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松针叶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浊秀军  马占山 《林业科学》1990,26(2):101-109
对油松针叶的年龄结构、针叶量在树冠各轮枝中的分布、针叶叶量与树高、材积生长量的关系,以及修枝对针叶叶量和油松生长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树高、胸径、地径、树龄、冠幅、冠长、冠高比、轮枝数、松枝数、松枝总长度、树高生长量等11个因子中,筛选出与油松针叶叶量关系较密切的树高、胸径、冠幅、冠长、冠高比、松枝数、松枝总长度等7个因子,求出了估测油松针叶叶量的最优回归估测模型,并在林间对此模型进行了估测检验。  相似文献   

2.
杉木不同部位、叶龄针叶净光合效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年生杉木人工纯林进行光合作用测定,不同部位针叶单位面积同化CO2净量变化规律是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针叶总面积同化CO2净量变化规律是中部〉上部〉下部,不同部位针叶同化CO2能力差异显著。不同叶龄针叶单位面积同化CO2净量变化规律是当年生〉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不同叶龄针叶间同化CO2能力差异极显著。被测定株间单位面积同化CO2净量差异极显著。下部、中部、上部针叶面积分别为总面积的35.8%、40.0%、24.2%。当年生、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针叶面积分别为总面积的34.7%、33.9%、20.2%、11.2%。下部、中部、上部针叶同化CO2净量分别为总数的29.8%、38.1%、32.1%;当年生、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针叶同化CO2净量分别为总数的43.8%、32.7%、16.0%、7.5%。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针叶束水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者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找出导致湿地松水培烂根问题的原因,以1a生湿地松当年生针叶束为材料,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培方式和不同针叶束基部处理方式对湿地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的影响,用SAS对测得数据做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烂根的主要原因不是缺氧,3种培养方式中静止培养生根率极显著高于循环培养,静止培养生根量显著高于摇床培养;针叶束基部处理对其生根率和生根量的影响不显著;静止培养中,每瓶培养40根针叶束的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1993 ̄1994年,对马尾松树进行调查研究后表明,1株15年生松树针叶平均鲜重为2118g,其外层1年生针叶占总重数61%,内层2年生针叶占总重数39%,1 ̄3轮枝叶占25%,1 ̄4轮枝叶占75%;针叶被害25%时,留4轮枝叶可承受松毛虫19条,是留3轮枝叶的2.4倍。  相似文献   

5.
以湿加松扦插起源的2,3,5,8a生以及实生起源的3,8a生树木的针叶束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母树树龄、针叶束叶龄、营养液配方及NAA浓度对针叶束水培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叶束生根率随母树树龄增加而下降,其中,以A2(3a生,扦插起源)母树针叶束的生根率最高;夏梢针叶束的生根率高于春梢针叶束;NAA浓度在50~100 mg/kg范围内促进生根的效果显著,其中又以100 mg/kg(B2)的效果最好;培养液以C1(75 mg/kg H3BO4+40 mg/kg NH4NO3+20 mg/kg VB1)配方最佳。三个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A2B2C1为最佳组合,其针叶束生根率达91.96%。  相似文献   

6.
油松新生叶与老叶光合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松当年生幼叶、当年生成熟叶、1年生老叶和2年生老叶的生理参数与光合效率进行测定的结果显示,不同叶龄的油松针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1年生针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当年生幼叶叶绿素含量最低;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绿素a/b逐渐下降。针叶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与叶绿素类似,但变化幅度较小。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探测了不同叶龄针叶的光合能力发现,当年生成熟叶的光合效率最高,1年生老叶光能捕获效率(TRo/CSo)、电子传递效率(ETo/CSo)以及功能指数(PI)略低于当年生成熟叶;2年生老叶的光合效率虽然急剧下降,但仍高于幼叶,说明幼叶还未发育成熟,光合功能还不完善。2年生老叶光合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叶片质体醌库(Sm)和反应中心密度(RCs/CSo)减小,同时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所引起。这说明对油松生长贡献最大的是当年生成熟叶和1年生针叶,其次是2年生老叶,幼叶贡献最小,油松针叶的光合功能可维持3年。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4个种源(塔河、松岭、黑河、带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种源差异,结果表明:4种源兴安落叶松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均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份出现最小值;当年生枝叶氮浓度仅在生长季初期的6月和7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多年生枝叶氮浓度在整个生长季内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油松针叶束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当年生针叶为材料,对影响针叶束生根的冷藏时间、采叶时间、采叶部位、切基与否、培养温度状况、激素处理、培养液成分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地区,油松针叶束培养较适宜的采叶时间在11~12月份,以采当年生枝条中下部的粗壮针叶为好;采叶后冷藏30 d,有利于生根;在培养前进行切基处理生根效果更好;培养时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对针叶束生根极为有利。油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的适宜激素类型及其处理方式为:IBA+IAA(1∶1)以150 mg/L的浓度处理24 h;适宜的培养液成分及其浓度为硼酸45~60 mg/L+维生素B15~7 mg/L+硝酸铵30 mg/L+磷酸二氢钾20 mg/L。  相似文献   

9.
薛煜  吴兴印 《林业科技》1992,17(3):21-24
试验结果表明,在病级不同的樟子松针叶内,无机元素的含量不同。1年生罹病针叶内Fe的含量高于健康林木针叶内铁的含量,2年生针叶内Mn、Cu、K的含量随病级的增高而增加,3年生病叶内Fe的含量比健康林木的高2.7倍,4年生病叶内K、Cu、Mn的含量随病级的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温度、光照、降雨、板栗品种等生态因子对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ununguis(Jacobi)生长发育和种群消长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死亡率、寿命、单雌产卵量,光照时间对滞育的作用以及降雨对螨口密度的影响等内容,研究了不同板栗品种对该螨的抗性,并调查了针叶小爪螨的主要天敌种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温度,光照,降雨,板栗品种等生态因子对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ununguis(Jacobi)生长发育和种群消长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死亡率,寿命,单雌产卵量,光照时间对滞育的作用以及降雨对螨口密度的影响等内容,研究了不同板栗品种对该螨的抗性,并调查了针叶小瓜螨的主要天敌种类。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季节光合最适温度、适宜空气湿度 (70± 5 % )和正常大气CO2 条件下测定了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及典型天气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当年生针叶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在生长中期 >盛期 >后期 ,1年生和 2年生针叶则从盛期经中期到后期呈下降趋势。从生长盛期至后期 ,光饱和点 (LSP)和暗呼吸速率 (Rd)降低而表观量子利用效率 (α)增加 ,其中尤以盛期与中后期的差别较明显。光补偿点 (LCP)除生长盛期当年生针叶明显高于生长中、后期以外 ,其它差异不明显。Pmax除生长盛期当年生针叶与 1年生接近外 ,均为当年生 >1年生 >2年生。随着叶龄的增长 ,针叶LSP、LCP和Rd 均降低 ,α提高。从上部至中部到下部针叶Pmax、LSP、LCP和Rd 均降低而α增加 ,尤其是上部和中部针叶与下部差异较大。不同季节针叶光合特性的差异与针叶光合生理活性有关 ;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则是长时间适应所处光环境的结果 ;而不同叶龄针叶之间的差异除了生理原因外 ,还可能与所处光环境有关。针叶净光合速率 (Pn)的日变化在阴天为单峰型 ,Pn 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密度 (PPFD)的影响 ,同时受温度、湿度和CO2 浓度变化的微调。晴天Pn 日变化为双峰型 ,受温度和湿度的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红松1~2年生叶片和其林下生长的土壤为对象,研究红松叶片中磷含量、磷贮量及其林下土壤中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氮磷钾矿质养分含量。揭示叶片质量、磷素水平与各层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质量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无关,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与针叶磷含量无关,0~2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与2年生针叶磷含量显著相关。不同年生针叶的磷含量与各土层的速效磷含量都有显著的回归关系。针叶中磷贮量与土壤中速效养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杉木中龄林树冠叶面积密度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大岗山17年生杉木人工林树冠内不同年龄针叶面积(NA)、叶面积密度(NAD)的垂直、水平和二维空间分布以及当年生针叶面积及其密度分布的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和模拟。结果表明,生长盛期杉木单个树冠平均NA 为25.42 m 2,平均NAD为2.272 7 m 2·m - 3,其中2年生及其以上老叶(简称2年生)大于1年生,1年生大于当年生。NAD 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可用β分布函数表达,而相对冠高和冠径的二次趋势面表达式可很好地描述NAD二维空间分布。树冠内NAD在冠中上部枝的中前部最大,但不同年龄NAD的分布不同,当年生针叶更接近于树冠顶部和最外层,1年生针叶最大NAD位于树冠中部枝的中前部,2年生针叶最大NAD出现于树冠中下部枝的中部。随着林龄的增加,累积叶面积指数降低,NA在树冠中的垂直分布重心向上移动。当年生针叶干质量和NA 的季节生长进程适合Logistic方程。生长末期树冠内平均NA 和NAD可达29.424 3 m 2和2.630 7 m 2·m - 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土壤有效P匮乏的立地条件下,揭示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马尾松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内30个无性系为试验对象,野外调查11年生时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与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各生长性状在马尾松二代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且无性系重复力较高,均达到0.95以上。马尾松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含量及N/P在二代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与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含量、N/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 6和0.542 8,与当年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 9和0.679 2;(3)基于主要生长性状、针叶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可将30个马尾松二代无性系聚为4类:类群1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优良,成熟针叶N/P较高,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低;类群2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好,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值在30个无性系中居中间水平;类群3占试验无性系总数的一半,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一般,成熟针叶与当年生针叶N/P相差较大,大部分无性系成熟针叶N/P较低,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高;类群4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差,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均较低。[结论]在贫P立地下,马尾松二代亲本无性系C13(7750×1126)和C14(3201×1123)各生长指标均较高,可能是通过调整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养分分配,增加了当年生针叶对限制其生长的P素的再利用和再吸收,促进了N素的吸收,调整了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N/P,以形成特定的养分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乡土针叶树种油松和黑松作对比,研究了从美国引种的12年生美国白松的物候期及新梢、针叶的生长特性。以Logistic方程拟合3种针叶树新梢和针叶的生长,并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树种新梢和针叶的速生期和速生点。测定了3个针叶树种的径、高年生长量。结果表明,美国白松在山东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生长期比油松和黑松短,但生长迅速,年生长量比较大,是一个值得引进并扩大栽培的速生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17.
营养诊断施肥是林业现代化技术之一,针叶营养诊断采样是诊断施肥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几年来,我们对落叶松针叶营养诊断采样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采样分析和测定,取得了一套完整的落叶松针叶营养诊断采样技术。该项技术对落叶松丰产林的诊断施肥、分析和了解树体养分状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叶是落叶松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针叶养分含量多少直接反映树体营养丰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针叶木屑处理方法试验,并进行了针叶木屑对滑子蘑菌丝的影响及对滑子蘑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出了针叶木屑最佳处理方法,筛选出了适宜针叶木屑栽培的滑子蘑优良菌株及高产配方。  相似文献   

19.
对华山松26个种源针叶生长的研究表明,南、北华山松种源针叶生长节律有显著差异。针叶长度是南方种源大手北方种源,相差近一倍,并呈显著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赵成华  伍德明 《林业科学》1995,31(2):125-13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发物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utas产卵场所选择中的作用。试验表明正常雌蛾在针叶上的产卵量要比剪除触角的高得多。触角电位(EAG)研究表明无论是交配的还是未交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