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剥麻机的机架对剥麻机的整机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避免剥麻机工作过程中机架出现结构强度不足和共振问题,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4BM-250型苎麻剥麻机机架的三维模型,基于ANSYS-Workbench软件对剥麻机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架在静载荷下的最大位移为0.14 mm,最大应力为23.71 Mpa,最大应力小于机架材料结构钢的屈服强度极限,因此机架结构在条件载荷下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机架前6阶的固有频率为0,7~12阶模态的频率为25.28~89.58 Hz,柴油机转子的运动频率与机架的第8阶固有频率在同一区间范围。对照第8阶频率的振动类型及变形特点对机架模型进行改进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机架的前1~6阶模态的振动频率为0,第7~12阶模态的频率分别为17.92、35.56、44.56、53.94、57.41、70.25 Hz。对比改进前,改进后模型的各模态频率均有所下降,平均下降15.81%,且各阶模态下的变形均较小,主要部件变形量均在10 mm以下,改进后的结构综合力学性能有明显提升。该研究可为...  相似文献   

2.
9ZM-5.0型饲用苎麻切碎机专门设计了一种整体式多孔机架侧板,旨在减轻机架重量及改善机器整体装配性能。为了避免机架侧板在工作时出现结构强度问题及共振现象,以切碎机的机架侧板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对机架侧板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构优化及各阶模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对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根据静力学分析结果对机架侧板进行结构优化;二是比较优化前后机架的静力学特性,并对优化后机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架在同等外力边界条件作用下,最大应力为29.99 Mpa,降低了35.06%;最大总位移变形量为0.1481 mm,降低了65.20%;Y方向的最大位移为-0.0498 mm,降低了80.99%,极大改善了机架的静力学特性。机架前6阶固有频率分布在13.7~39.5 Hz之间,前2阶集中在13.7~15.0 Hz之间,后4阶集中在33.0~39.5 Hz之间,其中,第5阶阵型变形量最大,为30.780 mm,对应的频率为37.825 Hz。研究结果为后续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芳 《福建茶叶》2016,(12):121-122
在茶叶生产与机械创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茶叶种植、采摘与加工的机械品牌和生产经验。本文就自走式采茶机生产应用过程中,液压系统的设计进行阐述。所以,我们必须结合自走式采茶机的应用状况,优化液压系统的设计思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液压系统的设计状况进行试验,从而为自走式采茶机的功能发挥提供帮助。通过开展相关试验活动,从而对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状况形成全面有效了解。  相似文献   

4.
外文文摘     
关于自走式采茶机[日]/大场正明//农业技术研究,1985,39,N0.10,63-65。日本自1961年开始使用机动和电动的背负式单人采茶机,1965年开始研究双人抬式采茶机具有一个驱动轮和两个支撑,由一人操作。机械全长2.4m,高1.3m,宽2m,重120kg,切割幅1.07m,采用2冲程80cc发动机。自走式采茶机的工作效率、采摘质量比双人抬式采茶机稍差,但省力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自走式操作人员的能量代谢强度(RMR)值上午为2.5,下午为3.0,双人抬式操作人员的RMR值上午为5.3,下午为5.7,前者约为后者的一半(RMR值越  相似文献   

5.
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简单、合理、可靠的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首先进行了其液压系统原理与选型设计,并利用Sim Hydraulic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功能数值仿真,最后进行样机试验。行驶液压子系统采用双泵双回路闭式容积调速方案,单个回路由双向变量泵与定量马达实现容积调速,系统设计压力为17.6 MPa。采摘子系统为一般开式回路,设计系统压力为10 MPa。系统压力的仿真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2.78%和0.91%,试验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为4.82%和14.3%,仿真、试验结果与设计目标基本相符,表明设计的液压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对鲜叶损伤大等问题.以振动式机采茶鲜叶分级机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茶鲜叶粘弹性物料建模方法,并以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振幅为自变量,以筛分率、优质茶筛分率为目标优化值,基于EDE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试验,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优化参数为振动频率29.0 Hz、振幅9.0 mm、振...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茶叶采摘主要是靠手工进行,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采茶劳力十分短缺,往往出现滥采、迟采和采老叶等情况,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及茶树下一轮新梢的萌发生长.因此,广大茶区对实现采茶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近30年来.我国研制的10多种采茶机以及从日本进口的多种采茶机,使用效果都不大理想,其原因之一主要是我国茶园管理水平较差,不适应这类往复式采茶机要求之故.鉴于我国茶国现状,笔者试制了一种新型采茶机——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该机1992年申请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92225538·5,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大宗茶机械化采收,提升大宗茶鲜叶采收效率与质量,针对目前仿形采茶机感知传感器易受接触作用力、自然光照或茶蓬面叶片间隙影响,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与航向姿态参考系统(Attitude and heading reference system,AHRS)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精度验证试验台与自动仿形采茶样机,分别开展了室内与田间试验。采茶机采用2D激光雷达测量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信息,为提升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结合AHRS感知的加速度信息,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测距与加速度信息(Fusion of2D-LiDAR ranging and acceleration,FLRA)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算法,并研制了算法精度验证装置和方法,验证了算法有效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处理前仿形距离测距误差均值为36.53 mm,标准差为23.21 mm,算法处理后仿形距离估计误差均值为8.56 mm,标准差为6.31 mm,算法处理后的输出数据延迟更小,提升了仿形距离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田间试验表明,鲜叶采收效率达180~210 kg·h-1,割刀...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茶鲜叶采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采摘完整率,降低采茶机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研究提出了机采茶蓬面割刀自动仿形方法和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低成本开发方法,研制了仿形采茶样机,并开展室内和田间试验.仿形采茶机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往复式割刀与茶树蓬面间的距离信息,通过丝杆实现仿形传动;利用Hampel滤波和低通滤...  相似文献   

10.
4C─80型微电机驱动采茶机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陆寿 《茶叶科学》1996,16(1):9-12
阐述了一种微电机驱动采茶机的设计方法及有关切割与集叶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切割部分的优化设计,找到了减少碎片率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