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级粗滤料滤床─慢滤综合净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一种工艺简单、设备耐用、操作管理方便的净水工艺 ,对多级粗滤料滤床慢滤综合净水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所设计的试验流程 ,对两种水质的原水进行试验。苯酚采用 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测定 ,氨氮采用氨测定的蒸馏滴定法中的预处理方法 ,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测定 ,浊度用光电浊度仪测定。最终得出了多级串联粗滤成熟期有机物去除率与时间关系、氨氮的浓度变化曲线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活性炭滤-砂慢滤工艺对农村饮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水为Ⅳ类水的情况下,生物炭滤-石英砂慢滤对水中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8%和68.8%,对NH3-N、NO3-N、TOC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55.0%、45.2%和93.0%。生物炭滤-石英砂慢滤有望成为一种农村分散式饮水水质净化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3.
对微灌用石英沙过滤器进行过滤试验,采用3种滤层厚度、3种泥沙含量和4个过滤速度,测定出水浊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各组试验的浊度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原水颗粒质量分数从0.03%增大到0.08%,滤除比率呈递减趋势;浊质滤除比率与过滤速度成反比,与滤料层厚度成正比;滤料层厚度增加,滤除比率增大,且其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物慢滤技术处理含有葱的微污染水.当反应器中浊度、氨氮、COD(Mn)的去除率基本恒定时,认为慢滤反应器已进入动态平衡状态.在反应器进入平衡状态后,分别进行去除蒽的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填加活性炭生物慢滤反应器能在更短运行时间内对浊度、氨氮、COD(Mn)等达到稳定的去除效果,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填加活性炭反应器与石英砂反应器有相近的去除效率;对含有同一浓度葱的原水(1 000 ng/L),形成成熟稳定生物膜的慢滤反应器运行3d后,对蒽有较为稳定的去除率;不同浓度葱原水(100~10 000 ng/L)经过慢滤反应器后,出水蒽含量均降低到100 ng/L以下,葱的去除率在70%以上;慢滤反应器的滤料高度对葱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反应器对蒽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填料上部30 cm高度内.  相似文献   

5.
慢滤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慢滤与快滤技术的比较,说明了慢滤水处理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净水原理,指出慢滤是一种不用任何机械动力和化学药剂的水处理方法。慢滤池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自耗水量少,出水水质好,在我国农村饮水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生物慢滤技术脱氮性能和硝化反硝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当慢滤反应器表面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粘膜后,分别进行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并通过投加重金属盐,进行了原水中重金属存在情况下,对脱氮效果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氨氮去除率与进水氨氮浓度关系不大,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2)生物慢滤反应器中硝化过程主要在滤料上部0.5m高度内完成,反硝化过程位于反应器下部。3)生物慢滤反应器为维持较高的氨氮去除效果,滤速应小于0.6m/h。4)当进水中铅、镉离子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标准时,氨氮去除率下降50%。  相似文献   

7.
生物慢滤技术适用于农村小型分散式饮水处理技术。通过五峰、秭归等地的实践,阐述了生物慢滤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净水原理,指出慢滤是一种不用任何机械动力和化学药剂的水处理方法。通过生物慢滤技术,水质满足饮用水要求,与同等规模的水处理设施比较,投资节省达90%,施工方便。慢滤池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自耗水量少,出水水质好,在农村饮水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日益紧迫,急需经济、高效、适用性强的的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因此本研究采用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设计排水量为0.4m3/d,地下渗滤系统池面积为2.4m2,进水为真实农村生活污水。本文对系统运行500天的进出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CODcr、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7%、68%、44%和45%。试验证明利用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粉绿狐尾藻净水效果对氮磷浓度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外完全随机试验,研究粉绿狐尾藻净水效果对水体氨氮、硝氮、总磷浓度的响应机制。试验发现,氨氮、硝氮浓度分别为25、15 mg/L时,粉绿狐尾藻在无污染物输入环境中能发挥最优净水效果。净水效果存在氨氮、硝氮浓度阈值,阈值之内净水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高氨氮浓度(15~25 mg/L)环境中,粉绿狐尾藻对氨氮更具有亲和性,会抑制对硝氮的吸收,导致对硝氮的去除效果较差。总磷浓度在35 mg/L以内,随浓度增加,净水效果愈好。高磷环境能促进粉绿狐尾藻对氨氮、硝氮、总磷的吸收,并且氨氮、硝氮、总磷去除率最高。粉绿狐尾藻更适合净化高磷水体。夏季高温天气,粉绿狐尾藻对氨氮、硝氮、总磷的去除率30 d后分别可达78.1%~81.1%、59.1%~63.9%、85.7%~91.9%,对总磷、氨氮去除效果显著,硝氮去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生物慢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慢滤技术的改进与发展,预处理技术如粗滤、预臭氧处理等使得慢滤可适合处理不同的水源水,而且可去除更多的污染物。在慢滤池中加入一层活性炭可以提高其去除人工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介绍了传统慢滤池和改进型慢滤池的一些设计参数,讨论了最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对慢滤技术所做的改进以及慢滤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间歇供水微咸水不同入渗方式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开展了一维积水间歇入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矿化度分别为1.75、3和5g/L,及不同周期数和循环率入渗条件下的入渗特性,并对比了不同矿化度、不同周期数与不同循环率对间歇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间歇入渗与一般的间歇入渗规律相同,但在试验取用范围内高矿化度、小周期数和高循环率可以有效促进水分入渗,矿化度提高土壤中盐分含量也随之增加,盐分含量随着间歇入渗周期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水资源的概念,指出水资源量不仅取决于水量,还取决于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水资源合理利用主要考虑水资源利用前后水的可利用程度是否充分发挥效用,而不是单纯考虑水资源利用前后水的总量的变化。节水灌溉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和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淡水与微咸水连续和间歇入渗特性的差异,采用矿化度1.33g/L的淡水与矿化度3g/L的微咸水,在黏质土壤条件下进行了一维积水连续入渗及间歇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特性,从而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利用一维代数入渗模型对试验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描述微咸水入渗过程;入渗水为淡水时,间歇入渗减渗,而入渗水为微咸水时,间歇入渗增渗;间歇入渗的循环率不同,其减渗效果及增渗效果都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电导率增加尤为明显;年际间,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差异非常大,经过连续3 a灌溉,根系层土壤电导率均未逐年增加。S3和S4处理的平均土壤蒸发强度大于S1处理,S2与S1处理间的差异很小;7 g/L以下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总耗水量影响并不明显。3 a的平均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S2、S1、S3、S4,S2比S1处理增产2.4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S3和S4比S1处理减产1.67%和8.88%,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25%和7.31%,其中,S2和S3与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介绍周口市二水厂针对微污染原水所作的技改实例。该实例将现有的虹吸滤池改为气浮式虹吸滤池,使水处理流程由混凝──沉淀──过滤变为混凝──沉淀──气浮──过滤,从而强化了水处理系统的整体性能及其对原水水质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对有限的水资源量进行合理配置。以博弈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在水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对初始水权和水资源税进行博弈分析,运用倒推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从而得出如何分配初始水权分配和水资源税征收数额,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建模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并给出算例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乡镇供水合理水价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乡镇供水工程收费情况,提出乡镇供水工程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及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来确定合理的水价,介绍了乡镇供水制和水成本及水价标准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在水价计算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和附加水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虚拟水战略是现阶段水资源研究领域的新思路.以虚拟水理论为指导,计算分析河南省2008年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结果显示: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总含量不仅与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有关,还与作物的总产量有关;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虚拟水含量之间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同一作物虚拟水含量空间差异性也较为明显.从而为河南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9.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灌区"四水"转化的定量关系是制定农业灌溉计划和调控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基础.根据淮北平原各项实验参数指标建立了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提出该模型在农田径流预报、土壤水消退及地下水位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该模型的作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