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光汉 《茶报》2004,(4):15-15,14
新昌县名茶协会是浙江乃至全国第一个成立县级的名茶协会。已先后荣获了省、市、县颁发的奖状与锦旗达15枚(张)之多。近三年来,协会积极为名优茶产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促进了新昌名优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产业在新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走出去促销,请进来考察等多种形式,使名茶产业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成为新昌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名茶之乡”打响“大佛龙井”品牌,到“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铸就了浙江省新昌名茶产业的一个个辉煌。2005年11月25日,从广州市(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览中心传来喜讯,浙江省新昌县在“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博览会茶叶专业展览会”上荣获“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使新昌的茶叶产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据悉,今年的茶叶专业展览会是根据商务部等国家有关13…  相似文献   

3.
正一、新昌茶产业发展经验与做法1.培育政府主导的区域公共品牌新昌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制名茶,九十年代初成功开发了"大佛龙井"名茶,并作为全县区域公共品牌进行培育。坚持走"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路子,促进了"大佛龙井"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的快速突起,2003年获得原产地保护,2010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该区域公共品牌由新昌县名茶协会进行监督和管理。2012年"大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的12月,从杭城传来了两条信息,一喜一悲,喜的是我荣获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颁发的"从事茶叶工作六十年茶叶学会资深会员"荣誉证书。我于1953年8月开始在新昌县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至1994年1月从新昌县农业局退休,接着返聘在县农业局继续从事茶叶工作。1994年秋,我又被县政府抽去负责新昌县名茶协会筹建工作,从1994年10月27日协会成立起,一直在县名茶协会工作,直到2014年才正式退下来,但到现在我仍每周二天到协会协助工作,成  相似文献   

5.
温正军 《中国茶叶》2001,23(2):18-19
苍南地处浙江最南端,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具有色翠、香高、味醇、条索紧结多白毫等品质特征,是浙江省出口高档外销眉茶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名优茶的兴起,苍南县也在积极调整茶类结构,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名优茶品牌.其中开发出的"玉苍牌"苍南翠龙茶在第十三届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类名茶,并在'99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茶叶已成为苍南县部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该县传统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但是,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苍南茶叶低科技含量的粗放型发展格局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许多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该县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凌光汉 《中国茶叶》1995,17(6):19-20
今年4月份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的新昌县,今年春茶名优茶生产又创记录,产量达到650吨,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产量,比去年同期350吨增长86%,质量也显著提高,每千克均价96元,产值6240万元,比去年全年茶叶总产值6150万元高1.5%,比去年同期名优茶产值2100万元增加1.97倍;春季珠茶产量1650吨,比去年同期2175吨减少24%,产值1650万元,略低于去年的1700万元;春茶总产量为2300吨,虽比去年2525吨减产8.9%,但总产值达7890万元,比去年同季的3800万元翻了一番多,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名茶之乡”今年再显辉煌。 该县今年春季名优茶生产继续取得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7.
浙江新昌县名优茶生产开发起步于1981年,当时,县农业部门选择在距离县城百里以外偏僻山区的雪溪茶场悄悄开展名优茶试制工作,这里海拔700多米,远离公路和村庄,少受外界干扰,1983年试制成功“望海云雾”名茶,1984年以后又在原红旗良种场(现改为新昌茶叶良种场)和雪溪茶场试制了毛峰茶、旗枪茶和龙井茶。这些名优茶的试制成功,获得了县里主要领导的赞扬,于是,从1988年起,县农业局每年都举办名优茶采制技术培训班,掀起了试制开发名优茶的热潮,名优茶生产单位迅速增多,到现在全县720个产茶村(场)中就有500个生产名优茶,拥有名优茶电炒锅和柴炭两用灶23500多只,全县6.7万亩茶园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联系到本县实际,2002~2012年十年来,浙江省新昌县在茶业发展道路上,是发生巨变的不平凡十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十年中采取的一条条得力举措,出台了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县农业局茶叶总站推广了一项项实用新技术,十年来结出了丰硕成果,造福了20万新昌茶农。从下面几组数据足以证明新昌茶业十年的巨变与辉煌成果。(一)名优茶产量与产值大幅度增长。2002年,新昌的名茶业已得到高度发展,产量从1990年5吨上升到3155  相似文献   

9.
(一) 浙江省新昌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耕地较少,山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县委、县府从新昌山区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建立五个10万亩农业商品基地(茶桑、干鲜果、竹笋、用材林、一年生经济作物)、建设四大亿元支柱产业(茶叶、干鲜果、竹笋、畜牧业)的发展山区开发农业新思路,经过几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特别是通过名茶规模开发,为整个开发农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山区致富的步伐。 新昌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历史上一直以生产珠茶为主,名茶开发起步较晚。近年来,该县抓住市场机遇,致力调整茶类结构,县委、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名茶开发,把它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从而保证了全县名茶生产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县6万余亩生产茶园,80年代,产量一直维持在5000吨左右,产值徘徊在3000万元上下。县农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研制名茶,1990年以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94年全县名茶产量首次超过500吨,达到650吨,产值达到3700万元,产量和产值都比1990年翻了七番,名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2%,首次超过大宗茶。1995年该县又加大了名茶开发力度,采取一系列扶持名茶开发的有效措施,使全县名茶生产  相似文献   

10.
葛洪开目绿     
“葛洪开目绿”是霞浦县沙江镇涵江茶场发掘历史名茶“开目绿”传统工艺,创新研制的烘青珍品。一九九一年荣获宁德地区名优茶第一名和省优质茶称号。历史上的“开目绿”产于洪山(即葛洪山),为清代名茶,茶名含意是饮后眼睛明亮。1991年,选用福云七号一芽一叶芽梢为原料,采用烘青工艺精心加工而成的烘青极品“葛洪开目绿”。“葛洪”指产地,“开目绿”描述茶叶形质。  相似文献   

11.
贺忠善 《茶叶通讯》2009,36(3):55-55
中国茶叶学会消息: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揭晓。产自“中国名茶之乡”湖南省石门县“冠云”牌白云银毫有机茶荣获“特等奖”。这是湖南省在本次评比活动荣获的唯一特等奖。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浙江新昌县茶产业“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新昌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茶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凌光汉  周竹定 《茶叶》2002,28(4):211-211
在中国名茶之乡的新昌县,近年来又新崛起苦丁茶。在新昌城内喝苦丁茶的人群日益增多,而在外地还鲜为人知。其实,新昌苦丁茶的开发虽较晚,然而发展的起点却较高,如野源苦丁茶种场已实现产业化与加工机械化,所产的野源牌苦丁茶具有注册商品与连续三年在国际名茶评比中三次获得金奖,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野林苦丁茶经营部,也有自己的加工厂,还专营野生苦丁茶,招来了不少爱喝绿色食品的消费者,生意也十分火爆。更为可贵的,新昌还于1999年1月成立了一个民办的苦丁茶研究所,这在浙江乃至全国尚属罕见。  相似文献   

14.
规范机制工艺提高扁茶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省名优茶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机制扁茶为主的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由于能显著提高工效,节省加工成本,提高名优茶质量,巳在浙江省茶区广泛推广,掀起了“机制名优茶热”,机制名优茶品种扩大到29只,其中机制扁茶有西湖龙井、杭州旗枪、大方、莫干剑峰、千岛玉叶、清溪玉芽等。为提高机制名优茶质量,浙江省于1997年举行了全省首届机制名优茶评比,共评出一类机制名茶七只,二类机制名茶十只。同时全程机制的“余姚瀑布仙”茶以其优异的品质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这是我省第一只在全国获奖的机制名茶。但由于我…  相似文献   

15.
6月8~10日,湖南省第十一届名优茶鉴评在长沙举行。在这次鉴评会上,专家们对104个送评茶进行了严格的密码鉴评。结果,47个茶分别荣获“湖南省名茶”或“湖南省优质茶”称号,其中5个茶今年新登名茶榜。通过鉴评,新评上的5个名茶有石门县水南渡茶厂的石门银峰,汝城县东岭乡白毛茶示范场的汝白银针和汝白银毫(后者得分第四),平江县长田乡茶场的福寿毛尖和桃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石门县把大力开发名优茶作为提高茶叶产值的突破口,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1993年,全县采摘名优茶的面积7500亩;共生产名优茶13.67万kg,创产值437.44万元。其中生产名茶1.13万kg,产值70.06万元。经省市有关专家连续三年的审评,共有5只名茶获市级以上名茶称号,其中  相似文献   

17.
浅论名茶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名茶在群芳茗中越益显得耀眼,又由于名茶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生产单位都千方百计地生产优质茶,争创名茶,这无疑对推动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提高茶叶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名优茶概念不清,名茶与优质茶不分,混为一谈,再加上市场体制不完善,少数人以短期牟利为目的,以至名茶遍地开花,大有泛滥之势。据农业部的资料,至1992年,全国获省级以上冠以名茶称号的就达500多个,如果加上各市县评定的名茶,那晶类就更多了。如今,有的茶不论得了一个什么奖,更有些茶什么奖都未曾获得,而只是用较高档的原料经手工加工而成,其外包装上都冠以“名茶”称号。面对如此众多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内销为主的名优茶连年增产增值前景看好。但据1996年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公布全国抽查189家企业生产237只红绿茶产品的抽样合格率只有65%,这不能不令人担扰,其中有名优茶的质量偏低,产品规格等级不清等问题。基于此,就当前名优茶开发热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与对策,作些探讨。一、问题研究1.产品花色系列化问题。全国近年来共有省级以上名优茶600个左右,地(市)县级的名优茶更是名目繁多,其中许多都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虽在申报、评比中荣获“名茶”、“优质茶”称号,但因没有商品量,占不了市场,其结果是昙花一现或名…  相似文献   

19.
正浙江省新昌县从2000年出台首个茶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至今已15个年头。新昌茶产业依靠政策引领,实现了持续较快速的增长,名优茶产量、产值从2000年2400吨、1.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405吨、7.98亿元,分别增加83.5%和311.3%;茶产业链从龙井茶、珠茶生产延伸到了茶机、茶包装、冷藏加工等产业,产值从5亿增加到26亿元,增长420%;市场交易额从4个亿增加到45亿元,增长1025%。新昌茶业也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先后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茶叶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叶》2011,(8):26-27
5月27日,名茶之乡新昌迎来茶业发展史上的大喜事——大佛龙井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浙江唯一一个以行政认定方式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龙井茶类注册商标。这将成为新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不仅可以促使茶叶经营层次的提升,更将促进茶业及相关产业的飞越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