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火量较未施肥清水对照无明显变化,肥料氮的淋失量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在2.31%~8.68%之间;而加入有机肥提取液后淋出的氮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达65.7%~76.4%.有机肥处理淋失的氮素形态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和铵态氮;而化肥处理氮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85.2%~88.8%),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DON(7.9%~10.2%),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3.3%~4.6%).有机肥处理DOC和铵态氮的淋失量也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因此,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氮素在东北棕壤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肥料中氮的淋失率在35.85%~47.50%之间,总氮的淋失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模拟y=0.4817x+197.07(R2=0.9991)。棕壤土的土壤氮素淋溶流失以硝态氮为主要形态,经过12次土壤淋洗以后,硝态氮淋失量占氮素淋失总量70%以上,而铵态氮的比例不到3%;铵态氮淋失主要集中在前5次淋洗,硝态氮和总氮的淋失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3.
在互助县蔡家堡乡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高原干旱山区马铃薯田产量、植株样品氮素吸收、分配和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缓释氮肥与等养分的普通氮肥相比,增产率为10.6%、17.4%;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各器官中含氮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叶中氮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在营养生长阶段,在生殖生长阶段80天的缓释氮肥较普通尿素及50天缓释氮肥更有利于茎中的氮素向马铃薯叶片和产量器官转移,50天缓释氮肥在膨大期氮素积累量比其他处理都高,其中比CK、OPT高出88%、68%,马铃薯对于氮素的需求与50天缓释氮肥释放规律几乎一致.其他器官下降趋势较平缓生育期内能够延缓氮素向硝态氮的转化的速率,保证较长时间地向植株提供氮素养分,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土壤和施入的氮肥形态有多种,但向下淋失的氮化合物总是以硝态氮为主,同时硝态氮淋溶的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新型肥料氮素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淋溶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也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研究土壤氮素淋失特征对预防地下水氮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型肥料在土壤中的迁移及淋溶规律,分析了氮素淋溶的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并确定了各形态氮素淋失量。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处理氮素淋溶量差异显著,分别为208.66、131.95、125.24kg·hm-2,缓释和稳定性肥料的氮素淋失率分别为32.98%和31.31%,比尿素低19.15%和20.85%,说明缓释和稳定性肥料可以显著减少氮素的淋失及对地下水的污染。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分别占氮素淋失量的49.89%~75.19%、6.48%~12.77%、14.92%~31.31%,说明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其次是有机氮和铵态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技术中,堆沤基质氮素易损失、含量过高,不能直接应用于苗木栽培中的问题,以及了解堆沤基质后期氮素释放规律,通过采用土柱间歇淋洗的方法,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随淋洗次数和淋洗时间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经过3次淋洗,堆沤基质氮素性质基本稳定,铵态氮的减少量达到原堆沤基质的95%,同时淋洗液铵态氮质量分数占原质量分数的比例不随原料比例、原基质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而变化;而硝态氮会由于浇灌淋洗而损失殆尽。6种堆沤基质淋洗次数-硝/铵态氮释放速率累积量曲线和淋洗时间-硝/铵态氮释放速率累积量曲线可用Elovich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双常数方程表征,其中以Elovich方程拟合度最好,淋溶次数较淋溶时间更能反映硝态氮、铵态氮累积释放速率。本次试验所得的m(水)∶m(土)=20∶1可为实际生产中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不同形态氮源化肥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贮存过程中的氮损失率依次:铵态氮源(碳铵)>酰胺态氮源(尿素)>铵态氮 硝态氮源.贮存120 d各种有机无机复混肥pH、电导率(EC)变化不大,其中酰胺态氮的有机无机复混肥EC较小,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酰胺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铵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经过120 d的贮存有所下降,而硝态氮 铵态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水量稍有提高.各种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细菌数量较多,真菌很少,放线菌未检出.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对冻融黑土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冻融条件下生物质炭对东北黑土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效果,为解决冻融作用下黑土中无机氮素的淋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内模拟土柱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会增加土壤氮素的淋失,且淋失量与冻融次数有关,施加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因冻融作用引起的氮素淋失;玉米秸秆炭对无机氮素淋失降低率在76.15%~85.79%之间,树枝炭在55.26%~68.09%之间,可以看出玉米秸秆炭持氮效果较树枝炭更好;在冻融次数分别为3和1时,玉米秸秆炭和树枝炭持氮能力最强;两种生物质炭对铵态氮的固持能力均优于硝态氮。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春玉米田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黑土区春玉米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氮素淋洗造成的环境风险,设置了8个肥料运筹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对黑土区春玉米田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优化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优化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表现出明显的表聚趋势,表明优化的有效性.但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淋溶液量和淋溶液养分含量仅低于增施氮肥处理的,常规、增氮和优化处理的淋溶液硝态氮含量均超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溶形态及数量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网袋取样的方式,在等氮量、有机氮占20%条件下,研究牛粪、鸡粪、沼渣、秸秆等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达到明显的缓释效果,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全氮含量无秸秆处理相对于有秸秆处理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而仅配施秸秆处理整个时期变化不大,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有机肥处理相对于纯化肥处理土壤全氮提高0.01%~0.52%。试验前期,有机肥处理中土壤铵、硝态氮含量相对于纯化肥处理高出0.26%~33.95%,差异明显。施肥后180d,各处理铵态氮含量均高于纯化肥处理0.88%~25.97%,除鸡粪处理硝态氮含量比纯化肥处理低出3.41%外,各处理均高出0.63%~25.37%。结果还表明厩肥类与秸秆类配施可为作物提供更长效的高肥力供应,优于其他处理,相对于纯化肥可多持续40d以上。  相似文献   

11.
结晶有机肥与复合肥、尿素在土壤中养分淋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尿素、复合肥、结晶有机肥进行了NO3 N、NH4 N及K的模拟淋失试验。从NO3 N淋失总量看 ,顺序为 :复合肥处理 (6 2 9mg ) >尿素处理 (5 86mg) >结晶肥处理 (36 8mg) ,尿素处理和复合肥处理分别为结晶肥处理的 1.5 9倍和 1.71倍 ;NH4 N总淋失量顺序为 :尿素处理 (5 3mg) >复合肥处理 (41mg) >结晶肥处理 (2 0mg) ,即尿素处理和复合肥处理分别为结晶肥处理的 2 .6 4倍和 2 .0 5倍 ;K淋失总量顺序为尿素处理 (398mg) >复合肥处理 (30 3mg) >结晶肥处理 (188mg) ,尿素处理和复合肥处理分别为结晶肥处理的 2 .12倍和 1.6 1倍。进一步由上、下层土体的NO3 N、NH4 N、K含量综合比较后可知 ,尿素处理后土体对 3种养分保持能力最差 ,复合肥处理较好 ,结晶肥处理最强。结果说明 ,结晶肥明显地减少了NO3 N、NH4 N、K在土壤中的淋失 ,对提高肥料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甘肃武威市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肥料种类(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及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淋溶均有较大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加,其中对0~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等施氮量时,单施无机肥处理(NPK)、有机无机肥减半配施处理(1/2MNPK)、单施有机肥处理(M),在40~150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分别为267.33、211.94、125.72kg.hm-2,表明只施用化肥较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易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并在深层累积。将农户习惯施肥量(MNPK)减半后施用(1/2MNPK)对蔬菜产量没有影响,并且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表明当地农户设施栽培肥料施用量过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还可能给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土壤硝态氮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缓/控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缓/控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养分(NH4+-N、NO3--N、Urea-N、DON和Total N)在不同介质中释放的动力学特性及生物效应。【方法】采用水中溶出法、土壤恒温培养法和盆栽生物试验。【结果】不同培养介质中,缓/控释复合肥5种形态氮素养分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Nt=N0(1-e-kt)、Elvoich方程qt=a+blnt、抛物线扩散方程qt=a+bt0.5表征,并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r=0.9569**~0.9999**),E1ovich方程次之(r=0.7705**~0.9933**)。缓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最大释放量(N0值)与其氮素累积释放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在水中以Total N>DON>Urea-N>NH4+-N>NO3--N,在土壤中则以Total N>NH4+-N>DON>Urea-N>NO3--N。以水为介质时,缓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释放速率常数(k值和b值)的变化序列均以Total N>DON>NH4+-N>NO3--N;以土壤为介质时,k值大小为Urea-N>DON>NH4+-N>Total N>NO3--N,b值则为Total N>NH4+-N>DON>NO3--N>Urea-N。与普通复合肥料相比,缓/控释复合肥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农学效率(NAE)及氮素生理效率(NPE)分别提高了11.4%、8.32 kg·kg-1和5.17 kg·kg-1。相关分析发现,5种形态氮素养分占总氮量的比值(Nx/NT)与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素养分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定量描述氮素养分释放的动力学方程中以一级动力学方程评价更具有实效性。与普通复合肥料以单一尿素态氮养分为主相比较,缓/控释复合肥料的不同形态氮养分更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农肥和化肥对黑土氮素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树脂袋法,研究了培肥措施对黑土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6年和2007年施化肥的3个处理土壤NO3--N淋失量显著高于施农肥处理,其中2006年化肥高量、化肥低量和农化1:1的3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的36.88、28.91和27.06倍,是农肥高量处理的8.29、6.49和6.08倍;2007年不同培肥处理总体表现为化肥高量化肥低量农肥高量农化1:1农肥低量对照,各处理60 cm土层NO3--N淋溶量均大于30 cm土层NO3--N淋溶量;②不施肥处理比施肥处理土壤NO3--N淋溶量低,在施用等量氮素条件下,农肥施用处理的淋失率要远远小于化肥施用处理,玉米氮的平均淋失损失占所施氮肥的1.4%~13.6%,单施用农肥NO3--N淋失率才只有1.4%~5.2%,而使用化肥的处理NO3--N淋失率则高达12.5%~15%;大豆氮的平均淋失损失占所施氮肥的0.5%~4.3%,单施用农肥NO3--N淋失率只有0.5%~0.81%,而使用化肥的处理NO3--N淋失率则高达2.97%~4.3%;③土壤pH与土壤NO3--N淋失量呈负相关;④土壤NO3--N含量与土壤NO3--N淋溶量呈正相关,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NO3--N含量降低,深层土壤NO3--N含量对土壤NO3--N淋溶影响更显著;⑤土壤NO3--N淋溶量随土壤硝化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硝化作用强度是影响土壤NO3--N淋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种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比较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普通无机化肥复合肥养分释放的不同,模拟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20周内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氮的淋洗总量占加入量的37.92%,磷淋洗量占加入量的19.14%,钾基本上全部淋洗出来,养分释放平稳持久。不同肥料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促进花椰菜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橡胶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尿素为氮源,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增加0~40cm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当施肥量超过0.6kg/株时,增加施肥量不会显著增加0~40cm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施肥量越大,淋溶到80~100cm土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量越大。  相似文献   

17.
竹炭包膜对肥料氮淋溶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普通化肥、竹炭包膜肥和矿物包膜肥等自制缓释肥作为供试肥料,采用土壤淋溶和室内盆栽的方法,研究了竹炭包膜对氮素淋溶损失和对肥料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施加到土壤中后淋失比较严重,矿物包膜、竹炭包膜、塑料包膜、复合肥包膜I以及复合肥包膜Ⅱ的N淋失率均低于尿素(P<0.1),其中塑料包膜肥、竹炭包膜和复合肥包膜Ⅱ的淋失率极显著低于尿素对照(P<0.01)。在盆栽情况下,经过竹炭等包膜材料包膜处理后的尿素,其氮素利用率可提高10% ̄25%。  相似文献   

18.
以Ⅱ优838为水稻供试品种,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施氮水平(N0:0kg·hm-2,N1:126.0kg·hm-2,N2:157.5kg·hm-2,N3:210.0kg·hm-2)对水稻土渗滤液不同形态氮浓度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渗滤液的总氮浓度随水稻生育期推移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氮素淋失风险主要存在于水稻移栽后的前40d左右;在稻麦轮作制中,前作小麦明显提高后作水稻土壤渗滤液氮浓度;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土壤渗滤液氮素的主要形态,铵态氮(NH4+-N)所占比例较低;水稻移栽后20~30d左右出现土壤渗滤液NO3--N高峰,在高峰期土壤渗滤液的NO3--N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减氮25%处理(N2)相对于常规施氮量处理(N3)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素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氮的淋出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的配合施用对缓释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活化作用,15d使缓释型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氮释放量比未施用微生物菌肥处理的增加17.6%,该释放量虽然仅相当于同期等量尿素氮溶出量的一半,但其溶出速率变化较平稳,即能给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提供平稳的养分。小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合施用微生物菌肥与缓释型复合肥,小麦的干物质重、叶面积和籽粒总产量均最高;在小麦拔节期,该处理使土壤中释放的铵态氮(NH)和硝态氮(NO)量明显多于其他处理,并提高小麦吸收利用的氮量。这些结果说明,微生物菌肥对缓释型复合肥有活化作用,促进小麦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单施菌肥的处理补给土壤的养分微乎其微,而小麦吸氮量(NU)却高于单施缓释型复合肥和单施化肥的两处理,说明菌肥也可能活化土壤中的氮并促进小麦营养生长和对土壤氮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恒温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包膜在肥料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10和0.15时的3种缓释肥料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28 d以后,粉煤灰包膜肥淋溶液NH4+-N和NO3--N均高于普通复合肥处理;3种自制粉煤灰包膜肥料能降低氮、磷和钾素累计淋出率,且厚度越大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