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全年定点系统调查,初步掌握了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大叶黄杨白粉病在苏州一带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有发生,其中5月和10月是大叶黄杨白粉病在一年中的发病高峰时期,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抑制白粉病的发生,而暖冬气候则可能造成白粉病提前暴发.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福·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等对大叶黄杨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清除病源、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改变生态环境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5,(9):125-126
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主要病害。该病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大,不仅对大叶黄杨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影响,而且观赏价值也随之降低,严重影响了大叶黄杨在园林绿化和造景中的主导作用。2013~2015连续三年对濮阳市区定点路段进行系统调查并进行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大叶黄杨白粉病在该地区的发病情况。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25%粉锈宁和2%多抗霉素等对大叶黄杨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亮  曹丛华  任荣珠  王尽文  屈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23-8925,8943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液对大叶黄杨叶绿素提取效率的影响,以及大叶黄杨叶绿素的稳定性。[方法]以大叶黄杨叶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95%乙醇、80%丙酮和95%的乙醇和丙酮混合液(体积比为1∶2)3种提取液的提取效率;探讨光照、pH值、温度、氧化剂、重金属以及紫外线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以95%的乙醇和丙酮混合液作为提取液时,大叶黄杨叶绿素的提取效果最好;大叶黄杨叶绿素的光稳定性较差;在pH值中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抗氧化能力;除Cu2+使大叶黄杨叶绿素的稳定性提高外,其他重金属离子均使叶绿素稳定性降低;紫外线可使大叶黄杨叶绿素稳定性降低。[结论]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和丙酮(体积比为1∶2)混合液对大叶黄杨叶绿素提取效率最高,并且提取液应在避光、中性、远离重金属离子条件下保存。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测定了2%高氯氰·苏云金杆菌、12%甲维·虫螨腈、2.5%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剂对大叶黄杨斑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些药剂在大叶黄杨斑蛾幼虫3龄前,对大叶黄杨斑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均能有效控制大叶黄杨斑蛾的为害,而且无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豫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出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有效药剂。采用5种常用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菌进行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培养24h后,退菌特室内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达99.3%,其次是百菌清,达97.8%;百菌清和退菌特在田间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防治效果达85%以上,可作为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6):138-141
以一年生的攀援卫矛和大叶黄杨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a Cl溶液浇灌其幼苗根部,测定分析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二者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攀援卫矛和大叶黄杨叶片中的MDA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经2.5%的盐胁迫处理后,二者叶片内丙二醛含量达最大值,与CK相比攀援卫矛高出132%,大叶黄杨高出118%;(2)盐胁迫处理后,攀援卫矛和大叶黄杨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变化表现为盐浓度越高,积累的脯氨酸含量越多;(3)方差分析表明,攀援卫矛在Na Cl浓度为1.5%时就表现出长势衰弱,而大叶黄杨在Na Cl浓度2.0%以下生长良好,2.0%以上才显示出长势衰弱。研究认为,大叶黄杨的抗盐性较攀援卫矛更强,盐碱地生长的适应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北方城市绿化常绿阔叶灌木抵御冬季冻害能力的水分、有机抗旱剂BGA的最佳耦合环境,在中国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内,用电导法和冻害调查法测定了小区、盆栽大叶黄杨的抗冻害能力随土壤水分和BGA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土壤水分、BGA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叶黄杨的抗冻害能力有极显著的影响.当土壤含水量在60%~75% FC (田间持水量)时,大叶黄杨的抗冻害能力与BGA用量的关系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其他水分水平,呈线性下降关系;施用BGA时,大叶黄杨的抗冻害能力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亦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在60%~75% FC时最大.最后,提出了适宜于大叶黄杨抗寒性的土壤水分、BGA 用量的大致耦合范围.   相似文献   

8.
筛选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对控制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为害、维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生产上11种常用茎叶除草剂为试验药剂,先采用其在登记作物上的推荐剂量(常量),对寄生在大叶黄杨上的日本菟丝子进行防除试验,初步筛选出对日本菟丝子防效较好且对大叶黄杨药害较轻的药剂种类;然后,对这些药剂调整喷施浓度,继续在大叶黄杨上进行日本菟丝子防效试验,以确定适宜的药剂种类及使用剂量;最后,在确定的药剂种类及其适宜剂量条件下,观察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的药害情况。结果表明:常量条件下,20%乙羧氟草醚EC、30%草除灵SC、48%仲丁灵EC、48%三氯吡氧乙酸EC和2.5%五氟磺草胺OD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差,且均对大叶黄杨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18%草铵膦SL防除效果好,但对大叶黄杨造成严重药害;43%草甘膦钾盐AC、74.7%草甘膦胺盐SG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AC对日本菟丝子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但均对大叶黄杨有明显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好,且防除效果均随使用剂量的增大而提高,4倍剂量下二者对日本菟丝子的防除效果分别达到了88.33%和85.00%,其中,20%精喹禾灵EC对大叶黄杨、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安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仅产生轻微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是防治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的安全、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以离体枝条为材料,利用光合仪对4种常见绿化植物杨树、樱花、女贞和大叶黄杨的光合、蒸腾作用对体内水分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测定,以评价其耐旱能力。结果表明:杨树和女贞在失水不超过20%时,光合、蒸腾速率仍能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樱花一旦失水,其光合、蒸腾速率则快速下降;而大叶黄杨在失水30%以内,仍能维持一个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由此可见,大叶黄杨的耐旱力最强、杨树和女贞次之、樱花最低。  相似文献   

10.
2001~2003年苏州及周边地区绿篱植物大叶黄杨上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s Warren)危害十分严重。2002年调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中心大叶黄杨,株被害率高达100%,叶被害率达93%。根据3年的田间系统调查观察,该虫在苏州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被害株根际周围土中越冬。第1~4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经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在l~2龄幼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用5%抑太保乳油600~800mL,加水1000~1500kg,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显著,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和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CV.‘CuZhi’)的扦插植株为试验材料,测定4℃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以及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和北海道黄杨叶片P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先升后降,并在低温胁迫的第2天达到最高值;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两种植物叶片S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北海道黄杨叶片CAT活性明显高于大叶黄杨,大叶黄杨叶片MDA含量明显高于北海道黄杨;而且大叶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北海道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不同遮阴处理大叶黄杨叶片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玉  王志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470-5471
[目的]研究遮阴处理大叶黄杨叶片生理响应。[方法]以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在50%、75%和90%3个遮阴处理下,测定叶面积、比叶重、叶形指数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值、质膜透性、游离脯胺酸等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具有极强的耐阴性,且随着遮阴强度的加强,其叶片形态与生理指标表现出规律性响应。[结论]园林绿化中应充分利用大叶黄杨的耐阴性,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曾繁薇  张春艳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80-10281
[目的]为大叶黄杨与金边黄杨的培育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慈溪市内的卫矛属大叶黄杨及其变种金边黄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片长度和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的生长规律,比较2种植物叶片在生长上的差异。[结果]2种植物的叶片有着相似的数量特征,大叶黄杨叶片长度为39.5±8.6cm,宽度为22.2±5.8cm,叶面积为635.1±274.6cm^2,叶生物量为0.046±0.024g;金边黄杨叶片长度为37.2±8.6cm,宽度为18.8±4.4cm,叶面积为499.8±207.8cm^2,叶生物量为0.03±0.016g。大叶黄杨叶片的宽度与长度呈极显著直线函数关系,金边黄杨叶片则为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二者的叶生物量与叶面积均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呈现异速生长规律。[结论]大叶黄杨和金边黄杨成株叶片在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生物量等数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对杭州道路常见灌木滞尘能力进行测定,浙大路4种灌木滞尘顺序为: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无刺枸骨;教工路5种灌木滞尘的顺序为:无刺枸骨>金边黄杨>紫薇>红叶石楠>红花继木;丰潭路5种绿化灌木的滞尘顺序为:无刺枸骨>紫薇>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汽车西站4种绿化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红花继木>紫薇>无刺枸骨>金边黄杨;天目山路5种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所选5种绿化灌木,秋季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5条道路中,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均在汽车西站滞尘能力最强,紫薇、无刺枸骨在天目山路滞尘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陆伟东  田雪莲  卯霞  丁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04-21705,21799
[目的]从大叶黄杨中找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PDA双抗培养基从大叶黄杨茎和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其分别进行液体培养,将发酵后所得的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处理,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用纸片法对分离的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从大叶黄杨茎和叶中分离得到28株内生真菌,其中有21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粗提物对指示菌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占总分离菌株的75%。[结论]大叶黄杨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天然活性抑菌物质,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昆明地区伪角蜡蚧的寄生性天敌有5种,其中蜡蚧扁角跳小蜂和绵蚧阔柄跳小蜂是主要寄生蜂,占寄生蜂总数的88.1%。寄生蜂的平均寄生率为13.4%。寄生蜂在大叶黄杨上部枝条的寄生率高于下部;阴面寄生率高于阳面和中间。伪角蜡蚧寄生蜂的种群空间分布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伪角蜡蚧寄生蜂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7.
大叶黄杨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和美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大叶黄杨白粉病严重危害了其观赏效果。该文介绍了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丝棉木金星尺蠖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棉木金星尺蠖是大叶黄杨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河南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1年有2个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个高峰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蛹在植株下距地表4cm左右的土层中越夏和越冬。采取园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