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三超栽培"(超早播种育超龄壮苗、超常规宽行超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移栽规格,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超栽培"技术,选用分蘖力较强、穗较大品种如牡958等为宜.移栽密度在12~18穴/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12穴/m2,每穴插2~3株为佳.  相似文献   

2.
超级稻特优627多因素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优627组合为供试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选择播种量、移栽期、插植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等5个可控因子进行高产栽培模式研究试验,经过对单位面积产量与5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该组合欲夺取610kg/667m^2的产量,其优化农业组合方案为:播种量50~60kg/667m^2,5月8-10日移栽、插植密度1万~1.2万丛/667m^2,施纯氮10~12kg/667m^2为宜,即总的高产栽培原则是适当稀植、中等氮肥水平、多施钾肥。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设施栽培技术下育苗移植和直播两种模式对毛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毛豆育苗移栽的最佳苗龄和定植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改变了毛豆的物侯期,使生育期缩短,同时个体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育苗移栽方式,即可有效控制设施栽培毛豆的株高,使节间变短,结节紧凑,籽粒膨大迅速集中,同时也使花期提前,进一步促进提高早上市。毛豆育苗移栽的最佳苗龄为10-15d,密度以2株/穴,栽种800穴/667m^2为佳,是设施栽培毛豆早熟和丰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传增 《中国稻米》2008,14(2):69-70
松粳9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第二水稻研究所培育的超级稻品种,通过不同施肥量和栽插密度试验,确定该品种实现超高产的最佳产量结构及相应的综合栽培技术。松粳9号品种超高产(单产650~700kg/667m。)产量构成:3.9~4.2万粒/m^2(305~330穗/m^2,20穴/m^2,15~17穗/穴,128.7实粒/穗),成穗率81%以上,结实率96%。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珞优8号进行不同秧苗素质、施氮水平及插植密度高产栽培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秧苗的单株带蘖在4个以上更有优势;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种植珞优8号,施肥量以纯氮10~14kg/667m^2为宜;密度以1.8万穴/667m^2处理的不同密植方式,其产量相对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大豆新品种地神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新品种“地神22号”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属中熟偏早品种,抗旱性强,抗倒伏,抗病毒病、炭疽病、紫斑病和根腐病等多种病害。其蛋白含量达48.16%,脂肪含量为16.25%。该品种在河南省经过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为234.1lkg/667m^2,比对照增产12.75%;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11,密度以1.25~1.5万株/667m^2为宜。667m^2施有机肥2~3t,配合施碳酸二铵15~20kg,硫酸钾10kg。初花期追施尿素5~10kg/667m^2。  相似文献   

7.
顾淑丽 《北方水稻》2013,(6):42-43,47
对一段超早栽培进行品种及移栽规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要采用分蘖力较强、每穗粒数稍多(100粒左右),结实率较高(85%以上)、千粒重达25~26 g左右的品种为宜;密度10~18穴/m2,产量差异不显著,移栽密度选择10穴/m2更为经济;每穴基本苗数取2~3株为宜。  相似文献   

8.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晋遗30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高脂肪品种“晋豆19号”为母本,高蛋白品种“晋豆1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于2003年7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1—2002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试,两年平均产量217.2kg/667m^2,比对照“开育10号”增产9.8%。其中2001年平均产量225.6kg/667m^2,比对照“开育10号”增产18.2%,在全国四大区、9个组、83个点、75个试验品种中居首位。在新疆阿克苏良种场区试点,最高单产355.9kg/667m^2。其主要优点是:产量高,品质优,适应广,综合抗性好。  相似文献   

9.
冷浸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在冷浸田进行杂交中稻——再生三稻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旱地育秧、2.5叶左右移栽、每蔸插2粒谷苗、移栽密度23.31万穴/hm^2、宽行窄株、起垄栽培、湿润管理、重施有机肥作底肥、适留高桩30~50cm、加强催芽肥和壮苗肥的施用等技术,两季产量可达14.44t/hm^2,其中再生稻产量可达5.71t/hm^2。  相似文献   

10.
甬优6号烟后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6号作烟后栽培产量高,3a示范平均产量达665kg/667m^2,最高产量754.9kg/667m^2。其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早播,稀播育壮秧,增施肥料,搞好水浆管理,利用“九二0”(赤霉素)控制无效分蘖,严防病虫危害等。  相似文献   

11.
高油大豆品种筛选及350公斤超高产试验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方案采用百粒重20-24g,结荚密,平均荚结粒3.5个的品系“96—209”大豆作为高产品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在重演320kg/667m^2的基础上,实现每m^2结荚681.82个,荚结3.5粒,百粒重22g(26株/m^2,26.22荚/株)的产量结构,实现667m^2产350kg的超高产栽培。同时,筛选适合当地栽培,产量潜力在250kg/667m^2的高油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甜菊种子小、育苗难、成苗率低、产量低的问题,详细总结了甜菊穴盘育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在日光温室内应用穴盘二级育苗新技术,可使甜菊育苗周期缩短15-20d。配套应用穴盘移栽、高垄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使甜菊在甘肃酒泉地区的平均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较传统育苗方式提高35%,单茬干叶平均产量达4140kg/hm^2,较常规土床育苗增产1890kg/hm^2。经检测化验,产品糖甙总含量达到12.11%,高于国内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3.
根据“系统工程最佳模拟配合”原理,运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生态区条件下稻麦两熟中稻田连作秋大豆高产高交规范化栽培主要可鬼斧神工因子(育苗期、移栽密度、施肥量)的优化组合技术。建立了高产高效两组数学模式;明确了3个可控因素的决策变量顺序及其最高产量、最佳效益的关系;优选了秋大豆100-125kg/667m^2、125kg/667m^2及净产值400元/667m^2以上的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对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主要栽培措施与产量及效益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时建立的产量度效益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以明确影响莆大麦7号产量及效益的关键因子和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在5个因素中,对莆大麦7号的影响为施氮总量〉基本苗〉K20〉P205〉施N比例;要获得300~350kg/666.7m^2的产量和385元/666.7m^2以上的经济效益,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保持基本苗14.92万~16.12万/666.7m^2,施纯N16.19~17.04kg/666.7m^2,其中基施纯N比例为58.1%~61.3%,P2O5 3.43~4.10kg/666.7m^2,K2O 6.67~7.75kg/666.7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稻品种农林315进行的不同播量和不同秧龄期试验,说明了培育壮秧最适的播种量和秧龄期为100g/m^2、35d。通过每穴不同苗数的栽培方式试验,表明了单本植栽培能够使分蘖力、分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提高根系活力和有效光合利用率的同时,使个体和群体结构保持了协调,获得12465.2kg/hm^2的高产,比多本植增产36.3%。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影响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667m^2穗数、667m^2穴数与667m^2实际产量之间有较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9.0.5900和0.6520。而千粒重和平均每穴的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290和-0.0681。因此,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稳定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667m^2穗数和穴数,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涪陵地区苎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龙云  何超群 《中国麻业》2004,26(3):118-120
近年,重庆市涪陵地区引种苎麻良种“湘苎二号”,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般当年纤维产量可达1000kg/hm^2左右,第三年可达3000kg/hm^2以上;产值可达2万元/hm^2以上。其主要高产栽培措施是:精细整地、合理密植(移栽10.5万-12万株/hm^2);适时移栽、加强培管;重施基肥(配合冬培施土杂肥75-150t/hm^2,配施磷钾化肥各225kg/hm^2)、适时追肥、巧施叶面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8.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11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茶树平衡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衡施肥采用“3414”回归设计方法,对安溪县铁观音茶树高产栽培的氮、磷、钾肥不同用量进行试验,初步建立茶叶产量和施肥利润与N、P、K施用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茶树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10.67kg/667m^2 N、2.96kg/667m^2 P2O5、3.81kg/667m^2 K2O,N:P2O5:K2O=1:0.28:0.36。茶叶最佳利润施肥量为11.46kg/667m^2 N、3.47kg/667m^2 P2O5、2.23kg/667m^2 K2O,N:P2O5:K2O:1:0.30:0.19。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了水稻与马铃薯的复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一般产量可达1200~1500kg/667m^2,下茬水稻产量可达500kg/667m^2,两茬合计总产值1500~1800元/667m^2,是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产增收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