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赵敏  高建民  母军  伊新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1-5423
[目的]研究刺槐木材丙酮抽出物在诱发变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刺槐木材变色前后丙酮抽出物的定性分析,得出变色前后丙酮抽出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抽出物对诱发变色的作用。[结果]刺槐在预处理条件下,丙酮抽出物成分发生了变化,羟基、羧基等助色基团在预处理条件下氧化成羰基、酯基等发色基团,且丙酮抽出物的主要成分中含有大量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结论]羟基、羧基等助色基团在预处理条件下氧化成羰基、酯基等发色基团,使木材的颜色加深;刺槐木材丙酮抽出物的主要成分中含有大量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这些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使木材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2.
用低质量分数5%的氯化锌溶液和40 kHz超声波对毛竹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在190℃下进行热处理,探讨了氯化锌-超声波联合预处理对高温热处理毛竹颜色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联合预处理使相对结晶度提高了6.16%,有效降解了半纤维素等微纤维,同时羟基指数IH相较对照组降低了41.8%;由于氯化锌-炭化物的生成,C=C、C=O、苯环等发色基团和—OH等助色基团的变化,联合预处理材的颜色加深了27.9%;同时DTG曲线整体向低温区移动,相比于对照组,联合处理后半纤维素达到最大热降解率所需的温度降低了36℃。  相似文献   

3.
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变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对三角枫木材抽提物的定性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变色试材的扫描电镜分析 ,以及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下三角枫颜色的变化分析 ,探讨了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的变色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的变色是一个复杂的变色过程 ,主要是由于三角枫中的多元酚物质以及无色花色素和单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氧化反应 ,以及三角枫中的苯环、酚羟基、羟基—OH、羰基—CO等发色团与助色团的变化 ,使三角枫在干燥过程中变色 .  相似文献   

4.
刺槐Brauns木素热诱导变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木素在热诱导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对模拟干燥处理前后刺槐Brauns木素(BNL)的UVVis、FTIR和13C NMR等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木素受热后颜色变深是导致刺槐木材颜色变深的重要原因。刺槐木素紫外光谱具有K带、B带和R带吸收,受热后曲线总体上移,吸光系数增加;木素受热后R带吸收峰加宽,并延伸至可见光区域;②在模拟干燥条件下,木素C5位有缩合反应发生而使木素共轭体系延长,木素受热后α O 4结构发生断裂使酚羟基增加,共轭芳酮结构(α 羰基)信号仍然很强。这些均为木素受热后吸收光谱发生深色位移导致颜色变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长武县刺槐林选取61块标准地,对其立地、现实生长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树高能反映立地差异显著性;地貌部位是影响刺槐林生长发育的主导性因子。立地要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刺槐林立地可归纳为4个立地类型:梁峁—塬坡;台地;沟坡;沟底。两个立地类型组:梁峁—塬坡—台地和沟底—沟坡。根据立地类型间和立地类型组间的林木生长状况差异显著性检测结果,同时考虑目前当地生产经营水平,将长武县刺槐林划分为两个经营类型:(1)梁峁—塬坡刺槐林;(2)沟底—沟坡刺槐林。后者的生产力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4种典型立地下刺槐人工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阴坡的细根(直径≤1mm)在400cm土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半阳坡和阳坡的细根集中分布在0—100cm土层中.在200-400cm土层中分布较步;各立地输导根(直径〉1mm)在分布深度上存在差异,阴坡和半阴坡输导根分布较深,阳坡输导根分布均较浅.半阳坡分布较阳坡为深;各立地下刺槐根系的水平分布均较广,水平根单向延伸最大均在8m左右.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各立地根系尤其是细根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立地细根分布范围对土壤水分变化有较大影响,同时根系分布也会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的诱发变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角枫是一种易变色的木材,其变色在干燥过程中不易预防;若能在干燥过程中通过诱发变色使三角枫得到更为理想的颜色,可使三角枫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对三角枫在高温(96~99℃)汽蒸条件下诱发变色视觉物理参数以及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得出了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颜色的变化趋势和诱发变色机理.结果表明,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的诱发变色是可行的,在诱发变色过程中木材颜色变化趋势是红色和红褐色.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诱发变色机理为:①高温汽蒸加速了三角枫中多元酚类物质以及无色花色素和单宁等氧化反应,使三角枫发生红色变色;②三角枫经高温汽蒸处理,羟基经氧化转化为羰基、羧基、酯基和酮基等,使木材的颜色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比雪茄烟原料在不同普通仓库和恒定的温湿度(温度21、27℃;相对湿度60%、65%、70%)环境条件下的养护质量。结果表明,普通仓库环境条件下,温湿度变化大,雪茄烟原料养护质量不佳且会出现不同程度霉变;恒温恒湿环境(27℃,70%)条件下,雪茄烟原料水分保持较好,颜色变化均匀,化学成分中烟碱、总氮、总糖、氯、钾均变化明显,感官质量最佳。普通仓库环境条件不适宜存放雪茄烟原料进行仓储养护,需要营造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用于雪茄烟原料的仓储养护,最适宜的仓储养护温湿度条件为(27±1)℃,(70±5)%。  相似文献   

9.
燕麦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孵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了低温预处理、植物根分泌物(包括寄主和非寄主)、溶液的pH值以及干燥等条件对燕麦胞囊线虫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滞育期的胞囊经5℃低温预处理4周后,再置适宜的孵化温度(15℃)即有幼虫孵出,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孵化量越大;过低温度预处理(-10℃)后,其孵化量明显低于5℃的处理。根分泌物既不能打破燕麦胞囊线虫的滞育,对处于孵化期胞囊内幼虫的孵出也无明显的刺激作用。在供试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研究硼琢处理对橡胶木热改性材颜色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浓度硼砂溶液预处理,对热改性材的颜色没有影响,当硼砂浓度增加到4%或8%时,木材材色有偏红的趋势。在185℃的热改性条件下,经硼预处理的热改性材的抗弯强度高于对照,在200℃条件下热改性后则无此规律。分析认为,硼预处理对热改性过程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影响热改性材颜色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热处理对毛竹竹材表面颜色的影响,采用大豆油、固体石蜡、导热油、二甲基硅油、空气5种介质在200℃下对毛竹竹材热处理0.5~8 h,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CIE 1976—L*a*b*颜色系统表征热处理前后竹材表面颜色,计算颜色总色差(ΔE*)、明度(L*)变化、红绿色品指数(a*)变化、黄绿色品指数(b*)变化,探讨热处理介质和处理时间对竹材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介质和处理时间均能显著改变热处理竹材表面的颜色,在相同的热处理时间下,不同介质改变毛竹竹材颜色的程度差异较大,大豆油、固体石蜡、导热油和二甲基硅油热处理竹材的ΔE*是空气的1.37~2.10倍。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热处理后竹材表面ΔL*、Δb*的绝对值逐渐增大;Δa*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介质有关,空气与其他介质对Δa*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ΔE*则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枸杞子干制品品质的影响,比较经不同预处理方式(超声、渗透、热烫、超声+渗透和超声+热烫)后再经干燥加工的枸杞子中有效成分、感官评价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1)未经预处理的热风干燥加工后枸杞子色泽偏亮、总色差较小,总酚、总黄酮含量最多,抗氧化能力最好;远红外干燥加工的枸杞子中多糖含量最多,为793.841mg/g,微观结构较好且感官评分较高。2)除超声+热烫预处理,其他4种预处理方式均有利于提升枸杞子加工后的感官评分;超声、热烫预处理能显著缩短干制时间、提升明度值,且可以显著提升热风干燥后的总黄酮含量;渗透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远红外干燥后枸杞中多糖和总酚的含量,且干制品色泽较好。综合考虑,超声+渗透预处理下的远红外干燥为枸杞子较适宜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现行林业行业标准为基础,核算标准工序下木材生产的综合能耗量,并以此计算木材生产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基本条件下机械化木材生产的碳排放在9.4050~12.3488 kg/m3,其中木材运材碳排放最大,约占65.3%~74.7%;其次为集材段(拖拉机占12.2%~15.7%,索道占11.0%~14.3%);碳排放作业过程还受气温、海拔及林型、蓄积量等的影响,尤其是采伐工序,平均条件下的油锯采伐碳排放是基本条件下的2.22倍.虽然木材运输在平均条件下的碳排放是基本条件的1.5倍,但由于木材运输阶段所占的排放比例最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提高车辆的使用率与尾气排放技术对降低木材生产的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从碳排放角度看,油锯采伐—索道集材—绞盘机装车—柴油车运材—水运到材为最优作业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森工作业过程中合理选择木材生产作业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比了奥克榄Aucoumea klaineana,椴木Tilia europaea,单瓣豆Monopetalanthus sp.等3种木材在同一炭化条件下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探究负压轻炭化处理木材的可行性与实际效果。将3种木材分别置于真空炭化箱内以160℃,0 MPa的条件处理3.0 h,然后将木材按照国标规定的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加工,之后分别测量木材的密度、色差、冲击韧性、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硬度、干缩率和湿胀率。结果表明:在该炭化工艺下单瓣豆的体积干缩系数降低了16.00%,尺寸稳定性有较大改善;抗弯强度增加了18.00%,径面、弦面和端面硬度分别增加了19.00%,33.00%和50.00%,冲击韧性损失24.00%。负压轻炭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并且使其物理力学性能不受太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将植物提取物茶多酚与人工林木材相结合,利用真空浸渍法对人工林马尾松木材实施改性,探究其在增重率、尺寸稳定性、密度、色差、茶多酚溶出释放性能等方面的改性效果,并利用SEM、FT-IR手段表征木材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发现,4种不同工艺预处理中,微波预处理下的马尾松浸渍增重率最高,达到14.45%,且微波预处理后的改性材尺寸稳定性最好。微波预处理后不同浸渍浓度下的改性材中,密度提高最大,颜色改变最明显的浸渍浓度为80 g/L,且80 g/L浸渍浓度下的改性材药剂释放更持久。改性剂可与分布于木材结构组织内的某些基团发生交联反应,进而更好地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并且与木材中的某些糖可能产生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室内自然光辐射下杨木和桦木染色单板的变褪色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辐射过程中,染色单板发生了显著变褪色.经光辐射100d,各个试件色差值ΔE*均超过16,最大达44.36.染色单板光变色前期主要是由于染料及木材抽提物不饱和基团的劣化,后期主要是木材基质.染料结构及稳定性是影响其变褪色的主要因素,漂白预处理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野菊花的鉴别方法。[方法]选择野菊花、蒙花苷为双重对照药材,制备药材溶液,比较不同吸附剂、展开系统,显色方法和显色与检识条件的效果。[结果]聚酰胺薄膜色谱斑点集中清晰,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展开系统乙酸乙酯-丁酮-氯仿-甲酸-水(15∶15∶6∶4∶1)的效果较好。三氯化铝试液喷雾显色所得TLC色谱的斑点色泽很不均匀,三氯化铝水溶液浸板显色,板面及斑点色泽均匀。三氯化铝显色、UV光下检识的效果明显优于三氯化铁显色、日光下检识的效果。UV365 nm和对TLC色谱的检识效果显著优于UV254 nm的检识效果。[结论]建立了以野菊花和蒙花苷双重对照的TLC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