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微孢子原虫,它生活周期有孢子体、芽体、裂殖体、产孢体、孢子芽母细胞几个发育阶段。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能导致柞蚕产量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微粒子病目前尚未研究出理想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近几年微粒子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秋繁柞蚕蚕种在种茧验收中有的单位微粒子病占所繁种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同桑蚕微粒子病一样,都是由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危害柞蚕生产,是目前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种级的柞蚕种茧、幼虫、收获的丝茧调查结果看:柞蚕微粒子病毒率在品种间略有差异,但不十分明显。种级间差异显著,原种级的种茧、幼虫、收获丝茧的微粒子病毒率高于双母级的种茧,杂交种高于原种级的种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规律过去研究的较少,柞蚕方面大都借助于家蚕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坐,作者从柞蚕的饲养特点出发,采用人工添食孢子,测定柞蚕微粒子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感染量、感染时期与发病的关系及微粒子孢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柞蚕幼虫感染力的变化;发现了秋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  相似文献   

4.
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蚕锈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 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柞蚕微粒子病蚕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罹微粒子病柞蚕幼虫血淋巴蛋白质量减少,随着龄期的增进,病症加重,蛋白质在质和量上的变化更为明显。4龄期Lp-s6电泳带Rf值,病蚕小于健蚕;病蚕缺少Lp-m9、Lp-f14电泳带;Lp-f16电泳带,病蚕蛋白质量高于健蚕。血淋巴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是微粒子原虫在蚕体内寄生与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6.
两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菜粉蝶和桑尺蠖2种危害湖南省蚕桑生产较严重的昆虫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探明在湖南省部分蚕区发生的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46.7%,桑尺蠖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15.8%.将2种微孢子虫收集后做进一步实验,得知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强、胚种传染性较弱、致病力极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影响极小;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特别强、胚种传染性极弱、致病力也非常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在湖南省蚕桑生产中发现的微孢子虫与典型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存在显著差异,为昆虫感染而来的异型微孢子.  相似文献   

7.
家蚕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0年秋从四川省阆中蚕种场种茧育家蚕(Bombyx mori)幼虫分离出一种不同于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的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该微孢子虫对蚕的寄生性强,侵染蚕幼虫的绢丝腺、马氏管、肌肉、脂肪体及中肠等组织。孢子为卵圆形,大小3.8~4.1×2.4~2.6μm,极丝长126±8.35μm(113~140μm),在抱予形成期产孢体(7~9×3~4μm),以二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极丝一般为单层绕成14~15圈(偶有16圈),倾斜角40°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微波处理柞蚕卵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对柞蚕微粒子孢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功率180W 处理10分钟效果最佳。不同卵龄的柞蚕卵对微波的耐受力不同,卵龄48小时对微波耐受力较强。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柞蚕卵,卵的失水量不同。柞蚕卵经适当的微波处理后,有提高孵化率的趋势。经微波处理的柞蚕微粒子病卵,蚕期微粒子病死蚕率显著下降,证明微波对防治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小燕  王丽君  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93-16594
[目的]探明柞蚕微粒子虫能否侵染非天然性宿主菜青虫.[方法]通过对纯化的柞蚕微粒子虫进行添食菜青虫,分析了不同浓度下柞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的侵染力差异,并采用SYBR Green Ⅰ染液对菜青虫体液内的柞蚕微孢子虫进行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果]柞蚕微粒子虫在转宿主情况下能够感染菜青虫,并且在特定浓度下能够在菜青虫体内大量增殖.[结论]为进一步开展柞蚕微粒子虫的非天然性寄生宿主范围以及转宿主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张禹丁杰于广安宿桂梅(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柞蚕微粒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传染途径有母体传染和食下传染。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母体传染而忽视食下传染,特别是柞蚕饲养...  相似文献   

11.
柞蚕微粒子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蚕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给下一代,是影响蚕业持续发展的大敌,尤其是给蚕种繁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柞蚕微粒子病发病极重,据调查,柞蚕种茧的病毒率由0.2%上升为2%左右,种茧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柞蚕微粒子病作为一种传染性蚕病,长期困扰柞蚕放养和柞蚕制种工作。本文介绍了微粒子病的病原种类、生活史以及传播途径和侵染机制;分析了普通镜检法、免疫学检测和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3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目前针对柞蚕微粒子病现状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该病的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各柞蚕产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给柞蚕繁种带来很大麻烦和造成巨大损失。近年,随着气候变暖和蚕期降雨过多,柞蚕场柞蚕微粒子病源污染严重,加上防病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75-1178
针对目前南阳市柞蚕微粒子病高发现状,借鉴桑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叶面消毒技术,探讨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壮蚕期用防微灵1∶100倍和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较好,镜检各龄迟眠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化蛾逐蛾镜检,均没检出微粒子孢子,蚕期无毒性反应,对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合格卵圈率、单蛾产卵量等均无明显影响;连续2代喂饲的原蚕,1∶100倍药液对次代原蚕的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都有不良影响,茧的性状和卵量亦有下降倾向,而1∶200倍药液则无不良影响。说明壮蚕期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室分析,小区试验及生产试验、考察了复方制剂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00倍防微灵体外处理,使微孢子发芽100%受抑;用药物处理后不能发芽的微孢子接种蚁蚕不能引起蚕儿发病;接种病蚕和带毒蚕饲喂药叶,发病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樗蚕微粒子病病原的回接感染试验确定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并对樗蚕微粒子病病症、病原作了初步观察。同时,通过对柞蚕的接种试验验证了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可以感染柞蚕。  相似文献   

18.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在上世纪末,此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柞蚕生产发展。但由于至今对患病柞蚕尚无法治愈,主要以防为主。由于在某个环节疏忽,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又在一些地区重新蔓延。使有些国有蚕种场因无法生产出合格种茧,生产的种卵不能保证正常的丝茧生产而倒闭。笔者2005~2007年3年农村多点调查,春柞蚕微粒子病普遍在5~10%,秋柞蚕在40~80%,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口腔微量注射接种法,研究了壮蚕(4~5龄)感染微孢子虫与蛾期微粒子病显微镜判别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显微镜检别出微粒子病的时期随微孢子虫接种剂量的增大而提早,造成蚕蛾镜检有毒的壮蚕感染微孢子虫的下限剂量为32~64个/条,其下限感染剂量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试验结果对于当前蚕种生产上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微粒子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