天敌,以天牛幼虫作寄主。文章简述了花绒坚甲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繁殖与利用方法,并附彩色插图9幅介绍花绒坚甲的各虫态及其寄生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行道树垂柳为对象,试验研究了释放花绒寄甲4~8a后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与未释放的对照林相比,释放花绒寄甲4~8a后可将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株率由100%控制于23.46%,株均幼虫数由5头控制于2头;释放年份不同控制效果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释放花绒寄甲能够持续有效降低树木的受害株率、降低光肩星天牛幼虫数量。  相似文献   

19.
花绒寄甲是大中型天牛等昆虫的重要天敌,对抑制这类害虫发生危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花绒寄甲人工饲养的方法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进一步完善花绒寄甲的人工饲养与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