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北方新质源粳稻雄性不育系恢保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北方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粳稻不育系细胞质遗传背景单一,开发创新新质源不育系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包台型(BT)不育胞质的育性不稳定、高温自交结实等缺点,同时比较新质源的粳稻杂交稻杂种优势,以期获得生产上可应用的优良组合。结果表明:9种不同细胞质源不育系间保持关系的相似性,使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成为可能,从而为实现北方杂交粳稻细胞质多样化提供了实验依据。试验中的7个BT型常用恢复系对这9个不育系的恢复能力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同一个恢复系对这9个不育系的恢复力不同,同时7个恢复系对同一不育系的恢复力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B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及原种生产方法建立、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红莲型细胞质的开发应用、粳稻恢复系资源的发掘和恢复性遗传、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及广亲和恢复系选育等6个方面回顾了作者从事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近30 a的工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5):70-74
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上与HL型95122A有明显差异,其确为BT型不育系。BT型95122A花粉以圆败为主,有一小部分浅染花粉,而BT型陵风A基本上都是染败花粉,且绝大部分为深染花粉。BT型95122A与各参试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与BT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F1无明显差异,说明花粉败育特征的改变没有影响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相似文献   

5.
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其恢复系与不育系在Rf1a位点574 bp的碱基插入/缺失,设计出功能标记InDel Rf1a。利用该标记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2份籼、粳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常规籼稻品种、恢复系及保持系在Rf1a位点并不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这些材料对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育性的作用;而绝大多数常规粳稻品种(爱知106和伊粳12号除外)在该位点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它们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不育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验证该标记对不同基因型的检测效果,利用其对粳稻恢复系、不育系、杂交组合以及863A/宁恢 8号 F2分离群体的DNA进行扩增,根据其电泳带型可准确区分出Rf1a位点的3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国际上最早始于1958年日本的科学家胜尾清。1966年日本Shinjyo和Omura育成Chinsurah BoroⅡ(简称BT型)细胞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为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开展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外还未见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我国于1965年开始对杂交粳稻进行研究。首先做这项工作的是云南农业大学(即原昆明农林学院)的李铮友先生,于1969年育成粳稻滇一型红帽缨不育系,后来相继在各地转育成一批滇一型不育系如丰锦A、滇农1号A,D56A和76—27…  相似文献   

7.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前中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由于籼、粳亚种在感光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BT型粳稻不育系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和开花习性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常规粳稻育种发展迅速等原因,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为了促进杂交粳稻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杂交粳稻育种的经费资助和人力投入,加强对恢复系品质与产量的改良,加强多种不育细胞质源的利用研究,加强对不育系开花习性的改良,加强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保纯繁殖及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恢复系对不同胞质六千辛A的育性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种细胞质的六千辛A及保持系六千辛B分别与六千辛R、16个粳型恢复系、14个籼型恢复系及1个广亲和恢复系轮回422配制141个F1组合,研究不同籼、粳稻恢复系对同核异质粳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六千辛B细胞核背景下六千辛R能正常恢复BT型六千辛A,但不能正常恢复红莲型、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16个粳型恢复系中,10个能正常恢复BT型六千辛A,1个能正常恢复红莲型六千辛A,没有一个能正常恢复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14个籼型恢复系都不能正常恢复BT型、红莲型、印水型和野败型六千辛A;轮回422能正常恢复BT型和印水型六千辛A.说明同一恢复基因对不同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不同,不育系的育性可恢性还受细胞核背景的影响;克服籼粳亚种间杂交F1植株的不育性,需要聚合广亲和基因和特定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的育性归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鞯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中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育性归属。结果表明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分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左异,因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应归入不育株类,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条例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