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分化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山东地区葡萄霜霉病菌株的致病性及亲缘关系,本研究以不同抗性的6个葡萄品种作为鉴别寄主,采用叶盘接种法,对采自山东地区的13个葡萄霜霉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扩增每个菌株的r 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13个葡萄霜霉病菌株均有致病性,据致病力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中等致病型菌株占优势,菌株间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这13个葡萄霜霉病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94%,菌株间致病力差异与r DNA-ITS序列多态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云南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分离获得云南昭通、丽江、曲靖马龙和昆明团结乡等苹果产区的苹果树腐烂病病斑上分离得到分离物,从中选取不同地点、在PDA培养基上不同性状的18个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培养性状。结果表明,18个云南分离株均为致病种Valsa.ceratosperma,种间各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存在差异,其中易产孢的4个分离株为灰褐色菌落类群、8个分离株为黄褐色菌落类群、6个分离株为乳白色的菌落类群。所有分离株在0℃下都不能生长,在28~32℃生长良好。灰褐色和乳白色类群菌株耐高温,黄褐色类群菌株对高温低温的抵抗力较弱。提取各病原分离株DNA和进行PCR,r DNA-ITS序列,结果显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云南18个分离株的r DNA-ITS序列包含了2个单倍型,均为致病种V.ceratosperma。其中分离株NL-3、NL-4和NL-15的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个序列型Ha1,其余15个分离株的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个序列型Ha2。比较云南分离物与其他分离物的相应序列,结果显示云南的18个分离株与山东淄博分离株(GQ865689)和日本分离株(AF192326)聚为一类,2分支,日本分离株独为1支,对应腐烂病菌V.ceratosperma,其余3个类群分别为V.malicola、V.mali和外群。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分离物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来源。菌株致病性研究表明云南分离物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黄褐色类群菌落的菌株的致病性较灰褐色菌落和乳白色菌落的类群的菌株强,而灰褐色菌落类型和乳白色菌落类型的致病性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云南各地区大部分苹果树腐烂病的致病株均属于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优势种类V.ceraterapema,其种内出现了明显的菌群分化和致病力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4个野生灵芝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野生灵芝菌株为研究材料,以6个外源菌株为参考菌株,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个灵芝菌株ITS序列与另外6个参考菌株对齐序列长度在357 ~ 369 bp之间,G/C含量变化为43.4%~57.7%;德昌灵芝1#、德昌灵芝4#和通江灵芝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德昌灵芝3#与它们的遗传距离为0.0029;与4个野生灵芝菌株亲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别是韩芝、红芝、灵芝(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灵芝、血芝、云芝;结合4个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4个菌株被鉴定为灵芝(Ganoderma lucidum)种类的不同株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菌丝间拮抗反应对17个我国南方部分产区的灵芝栽培品种菌株进行分析,应用ITS-RFLP技术和ITS序列聚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亲和试验进行鉴定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17个栽培菌株可以分为3个聚类群,分别为赤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11个,紫芝Ganoderma sinense菌株1个,还有5个灵芝菌株属于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不同产区选用的栽培灵芝菌株不尽相同,收集的鹿角灵芝、松杉灵芝其实为赤芝,而开平灵芝、0057等则是无柄灵芝。本研究有助于纠正菌种使用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江西省赣州市桃果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归属,从当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炭疽病桃果,通过组织分离获得4个培养性状和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一致且均具有致病性的分离株。分离株在PDA平板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绿色,上有黑色小点,菌落蓬松,背面为黄绿色,近圆形,菌落生长速率12.4 mm/d。其分生孢子为无色,单孢,形状呈圆柱形,两端钝圆,大小为(19.19~26.08)μm×(5.91~9.35)μm。对分离株r DNA-ITS区段进行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536 bp(不包括引物片段长度)的r DNA-ITS序列,提交序列至NCBI进行Blastn比对,发现该序列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对应序列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C.gloeosporioides、C.siamense和G.cingulata形成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根据分离病菌的培养特征、形态大小和序列鉴定结果,认为赣州桃果炭疽病菌属于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陕南地区主栽灵芝的生产种名和亲缘关系,为建立栽培灵芝种质资源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以陕南灵芝主要栽培种为试材,通过分析菌丝体生物学特征,结合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研究了陕南地区10种主栽灵芝(紫灵芝、平盖灵芝、泰芝2、灵芝1、松杉灵芝、灵芝2、灵芝、大灵芝、赤芝、鹿角灵芝)的生产种名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灵芝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10.56±0.042)mm/d,泰芝2生长速度最慢,仅为(4.35±0.016)mm/d;紫灵芝、泰芝2之间无明显拮抗反应,菌种赤芝分别与菌种紫灵芝、平盖灵芝、泰芝2、灵芝1、松杉灵芝、鹿角灵芝之间的拮抗反应极强,两者之间亲缘关系远;基于酯酶同工酶聚类图与ITS序列分析构建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平盖灵芝与Ganoderma sessile(MG773847)聚为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紫灵芝、泰芝2、鹿角灵芝聚为一个分支;灵芝1与Ganoderma sinese(DQ424990)聚为一个分支;松杉灵芝、灵芝与Ganoderma tsugae(DQ425004)聚为一个分支;灵芝2与Ganoderma sichuanense(KC662402)聚为一个分支;赤芝与Ganoderma resinaceum(KX371964)聚为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分离自盐渍土中的放线菌作为供试菌株,以养殖业中常见的9种动物病原菌作为靶标菌进行拮抗放线菌研究,并对4株优良拮抗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 172株放线菌主要以链霉菌属为主,占到88.82%,有拮抗活性的菌株551株,占到47.01%;供试放线菌对不同靶标菌的抑菌作用差异较大,对金黄色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拮抗效果较好;菌株01F10为白孢类群,与Streptomyces qinglanensis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11%;菌株02H13和14H03为粉红孢类群,与Streptomyces gobitricini序列相似度达到100%;菌株07F10为灰褐类群,与Streptomyces sparsus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69%。  相似文献   

9.
红富士苹果果实炭疽病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具有炭疽病症状的红富士果实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获得苹果炭疽病菌株(编号为Acg1),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根据分离菌株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r DNA-ITS序列分析将分离到的Acg1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甜瓜疫病是广西露地栽培甜瓜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甜瓜疫病病原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的形态学、致病性及r 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后出现的症状与直接采集到的病害标样症状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该病原菌的菌丝无隔,孢子囊形态大小不一,具乳突,经培养镜检,未见有卵孢子产生,将待测菌株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菌株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与辣椒疫霉的同源性最高。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菌株r DNA-ITS序列,将引起广西薄皮甜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11.
盛伟  潘传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17-10619
以白阿魏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及其近缘种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阿魏侧耳(Pleurotus.ferulae)为供试材料,利用差速离心法和改良的CTAB法提取供试菌株线粒体总DNA,并以此为模板,MS1和MS2为引物特异性扩增出供试菌株线粒体SSU rDNA 5′端的DNA片段,并对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经比对后用BioEdit 6.0.5和MEGA 3.1软件分别对其序列长度、(G+C)含量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确定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且阿魏侧耳与白阿魏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其与刺芹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但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为3个不同的种。同时提示线粒体SSU rDNA 5′端序列可以区分不同种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省不同地区茶树及其他木本植物上分离获得38株炭疽病菌,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种群分化研究。结果表明,炭疽菌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存在遗传差异,供试不同寄主来源炭疽病病菌在r DNA-ITS基因序列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但不明显。供试炭疽病病菌存在一定的寄主专化性,不具有地理来源特异性。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菌株间的ITS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仍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碱基变异,包括碱基的缺失、突变、插入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引起贵州兴义芒果畸形病的病原菌种类,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的芒果畸形病株花序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通过离体接种和活体接种方法进行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结合r 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分离真菌菌株MGXJB-1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芒果果实,形成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在活体条件下能侵染芒果花序并引起畸形病害,根据培养特征和显微形态学特征结合r 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鉴定该菌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结论】贵州兴义芒果畸形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是国内首次报道腐皮镰刀菌(F.solani)能够引起芒果畸形病害。  相似文献   

14.
从青海省种植菊芋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能产菊粉酶的菌株46株,从中筛选获得了1株产菊粉酶能力较高的菌株,酶活达到6.67 U/ml,且该菌株产菊粉酶类型为外切酶。通过对其r DNA-ITS的序列测定及分析,再结合形态学观察,将菌株鉴定为雅致放射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  相似文献   

15.
海南槟榔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6.
在檀香紫檀引种繁育中,发现其温室中的苗木冬春时节发生一种较严重的叶部病害,但病害名称、病原菌种类未见报道。以感染该病害的18月龄苗木为试材,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株,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根据分离到的该菌株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病原菌r DNA-ITS序列测试分析结果,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是导致檀香紫檀叶片该种病害的病原菌,但属非典型炭疽病。讨论了檀香紫檀苗木炭疽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西藏尼玛县盐碱地环境芽胞杆菌资源,采用纯培养法从西藏尼玛县采集的盐碱地样品中分离芽胞杆菌,利用16S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同时,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到了14株芽胞杆菌,经16SrRNA基因鉴定均属于嗜碱芽胞杆菌。16S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4株嗜碱菌划分为3个群:类群I包含11株菌,与假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 pseudofirmus的亲缘关系较近,类群II由FJAT-24879组成,与Jeotgalibacillus campisalis的亲缘关系较近;类群III包含2株菌,与Bacillus horikoshii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种芽胞杆菌均在pH8以上生长良好,生理生化结果分析表明嗜碱芽胞杆菌杆菌类群具有丰富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尼玛县盐碱地含有较多芽胞杆菌种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灵芝属菌株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科学的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与鉴定,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21株灵芝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少数菌株之间没有拮抗或拮抗极不明显;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个菌株分为3个组,菌株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00~0.072,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菌株1号(赤68)与3号(Ga15)的遗传距离为0.000,证明其亲缘性较近;RAPD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83以上,所有菌株分为两个组,4号(867)菌株单独为1组,其它20个菌株为1组;相似系数在0.932的相似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14个组;1号菌株与3号菌株的相似系数则超过了0.95,有可能是同种异名。3种方法其结论一致,且能准确鉴定21株灵芝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