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S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NO2和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大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一致,都是夏季低,冬季高。风速和气温与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逆温强度和大气主要污染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在路侧设置样带分梯度布设SO2和NO2采样点,研究绿化带对SO2和NO2的阻滞吸收效应,并分析绿化带对SO2和NO2的净化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对交通运行所引起的SO2和NO2污染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在5~10m处,绿化带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净化效应递减,30m后宽带型和窄带型绿化带差异不显著;绿化带对SO2污染的净化效应略高于NO2,距公路50m处对SO2净化率达95.68%,NO2净化率为77.32%;绿化带郁闭度≥0.60对SO2的净化效应较高,而郁闭度在0.40~0.65之间疏透度适宜的绿化带对NO2有较高的净化效应;公路绿化带对SO2和NO2的净化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相关,在特定的林带宽度和密度条件下,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会增大绿化带的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风对调节温室内小气候有重要作用。试验通过对温室内、外共10个观测点不同高度风速的测量分析,研究了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内的风速分布规律及室外风速与通风面积对室内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中的风速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风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由东到西差异不大,由南至北呈V字型分布;温室内的风速折减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室内温升值随通风面积的增大而减小。西北型日光温室最佳通风面积比是18%~25%。  相似文献   

4.
采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S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NO2和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大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一致,都是夏季低,冬季高。风速和气温与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逆温强度和大气主要污染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武汉市洪山区巡司河风情公园作为典型道旁绿化带,通过在其中4种结构绿地(草坪、疏林、密林、广场)内设置监测点,监测分析不同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结构道旁绿地对空气细微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单峰单谷”型,其质量浓度在9:00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至15:00达到最低值,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4种绿地对粉尘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存在明显差异,PM2.5和PM10的消减率大小排序一致,表现为密林>疏林>草坪>广场,表明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消减作用明显优于单层结构;3)在空间变化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消减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绿化带宽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宽度在15~25 m时,能较好地消减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4)4种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风速和车流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滁州市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逐日大气污染物数据及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滁州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空气污染物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其次为O_3,主要出现在夏季;该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上游西北来向的污染输送起重要作用,风速、降水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各类污染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气温与PM10、PM2.5、NO_2、CO呈显著负相关,与O_3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颗粒物PM10、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气象要素的预报模型对AQI及PM2.5、PM10和O_3的浓度预测效果优良,能满足日常的业务需求,对NO2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标准化平均误差(NME)超过了30%,且对NO_2浓度有一定程度高估。  相似文献   

7.
以杭州市临安区林水山居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冬季采用实地测量法对居住区内3个不同功能绿地和对照点的PM 2.5 浓度、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强度)进行监测,评价绿地对居住区环境降低大气PM 2.5 浓度的作用,同时探讨环境因素对PM 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居住区3个不同功能绿地和对照点的PM 2.5 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单谷”型;PM 2.5 浓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道路绿地>宅旁绿地>中心绿地>对照点。居住区的PM 2.5 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R^2=0.794 6);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2=0.642 5);与风速呈负相关;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可拟合为线性方程 y=95.3-4.7x,(0.05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NO3-/NH4+不同配比(10:0、7:3、5:5、3:7、0:10)对植物的镉吸收累积及生理方面的影响。Hoagland营养液为基础,以小白菜为材料,研究了NO3-/NH4+不同配比对镉胁迫下(1mg/L)小白菜生长、镉累积及全氮、全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mg/L镉处理下,以NO3-/NH4+配比为5:5时,株高最大,并显著高于对照;NO3-/NH4+配比为7:3时,地上部鲜重、干重与地下部鲜重、干重均为最大,而各处理之间根冠比差异不显著;净光合速率、蒸腾效率随NH4+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并以NO3-/NH4+配比为7:3时最大,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不同NO3-/NH4+配比处理后,地上部全碳含量随NH4+浓度的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地下部全碳含量则为不同NO3-/NH4+配比处理均高于对照;地上部全氮含量随NH4+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不同NO3-/NH4+配比处理均小于对照,地下部全氮含量除NO3-/NH4+配比为3:7处理外,其余处理均高于对照;地上部镉含量以NO3-/NH4+为7:3时为最小,且随NH4+浓度增加,小白菜地上部对镉的吸收呈增加趋势,而各处理的地下部镉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镉含量。在1mg/L镉处理下,以NO3-/NH4+为7:3时小白菜地上部对镉的吸收累积最少;增加NH4+浓度能加速小白菜地上部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发现,不同造林密度的树高生长差异不大,但对林木生长的抑制作用很早就反应在胸径生长上,其规律是随密度的加大而胸径减小,即呈负相关关系。密度对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林分蓄积则由于株数优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镉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生菌根真菌是土壤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真菌,能与多种造林树种形成外生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采用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的试验方法,研究了镉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Pisolithus tinctorius715和Cenocuccum geophinumSIV生长的毒性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考查了二者对镉的抗耐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外生菌根真菌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镉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Pt 715和Cg SIV的生长具抑制作用,二者的生物量随培养液镉浓度增加而降低,呈指数相关关系。其中,Cg SIV的生长对镉十分敏感,而Pt 715对镉具极高抗性,镉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毒性指数分别为0.005 5(Pt 715)和0.033 3(Cg SIV)。在培养液中加入镉之后,Cg SIV菌丝的磷、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而氮含量随培养液中Cd浓度上升而增加,同时吸氮量无显著变化,吸磷量和吸钾量在高浓度时显著降低。Pt 715菌丝体内的氮、磷含量出现显著升高(氮)或降低(磷),钾含量仅在低浓度处理时显著降低,其中磷含量随培养液中镉浓度上升而显著降呈线性负相关;此外,其吸氮量仅在高浓度时显著降低,吸磷量显著降低且其与培养液中镉浓度的呈线性负相关,吸钾量也显著降低但与培养液中镉浓度为指数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在现实条件下,镉不会显著降低外生菌根真菌菌丝体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  相似文献   

11.
选取福州市主城区常见的4种干道分车绿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骑行方式移动监测绿带两侧颗粒物浓度,评估绿带对细颗粒物(PM1,PM2.5,PM10)骑行通勤者暴露浓度的削减作用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道路绿带前后骑行的暴露浓度均高于大气背景浓度,不同绿带对颗粒物的削减效应呈现差异性,乔木与灌木树篱混合型绿带相对突出,其中灌木树篱起到关键性作用;2)较为茂密的路侧绿带会与分车绿带形成郁闭度较高的骑行空间,会降低绿带的削减能力;3)在软风以下及平行风和垂直风(吹向绿带)的气象条件下,有利于提升灌木树篱及乔灌混合型绿带对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但风速较大(>1.5 m/s)时,会使绿植叶片与骑行车道路面积尘扬起,造成绿带削减率降低;4)为降低骑行通勤暴露的颗粒物浓度,建议乔木与灌木混合型的分车绿带为城市主干道配置方式,并适当提升灌木树篱的高度、宽度和种植密集度,注重对非机动车道路面和绿带的清洁,同时要适当增加路侧绿带与分车绿带的距离并提高乔木的修剪强度,促进骑行区域颗粒物的消散。  相似文献   

12.
林带两侧附近作物生产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探讨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带两侧附近作物的生产效能。结果表明:其附近农田CO2浓度水平和垂直分布不均匀,光合强度于近林带的0.5H(距林带0.5倍树高)处数值明显低于2H(距林带2倍树高),尤以NO5H(指林带北侧0.5倍树高)处最低。光能利用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布与上述参数不同之处在于其最低值出现在SO5H(指林带南侧0.5倍树高处),而NO5H,由于林带遮荫,蒸腾量减少,仍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武俊瑛  高永  汪季  秦艳  惠彦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06-6509
以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在试验区及浑善达克沙地生长丰富,株高1.6-2.0 m,基经1.0-1.5 cm为自然生长最多的规格,是公路沙害防治中重要的沙障材料。由于柳条沙障类型、高度、规格、疏透度、设置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工程防沙体系的稳定和防护效益,笔者通过对15、18、21、24、27和15、25、35、45根/m两组不同密度高立式柳条沙障分别于裸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风速测试,比较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结合防沙工程实践,提出25-30根/m为当地高立式柳条沙障设置的适宜密度。通过对多道高立式柳条沙障风速变化、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地高立式柳条沙障间距按上述密度应以4 m为宜,个别特殊位置可调整为2 m,如在风口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带风速、输沙量的测定,分析了固沙带内的风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以及风沙流结构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固沙带的防护效益和设计合理性。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固沙带是公路沿线两侧形成植物能够适时发芽、生长的前期保护带,使公路沿线两侧植物最终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是防护体系中实现持久生态防护的重要功能带。  相似文献   

15.
枫杨绿带公路噪声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16国道鄂州段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的单行绿带和其双行绿带为研究对象,同步测定公路绿带旁不同距离的噪声值,分析计算出不同绿带后公路噪声传播的最佳模型,为交通噪声的防治及沿线居民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路绿化林带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当下垫面为植被时,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CO、NOX和PM10)将不可逆转地被植被吸滞,即干沉降现象。根据这一原理对珲乌高速公路沿线林带进行设计研究。对公路的交通量及空气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设定林带净化效应设计目标,确定林带栽植形式,计算林带的主要参数,绘制林带的标准断面图。结果表明,基于净化空气功能的珲乌高速公路北侧林带宽度应为34m,所需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灌木总计4401株;南侧林带宽度应为15m,所需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灌木总计2660株,该设计方法可为以净化空气为目的的道路绿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配置固沙林的防风阻沙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强    唐进年    杨自辉    张大彪    郭树江    张剑挥    张莹花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3):177-184
人工固沙林建设中,通过风洞模拟试验,研究丛状、两行一带、单行一带和均匀4种固沙林配置模式的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1)在植被覆盖度均为20%的条件下,4种配置模式的固沙林都有显著降低风速的效果;4种配置在林带前和林带后风速变化差异不大,林带内风速变化差异显著,均匀和丛状2种配置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优于两行一带和单行一带,其中丛状配置在近地面防风效果最好;2)4种固沙林配置在林带内阻固沙效果明显,林带前、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风蚀,风蚀和积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积沙总量:丛状>均匀>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研究结果表明,丛状固沙林配置模式在综合防风、阻沙效果方面优于其他3种模式,此结果可为干旱沙区固沙林建设提供新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楠  贺学林  韩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519-12520
对榆林市城区榆林学院、中心广埸、210国道两侧3个区域6种常绿针叶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滞尘能力是有差异的。3个区域总悬浮颗粒(TSP)浓度大小顺序为210国道两侧〉中心广场〉喻林学院;杜松和沙地柏的滞尘能力较强,云杉和油松滞尘能力中等,圆柏和侧柏的滞尘能力较弱;植物滞尘量不会随时间而无限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防护栏是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防护措施,但单一的设计并不能与多种环境相适应。在风沙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安装防护栏的路段常会出现带状积沙,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为风沙区路面积沙提供解决方案。方法以公路防护栏为研究对象,对护栏板进行不同孔隙度、不同孔型的改造,利用风洞模拟、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不同孔洞防护栏对路面风速流场的影响,并计算不同类型防护栏对绝对含沙量的影响,选取适当的配置,达到防止路面积沙的目的。结果传统防护栏背风侧路面近地表风速下降至原风速的80%,在风速为5、8、11 m/s的条件下风沙流绝对含沙量分别下降了44.7%、64.8%和75.1%,护栏板对风沙流的阻挡作用是导致路面积沙的重要因素;新型防护栏能提高风沙流绝对含沙量,大孔型、小孔型防护栏对绝对含沙量的影响随孔隙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均低于初始水平,长条状孔型防护栏对绝对含沙量的影响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孔隙度达到0.3时绝对含沙量达到初始水平;风沙流结构中含沙量最高的近地表层中,不同孔型防护栏对风速的影响呈现出一致的规律性,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大孔型防护栏和小孔型防护栏在不同孔隙度条件下背风侧稳定后风速均小于初始风速,孔隙度为0.3和0.4的长条状孔型防护栏后稳定速度达到初始风速;从风速流场来看,传统防护栏后沿风向形成明显的减速区和低速区,长条状孔型防护栏后风速流场结构较为稳定。结论孔隙度为0.3和0.4的长条状孔型防护栏能起到改善路面风速流场,防止沙区公路积沙的作用。未来针对防护栏的研究应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行车环境进行相适应的改造,使其充分发挥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