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阳谷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气象要素,对阳谷县33年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阳谷县光、温资源较为丰富,降水偏少,同时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阳谷县1981~2013年共出现过各类干旱42次,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冰雹大风年年出现,主要集中在6~9月,降雹时段在午后和傍晚;阳谷县的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平均每年出现约2次。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1 ~2010年的气象资料,对近30年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光照资源全年较为欠缺,但在时间分布上与作物生长同季,即在大季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偏少,对花溪小季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全年夏季降水多,秋季略少于春季,冬季降水少,但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降水量变化不定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据统计,花溪区1981~2010年共出现过各类干旱20次;共出现冰雹8次,多发生在4月,5月次之,降雹时段大多在17:00~ 19:00;花溪暴雨分布时间5~8月,造成灾害的暴雨次数较少,> 100 mm的降雨天数在花溪每年平均发生0.2d.  相似文献   

3.
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霜冻、干旱、冰雹等。从1961—2012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到贵南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为:春季终霜日为6月12日,秋季初霜日为8月20日;平均无霜期为68 d,无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马铃薯和小油菜易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总体看平均10年中5年有干旱,3年为轻旱,2年为中旱;最严重的干旱为2000年,春夏连旱;干旱总体为增加趋势,春旱为增加,夏旱为减少趋势。冰雹在1961—2012年共出现了252次,主要出现在3~10月,6月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5月次之;最大冰雹的直径为30 mm;7月和8月出现在贵南的冰雹灾害强度最大;冰雹出现次数总体趋于减少,在年内冰雹出现的初日有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49—2012年中国农业气象灾害资料,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并对各类气象灾害分级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类气象灾害与总灾害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权重和影响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64年来,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各类灾害平均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以干旱平均成灾率增长最快,达0.98%/10年;干旱占气象灾害影响权重最高,并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以Ⅲ级灾害为主;特别是近10年,Ⅴ级灾害发生频率升高。研究结果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演变、农业防灾减灾、粮食生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山市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黄山市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对黄山市1971-2007年农业气象灾害情况进行分类汇总。着重分析了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春季低温连阴雨、秋季连阴雨、高温干旱、暴雨浩涝、低温冻害等5种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和规律。[结果]1981—1990年,黄山市共发生危害较大的春季低温连阴雨8次,全部发生在3—4月份,严重影响了早稻播种育秧。1971~2007年,黄山市共发生24次干旱,49次暴雨洪涝,严重影响了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共发生低温冻害24次,对越冬作物如小麦、油菜、蔬菜、茶树等产生较大危害。[结论]黄山市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和大风。其主要防治措施为改造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防灾、避灾、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利用广西1981~2012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等4种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并结合粮食作物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近32a来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广西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变化均不明显,但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干旱受灾率呈递增趋势,1988-1992年受灾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年代中后期较小且变化平缓,21世纪以后广西又处于较旱阶段;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受灾率均相对较小,尤其是低温冷害少有发生;90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涝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减小,风雹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增大,低温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发。4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早稻单产、晚稻单产、玉米单产是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灾害;对单季稻而言,洪涝>干旱>风雹>低温灾害,说明干旱和洪涝是影响广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94-195
利用河南省1981—2010年30年间受到旱涝灾害影响的土地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百分比、绝收百分比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涝灾害的年际差异和分布情况,并对干旱、洪涝这2种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发展具有周期性,干旱和洪涝周期变化的频率越来越高;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分布主要呈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态势,虽然从整体来看降水很少,但由于其集中在小的范围和短时间内,常常会出现局部的暴雨洪水;河南省灾害的发生往往在一段时间和地区集中出现,在灾害的相对频发期,常见的几种灾害会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微山县1981—2010年30年气象资料,研究易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性影响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灾害、大风灾害、干旱灾害、寒潮灾害、雪灾,以便提前做好预警工作,增强防范意识,确保农业生产获得丰收,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吉林省长岭县1956—2005年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气象、水文资料对长岭县干旱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对长岭县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趋势、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蒸发比、土壤含水量、水文干旱指数及社会经济需水与供水进行分析,得出长岭县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长岭县干旱以气象干旱为主;1956—2005年共发生6次气象干旱,平均每7~8年发生1次;季节性气象干旱平均每2年发生1次;每3~4年出现1次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决定于用水量的多少,可人为调节。  相似文献   

10.
以1981—2010年新民市实测气象资料以及灾害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新民市1981—2010年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新民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延长。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岱岳区干旱风险评价及区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岱岳区气象站近30 a和10个乡镇气象站2006—2010年5 a的气象资料,通过插值和年代外推,从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主要因子分析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泰山区,中度风险分布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的乡镇,低风险分布在大汶口镇、粥店街道等防灾减灾能力为中等强度的13个乡镇。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0年雷山县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县气候特征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雷山县乌开产业园区日照时数资源丰富,为1 209.4 h/a;温度适宜,年平均温度为15.4℃,四季气温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垂直变化差异大;降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 286.7 mm,主要降雨集中在6月,12月降雨量最少,呈单峰型;影响乌开产业园区建设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霜冻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庆阳市多年灾情数据,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受灾率及其标准化值,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分级及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庆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冰雹、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每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秋冬两季发生气象灾害次数较少,春、夏、秋初季次数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4—9月,6—8月较为明显;干旱造成的农业灾害最为严重,其次为冰雹灾害,暴雨洪涝和低温冻害最轻;塬区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受灾程度较轻,川道区天气现象复杂,受灾程度严重;冰雹灾害造成的农业致灾程度均在大灾及以下,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3种致灾程度极端性明显,年景评估中轻灾年出现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2000—2019年荆门、钟祥、京山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数据观测资料,同时参考荆门市区域自动监测站降水资料对荆门市暴雨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灾情资料阐述了暴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荆门市致灾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8月,最早出现在4月1日,最晚出现在9月25日,平均每年5d暴雨日,最多的年份(2008年)有14d出现暴雨,20a中有10次局地强降水造成灾害,有17次持续2d暴雨,有4次持续3d暴雨,有1次持续4d暴雨;荆门市暴雨均出现在4—9月,4—9月降水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 7; 20a中暴雨灾害造成受灾人口共1067万人,因灾死亡2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共999733. 3hm2,直接经济损失68. 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占78. 6%。  相似文献   

15.
蔡敏  李劲  林子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21-10722,10735
选取2003~2012年广西北海及合浦县2个基本站气象资料以及相应的气象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浦县近10年发生的主要气象灾情普查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灾害防御建议.结果表明,近10年合浦县发生频率较高的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台风)、暴雨、雷暴,其次是干旱,低温冷害比较少;在近10年中,合浦县共发生热带气旋13次,占总数的61.9%,暴雨过程5次,占总数的23.8%;气象灾害集中发生在汛期的5~10月,主要是强降水,分别是前汛期暴雨和热带气旋暴雨;雷暴全年均有发生,一般出现在2 ~ 10月,最多是6~9月.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0年冷水江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冷水江市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割期的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资源变化特征,研究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气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浏阳地区油菜生产气象条件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浏阳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1—2010年)9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浏阳市油菜安全高产栽培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等资料,分析浏阳地区油菜优质高产的气象条件,以及影响油菜产量、质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防御办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3-2014年勉县气象观测资料和水稻生长发育资料,统计勉县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勉县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连阴雨、干旱、暴雨和寒潮(每年在4月出现,俗名倒春寒)。连阴雨平均5次·a~(-1),且呈逐年增多趋势;干旱平均1.8次·a~(-1);暴雨主要出现在每年7月;寒潮每年发生在4月,出现几率较低。寒潮在每年4月育秧期间影响秧苗的生长发育,是育秧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秧苗移栽大田后,连阴雨、干旱、暴雨主要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是水稻大田移栽后的主要气象灾害。水稻在各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不同,对水稻的影响也各异,要及时结合当时受害状况,采取积极的防御对策,以减轻主要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岩  环海军 《农学学报》2023,13(9):81-87
为揭示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根据1983—2020年淄博市农业气象灾情资料和粮食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淄博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并对灾害发展趋势及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从发生频率排序依次为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台风、冷冻灾害,灾害比重年际差异大。(2)4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受灾率均以下降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高青、沂源受灾最重;暴雨洪涝灾害高青最为严重;大风灾害桓台和周村受灾最为严重;冰雹灾害高青受灾最为严重。(3)受灾率未来变化趋势为反持续性上升趋势;与粮食产量关联分析显示,干旱关联度最大,大风、暴雨洪涝灾害次之。未来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严峻,干旱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省24个气象站1992—2011年农业气象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了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冰雹、大风、洪涝、冷害)发生频次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辽宁省旱灾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达到10.7次/10a;冰雹和冷害的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和风灾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只有洪涝灾害明显减少。近20年旱灾在辽宁省作物生长季(5—9月)内的各个阶段均多有发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雹灾主要发生在6月;7—8月是辽宁省风灾的高发期,而低温冷害以4月下旬和6月最为常见。从空间分布来看,辽西北地区是干旱和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暴雨灾害多发区主要位于辽宁东南部,但大部地区洪涝发生频次都较低;辽宁中东部是风灾的高发区,而中北部是低温冷害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