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利用1991、2001、2008年3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3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利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公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并且在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对其空间转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8年,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转化量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之间,水域和湿地转化不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且建设用地增幅最为明显,耕地、未利用地、有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种用用地类型的转化集中在近海岸地带,转化方向主要是耕地、有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研究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遥感和Arc GIS平台,利用洞庭湖区2001年及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的粮食产量修正,分析洞庭湖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2001~2011年洞庭湖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减少了2.555亿元,变化率为-1.47%,减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功能上,建设用地扩张、草地退化是导致土地功能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2000年以来,赣南中央苏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赣南中央苏区2001、2009、2017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软件提取3期土地分类数据,揭示其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情况,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草地,两者占总面积的75%以上;草地先增后减,耕地和水体先减后增,林地和其他用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则先缓增,后快速增长,共增加475.99km2.研究前期,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占用大量耕地,后期主要向地沿河湖低洼地段扩张,占用大量草地和水体,耕地面积则有所回升.人口、经济和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常熟地区1991年、2001年、2006年的3期LandsatTM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获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对15年来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991—2006年间,常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均有下降,城镇面积显著增加。城镇用地的扩张主要以市区为中心,沿江地区是新兴发展地区,扩张也越来越显著。推动城镇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加快发展常熟港的政策使得沿江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英罗湾红树林景观过程及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研究区红树林动态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红树林近陆的内边界缩减而近海的外边界向海扩展;红树林总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净损失量约7%。变化轨迹分析表明:1991—2000年间围垦养殖引起靠近陆地的红树林面积快速减少;红树林在滩涂上不断向海扩展以及2000年以来的生态恢复工程使研究区红树林边界向海推移,且主要发生于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外缘。近20年来,红树林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使研究区林地、耕地减少且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且在湛江一侧沿交通干线呈多点分散格局,广西一侧则在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基础上向外扩张;靠近河流和红树林周边的水产养殖塘的面积持续增加,前期主要是对红树林的直接围垦,后期则主要来自于政策鼓励下在水田上的筑塘养殖。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  刘振乾  方建德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5):931-933,939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解译1991年、2002年、2007年3期Landsat5-TM影像,分析了武汉地区从1991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面积、人工建筑用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而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相对减少;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景观异质性减少;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选择现阶段发展较快的中小型城市—湘乡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五期(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遥感解译数据,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特征演变以及2000—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特征演变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速度快于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大部分来源于耕地和林地;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扩张都处于不健康状态,城镇与乡村人口增加速度慢于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受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农村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人口非农变化率以及农村固定投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07年期间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裸地和水体面积减少;在2007~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增加7.81 hm2,裸地和耕地面积减少。从整个研究期间来看,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少,但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少比重较小。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空间连接性逐渐减弱,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格局变化造成的影响愈加显著。从类型水平上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破碎化加剧;水体的自然景观特征增强,水体空间分布结构趋于均衡,裸地的破碎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Markov-FLUS模型,探究了于田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203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于田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2000—2020年,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冰川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幅程度不同,其中建设用地变幅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2030年在惯性发展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和冰川变化微弱,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将得到制约,增加幅度明显降低,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全部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07年期间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裸地和水体面积减少;在20072007年期间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裸地和水体面积减少;在2007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增加7.81 hm2,裸地和耕地面积减少。从整个研究期间来看,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少,但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少比重较小。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空间连接性逐渐减弱,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格局变化造成的影响愈加显著。从类型水平上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破碎化加剧;水体的自然景观特征增强,水体空间分布结构趋于均衡,裸地的破碎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55-259
内蒙古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对于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2001,2005,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ArcGIS 10.0和FRAGSTATS 4.0软件,对研究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景观要素类型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2001—2010年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幅度最大,林地最小;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换频繁;研究区多样性指数从1.304下降到1.204,均匀度指数从0.728下降到0.627,优势度指数从0.598上升到0.614,景观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RS的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1992,2001年的TM影像和2006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了郑州市城区18 a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有经济发展、政策因素、城市化和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剖析,采用Markov-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的多情景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入,其他用地面积减少。Markov-PLUS模型模拟总体精度为0.89,Kappa值为0.80,模拟效果较好。自然发展情景延续历史发展趋势,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以市辖区和闽侯县扩张最为突出,其他区(县、市)建设用地侵占周边耕地且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均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偏移,空间集聚特性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面积缩减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重心迁移幅度较小;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此情景更符合研究区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诉求。研究可为福州市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作为世界上陆地资源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以东营市垦利区为例,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2005、2009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模型组,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垦利区各地类均处于变动之中,2005—2009年间研究区盐荒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2009—2015年间耕地面积超过盐荒地成为垦利区面积最大的地类;在空间变化剧烈程度方面,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稍大于后一期。耕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的面积,主要由盐荒地转变而来。预测到2025年,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林地和草地进一步减少,草地将成为面积最小的地类,而耕地成为面积最大的地类。本研究为预测垦利区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及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抚仙湖流域1974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程度指数、转移矩阵等模型,定量分析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最后基于CA-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1974—2015年乔木林、灌草丛和水域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的转出方向为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田,湿地和裸地呈逐年增加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总体分类精度为90.29%,满足精度要求;土地利用预测趋势为乔木林、水域面积保持减少态势,灌草丛、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农田扩张现象依然存在。本研究可为抚仙湖流域土地及水资源的科学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ES)的动态演变情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法,分析该区域2001、2005、2009、2013年和2017年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在2001-2017年期间该区域耕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明显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该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用地,且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比例逐渐减少,城镇用地比例逐渐增大;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动态度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农村居民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呈现较大幅的减少趋势。近20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对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001-2017年该区域内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敏感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 > 水域 > 林地 > 草地。综上,应根据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化政策、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从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搜集该区域遥感、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进行了2006、2011、2017年3期土地利用专题图制图,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同时依据碳密度对研究区碳储量进行估算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所占比例较大但非农化趋势明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其他用地面积不...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RS与GIS技术方法对2001、2013年2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贵阳市二环内土地利用信息,并对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为主,三者总占比大于97%,占绝对优势;(2)2001—2013年研究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域面积略有增加;耕地面积明显下降,林地面积和未利用地少量减少。(3)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明,各地类变化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建筑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则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4)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锐  常庆瑞  刘梦云  岳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48-5949,5960
选择神府矿区为试验区,以1986和2003年的多时相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和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对地物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在GIS技术支持下详细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绘制了相应的动态遥感监测图。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城镇用地、煤矿用地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