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雯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7-21879
黑井古镇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及精神文化。基于黑井古镇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黑井古镇自然景观、总体格局、人工建筑的总体景观特征,同时揭示出黑井古镇"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从黑井古镇的自然环境空间,人工建筑(包括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精神文化空间3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这将对认识黑井古镇,研究明清时期商业重镇的建设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束河古镇是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景观形态是束河人文历史延续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所在.该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古镇历史沿革和总体景观特征,重点围绕束河古镇的自然景观、街巷、建筑、节点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出束河古镇景观空间形态具有构建自然历史人文和谐共生的格局,赓续文化基因,展现有力民族精神的特点;并进一步剖析在旅游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古镇景观空间形态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多种因素,提出束河古镇景观空间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木川古镇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建筑等旅游资源,其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理想的居住环境,独特的建筑文化和传奇人物魏辅唐影响下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应保护好古镇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协调好古建筑的利用与保护,全景式展示传奇人物的一生。通过丰富景观内涵,提升游客体验价值,使青木川古镇旅游、生态、经济三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武功古镇民俗文化体验区建筑与景观方案设计和农耕大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着眼于五位一体宏观思考,立足于人类最佳居住模式,紧扣“农耕文化”主题,从“风水、文化、景观、业态和大地”五方面构筑古镇旅游景观,探索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川西典型古镇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的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居住文化等方面,简要剖析了黄龙溪古镇的风水朝向、民居特色、客家建筑和干栏文化,强调了古代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四砂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妙格局,展现了黄龙溪古镇朴实飘逸的建筑风格,"七街九镇"的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民居韵律。对川西古镇建筑景观的研究和当今景观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地景观是天、地、人、神、物相互交融的景观,对古镇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武功古镇农耕大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着眼于黄土高原上的视角分析,立足于人类最佳居住模式,紧扣"农耕文化"主题,从软质绿化生态和硬质人文景观两方面构筑古镇大地景观,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融合,以充分认识大地景观规划对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因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村落是农村自然景观美的点缀,是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研究现状入手,深入阐释了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和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双桥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从道路布局、植物应用、建筑营造、山水骨架、文化风俗等五个方面对其景观特色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双桥古镇在选址、建造、使用中都体现了前人的高超智慧;在把握历史机遇、利用自然条件、构建和谐宜居的景观空间上,对现代景观中塑造景观特色、构建宜居城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当地生态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在对基于地域特征的城镇河道景观设计的研究下,以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闽南古镇——岵山镇金溪河景观设计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现状资源,立足古镇独特的地域特征,剖析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丰富多彩的闽南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滨水景观中,让金溪河景观的设计充分继承闽南的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以新的姿态展现和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7-1758,1819
以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谦  牟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6-247,250
分析了川西平原区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平乐古镇的景观格局元素:自然元素、人造元素和文化元素。按照景观元素类型和表现形式、时间序列以及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3种方式分别对景观元素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景观元素和人文思想因素对平乐古镇景观格局的消失与延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松杰  李兴华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68-12970,12973
界定了昌江水域的概念,指出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是这个千年瓷业城市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强调了其在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瓷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的方法,论证了这座瓷业城市沿昌江形成的窑址景观、昌江水域的交通景观、民俗和建筑景观以及独特的意象景观,分析了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演变历史,以此来探究城市发展的历程。突出了以昌江为主线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反映出"水元素"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和瓷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在景德镇加强昌江"一江两岸"的改造、构筑新文化景观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景德镇城市发展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产生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6.
周维  颜兵文  余韵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73-2074,2084
以靖港古镇规划建设为例,探讨靖港古镇恢复重建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并扩大论述我国其他古镇的恢复重建和规划建设。首先从古镇建设的前提和价值,国外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结合国内外一些古镇开发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来进行综合评述。对我国古镇恢复重建和规划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探讨出对于这些不足的改进措施。结合当代现实,以点及面,从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对于靖港古镇乃至我国其他古镇重建与规划的意见及提议。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价值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人居环境的典范,分布在丽江古城中的古树名木是园林植物文化的瑰宝。从丽江古城古树名木的调查统计入手,深入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以期为传承和创新园林植物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