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种植油葵要选用单位面积产量高,籽实含油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代杂交种,目前主要推广的品种有:G101、新葵杂四号、新油葵六号、康地5号等。但是应注意油葵不宜留种,须连年换种。  相似文献   

2.
油葵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葵是一种优良的油料作物,其出油率高、适应性强、适于复种,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同时油葵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是一种优质健康食用油,发展前景广阔。1选用优良品种品种的选用关系到油葵的高产、稳产、高效。因此应选择丰产性好、出油率高、抗逆性强、适于密植的美国迪卡G101、康地G101、康地五号、新葵四号和六号等中晚熟优良品种。2轮作倒茬油葵连作,病害严重,植株生长矮小,易早衰,花盘小,空秕粒多,一般减产可达20%~25%,生产上应选择豆类作物、小麦、马铃薯作为前茬作物。3适期播种春播油葵应适当早播,可躲过春旱,一播全苗;花期…  相似文献   

3.
李军虎  秦建国  陈钢  杜义英 《种子》2002,(4):13-14,18
通过油葵产比、播期试验结果分析,新葵6号256.67kg/667m^2,较对照种G101增产11.82%,居参试种首位,同时提出春播种植油葵应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播期以3月25日至4月5日为宜,适播人播种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夏玉米百玉2号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果穗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密度调控,寻求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高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百玉2号密度为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8809.49kg/hm2,比最低密度增产1719.94kg/hm2,增产率达到24.26%,在较合理的密度范围6.0万~9.0万株/hm2内,随着密度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在此密度范围内,各地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条件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5.
新葵8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以不育系87430-312为母本,恢复系783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油葵杂交种.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产量高、综合经济性状好、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1998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6.
段维  张秀华 《种子》2007,26(7):96-97
介绍了油葵新品种新葵1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并根据大面积连片栽培示范总结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主要栽培因素对油葵产量的影响,确定冀北地区油葵最优栽培方案.本研究采用5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油葵产量的效应函数.结果 表明,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油葵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播期、播期氮肥互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目标产量大于2916.67 kg/...  相似文献   

8.
油葵新品种新葵19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维  李万云 《种子》2012,31(1):110-111,121
介绍了油葵新品种新葵19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并根据大面积连片栽培示范总结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杂交油葵品种耐盐性鉴定及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鉴定中国新育成杂交油葵品种康地102(K102)、康地5(K5)的耐盐性,以引进的高耐盐杂交油葵G101为对比材料,在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通过萌发期、幼苗期、全生育期实验,比较了它们的耐盐性。实验结果表明,油葵萌发出苗期耐盐性较强,含0.2% ~ 0.6% NaCl的盐土胁迫使油葵达到最大出苗率的时间延长,但最终不影响出苗率;在NaCl处理下,油葵的生育期延迟,其株高、茎粗、果盘面积和籽粒重均显著下降,0.6% NaCl的盐土胁迫下所有油葵品种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而0.4% NaCl 的盐土胁迫下K5不能完成其生活史。不同油葵的耐盐性顺序是:G101>K102>K5。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全生育期试验是油葵耐盐性鉴定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新成果     
完成单位:兵团种子公司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市   邮  编:830002   该项目针对兵团油葵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1989~1990年从美 国引进高产、高含油品种G101,通过新疆区试鉴定,666.7m2产籽 实202.2kg,666.7m2产油量97.3kg,较对照新葵杂2号 分别增产7.3%和12.7%。属中熟品种,适应性广,抗病性强。是目前 新疆及兵团油葵主栽品种,也是目前我国油葵面积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灌水频率对枸杞品质、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枸杞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水频率对枸杞耗水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枸杞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枸杞对水分的消耗基本呈现为秋果采收期和秋果生长期小、营养生长期较大、高峰为盛果期和盛花期的特点;通过对枸杞产量和耗水量进行拟合,得出水分生产函数为y=-1.2162x2+1461.07x-436857 (R2=0.7673),当耗水量为达到600.68 mm,产量达到1965.47 kg/hm2,即当灌水次数达到5次时,不仅可获得最高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枸杞品质,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引进水稻品种(系)的产量、品质及RVA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进的5个水稻品种(系)进行了产量、品质及RVA特性研究,并对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特征值及食味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最高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7和r=0.710,最高粘度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89。综合5个引进品种(系)产量、品质及RVA特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津稻1007增产最多(增产约58%),但食味品质最差;津原E28增产较多,食味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津原45和津原43增产较多,食味品质稍逊于对照品种;津川1号有一定程度减产,但食味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可作为优质稻育种中间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分布较为广泛的7份野生画眉草属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弯叶画眉草为对照,对种子产量及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确定云南野生画眉草属植物的结实性能和发芽规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表现出较好的开花结实性能,种子产量以弯叶画眉草最高,达525.4 kg/hm2,黑穗画眉草次之,知风草最低;种子千粒重为弯叶画眉草>知风草>黑穗画眉草;种间相比较,弯叶画眉草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高,分别为91.7%和93.0%,显著高于黑穗画眉草和知风草(p<0.01);种内相比较,5份黑稳画眉草间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差异较大(p<0.01或p<0.05),2份知风草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矮秆基因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半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猴头菌株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周年生产要求的猴头菇菌株,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生产用种,以11株不同来源的猴头菌株为试验材料,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为筛选指标,观察各菌株的菌丝生长特性以及工厂化生产条件下栽培出菇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试验发现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的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指标有较大差别;其中0608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605菌株的产量最高并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最适用于工厂化条件下;刺长猴头的畸形率最低、子实体颜色和菇型最好但其生长周期最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大棚式栽培对生产菌株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本试验的筛选0605菌株最适宜于工厂化生产;刺长猴头菌株可以作为工厂化猴头菇菌株育种的优良母本。其中0605菌株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度达到了0.2865 cm/天,生产周期可以控制在60天以内(采收两批子实体),产量达到了217.52 g/袋。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条件下冠菌素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限制大豆丰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生物调节剂提高大豆耐旱性是生产中一种新型的生物节水管理模式。本研究在常规灌溉与无灌溉条件下,采用生物调节剂冠菌素(COR)于大豆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COR对植株农艺性状、叶片水势和光合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 COR处理对大豆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等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其产量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在生长季无灌溉的雨养条件下,COR处理会显著提高大豆开花后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加叶片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改善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增加。总之,在雨养条件下, COR对大豆光合特征和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8.
董扬 《作物杂志》2022,38(5):255-752
为探明除草剂对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糜子田使用的除草剂,以齐黍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4种不同除草剂各设置3个浓度梯度进行糜子苗后喷施处理,研究了处理7、14和21d后糜子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糜子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除草剂胁迫时间延长,糜子叶片中SOD活性、Pro和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供试除草剂处理后,糜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除草剂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主茎粗影响较小,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千粒重、主穗粒重、主穗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50% 2,4-D异辛酯对糜子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比较安全;苗后喷施50% 2,4-D异辛酯1000mL/hm2是糜子田除草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19.
水稻甬优12超高产群体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12为试材,四叶一心期带蘖小苗移栽,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 >13.0 t hm-2)和高产( >12.0 t hm-2)群体,以高产群体作为对照,对分蘖挂牌追踪,比较研究超高产群体分蘖发生成穗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分蘖产量及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53 t hm-2和87.77%,高产群体分别为10.59 t hm-2和87.40%。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的分蘖利用都以一次和二次分蘖为主,一次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均以超高产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略低于高产群体,二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发生在第1至第9叶位,第4至第7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以1/3、2/3、3/3、2/4、1/5蘖位优势较强。对于高产群体而言,一次分蘖以第4至第7叶位分蘖优势较强,二次分蘖以1/3、2/3、3/3优势较强,三次分蘖发生叶位数明显高于超高产群体,但成穗率较低。超高产群体成穗分蘖的穗长、单穗重、总粒数、着[1]粒密度的平均值高于高产群体,结实率却略低于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较好地发展山西省的玉米生产,根据省内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分为不同的种植区域。对参加区试的各区域中增产的品种或增产前5名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进行了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中玉米的特征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区域玉米对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特征特性要求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品种选育,才能有效提高本区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