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Fuzzy贴近度对晚稻稻瘟病进行定量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Fuzzy贴近度应用到晚稻稻瘟病的预报,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对镇海县11年的历史资料进行拟合,符合率为90.9%,同时应用求得的回归方程,对1988-1991年的晚稻稻瘟病进行试报及验证,结果与实际发病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收集和整理肖山、黄岩、龙游3县(市)病虫测报站1991年前积累的分别为14、20、19年的连晚稻褐飞虱主害代最高虫量,用周期图分析法建立超长期预报方程,经对1992、1993年试报,预报准确率为100%,历史拟合率为80.0%-100%。  相似文献   

3.
应用专家经济预测与数值研究相结合,预报1995年度广西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三化螟早稻将中等偏轻发生,个别县达中等程度。晚稻为中等程度,局部中等偏重;稻纵卷叶螟早稻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晚稻中等偏轻,少数几个县(市)中等程度发生;稻飞虱早稻将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晚稻中等发生;稻瘟病中等偏轻。历史发病区将中先进偏重至大发生。  相似文献   

4.
一般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通常用“轻、中、重”等表达,这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也有其模糊性,不确定性。作者运用模糊隶属度的方法对晚稻稻瘟病的预报作了一个尝试。通过对桐乡县15年历史资料的拟合,符合率高达93.3%,并对1986—1990年晚稻稻瘟病进行试报,预报与实际结果相符,为此,认为模糊隶属度法应用于晚稻稻瘟病的发生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挑选与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相关性好、超前性好的气象因子(雨日数、相对湿度、温湿系数)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了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型,经回测,历史拟合率为88.9%,对2007年试用,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6.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麦蚜发生期预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更准确、稳定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2个基础气象因子中整合形成8个新的自变量输入模型,采用试凑法对网络关键参数进行筛选,用2002-2011年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建立了以Morlet小波函数为传递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Sigmoid函数为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在小波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有6年拟合精度在90%以上,平均拟合精度为89%,预测结果MAPE值为4.1939,MSE值为5.9764;在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有4年拟合精度超过90%,平均拟合精度仅为81.07%,预测结果中MAPE值为6.4694,MSE值为8.2457.从训练结果看,小波神经网络更能准确描述麦蚜发生期的变化规律,其拟合能力较BP神经网络好;从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来看,小波神经网络好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主害代发生程度与1~3月降雨日数、2~3月降雨量、3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采用模糊数列分析法建立预测预报模型。经历史资料回测,12年中有11年符合,历史拟合率达91.7%。应用该方法对1993年试报验证,预报值与实况相符。预报时效比往年提早近两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赣州市早、晚稻白背飞虱主害代最高百丛虫量的分级值为预报对象,以4~5月和7~8月当地田间、灯下虫量及有关气象因子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微机运算,分别建立了赣南早、晚稻白背飞虱发生数量的中期预测模型,经回检,所建两个模型的预测误差不超过0.89级,若允许误差1级,则历史符合率均达100%。经1990~1991年预报检验,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更准确、稳定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2个基础气象因子中整合形成8个新的自变量输入模型,采用试凑法对网络关键参数进行筛选,用2002—2011年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建立了以Morlet小波函数为传递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Sigmoid函数为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在小波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有6年拟合精度在90%以上,平均拟合精度为89%,预测结果 MAPE值为4.1939,MSE值为5.9764;在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有4年拟合精度超过90%,平均拟合精度仅为81.07%,预测结果中MAPE值为6.4694,MSE值为8.2457。从训练结果看,小波神经网络更能准确描述麦蚜发生期的变化规律,其拟合能力较BP神经网络好;从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来看,小波神经网络好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气象关键因子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报准确率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7-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回代准确率全省为88.4%,不同区域间回代准确率差异明显,北部最高92.9%,中部次之87.4%,南部最低83.4%,分析原因主要受夏玉米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模型预报准确率全省为94.9%,各区域差别不大,基本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四大主要病害之一。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研究了黑龙江省抗、感不同和熟期不同的6个生产主栽品种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分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数以及初始发病率等多种流行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感病品种叶瘟及穗颈瘟发病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发病程度高,发病时间比抗病品种早7~10 d,供试品种田间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可用Logistic模型描述。分别建立了不同抗、感品种的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的预测模型,其中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季节雨日和相对湿度对田间稻瘟病的流行速度影响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4个稻瘟病菌小种对浙江省280份水稻新品种(系)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籼稻和粳稻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21.62%和39.05%,说明粳稻具有较籼稻更广的抗谱;浙江省新品种(系)对ZB13小种具有较高的感病率,籼稻和粳稻的感病率分别为69.37%和52.07%。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2~1997年通过稻瘟病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2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632份(次),鉴定出抗稻瘟病新品种(系)52份,在黑龙江省先后推广普粘七号、藤系137等12个,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四川籼稻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0~2002年采自四川6个籼稻自然生态区的137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共获得73个不同的DNA指纹图谱(单元型)和62条分子量不等的DNA带型.结果显示,无论以何种遗传相似水平划分,四川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都表现很突出的优势宗谱,又存在着具有较多遗传多样性的次要小宗谱和特异性宗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遗传信息;在0.19遗传相似水平,所有供试菌株可以划分成37个遗传宗谱,层次较为丰富.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不同年度间稻瘟病菌群体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又各自拥有当年的特异性宗谱;在空间上,不同稻作区表现出从复杂到简单的病菌群体变化特点.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生理小种致病型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作者认为将二者横向比较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Suppression of rice blast by phylloplane fungi isolated from rice pla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ice phylloplane fungi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as biocontrol agents for rice blast disease caused by Magnaporthe grisea. A total of 1923 fungal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rice plants in fields at Ishigaki and Iwama and from potted plants placed in a cedar woods in Iwama as bait. Although 82.9% of isolated fungi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species of Epicoccum were the most prevalent among identified isolates. Of the 1923 isolates, 96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screening against rice leaf blast. Nine isolates (MKP5111B, MKP5112, J2JMR3-2, K2J131-2, I5R3-1, NOP541, K1KM134-1, NOP5112, MKP33222) suppressed the disease when a conidial or hyphal suspension of both the phylloplane fungus and pathogen were simultaneously used to inoculate rice plants cultured in pots in a growth chamber. Five of the isolates originated from potted plants in the woods and four from Ishigaki, a subtropical island. Five (MKP5111B, MKP5112, NOP541, NOP5112, MKP33222) of the nine isolates strongly suppressed conidial germination of M. grisea (0.7%) and formed inhibition zones (3–5mm width) in dual cultures with the pathogen. Methanol extracts from the isolates also inhibited mycelial growth of the pathoge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ive isolates produced antibiotic(s). These five isolates are likely identical or closely related fungal species because the sequence of their ITS regions were 100% similar. ITS sequence analysis also suggested that J2JMR3-2 wa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es of Fusarium. Under field conditions, J2JMR3-2 reduced both leaf and panicle blast severity, and three other isolates (MKP5111B, K1KM134-1, K2J131-2) suppressed leaf blast in one of the thre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采集的57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10个生理小种,即ZA17、ZA49、ZB1、ZB19、ZB25、ZC9、ZD1、ZD5、ZE1和ZF1生理小种,其中ZD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6.8%。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96年商世吉报导的4群7个生理小种发展到6群1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E1转变为ZD1。其中ZA17、ZA49强致病型的生理小种开始出现。所鉴定出的10个生理小种对4个粳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二代虫源的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二代虫最低的首要原因是绝大部分一代成虫迁出早稻田夏蛰并越冬,构成二代虫源的比例极微。早稻田内的一代成虫在晚稻插秧前一直外迁。田埂上的个体则几乎全部迁出,仅晚稻插秧时尚未迁走的田内成虫和迁出后落入晚稻秧田的少量个体不再迁飞而转入正常的取食产卵,最终构成晚稻二代虫源。  相似文献   

18.
 们为着了解稻瘟在广东省的发生情况和寻求本病的发生规律,曾自1951年至1954年深入病区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经果进行试验,总结了四年来的工作和报导,作为今后防治措施的初步根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日本 9个水稻单基因鉴别品种和BL1、K59两个参考品种鉴定了云南省 4个稻作区21个县 (市 )采集、分离的 15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 ,结果出现 78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其中优势小种为136.4(出现频率为65%)、317.4(出现频率52% )、007(出现频率 5.2% )小种。通过研究各稻作区生理小种对日本鉴别品种的侵染率 ,分析了各垂直抗性基因在不同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