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陆地棉与7个野生棉杂种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与辣根棉、哈克尼西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裂片棉、异常棉和司笃克克棉等二倍体野生棉种间杂种F1的细胞学,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平均构型依次为:14.62Ⅰ+11.93Ⅱ+0.17Ⅲ、14.21Ⅰ+12.36Ⅱ+0.02Ⅲ、11.70Ⅰ+13.52Ⅱ+0.09Ⅲ、13.56Ⅰ+12.72Ⅱ、14.101+12.27Ⅱ+0.12Ⅲ、28.19Ⅰ+5.16Ⅱ+0.16Ⅲ和31.2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与毛棉杂种性状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陆地棉与毛棉棉种间杂种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及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行为。结果表明:杂种F1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旺盛;毛棉的高强纤维性状在杂种早代得到表达,可望通过轮回选择提高现有陆地棉品种的纤维强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正常,其后代不育原因可能由生理因素不协调造成;杂种后代短日照性强;陆地棉与毛棉亲缘关系比较近,仅在部分染色体间发生分化,存在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与澳洲2个野生棉杂种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了陆地棉×南岱华棉杂种F1的细胞学研究结果,并与陆地棉X斯特提棉的杂种进行了对比分析。供分析的细胞数均在700个以上,中期Ⅰ染色体构型种类占总PMC的百分率(构型率)均在7%以下,陆地棉与斯特提棉和南岱华棉杂种F1的染色体平均构型分别为21.97Ⅰ+7,97Ⅱ+0.35Ⅲ+0.01Ⅳ和20.62Ⅰ+8.37Ⅱ+0.52Ⅲ+0.02Ⅳ,单一细胞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桥和二价体交叉率分别是0.53与0.48、7.44与7.89和1.07及1.06。在2个杂种中均观察到八价体,但为数极少。中期Ⅰ时期二价体和多价体集中于细胞赤道面上,而单价体分散在周围。后期Ⅰ及以后,单价体分布完全随机,形成多个染色体块或片段。四分体形成时期,小孢子数目和大小及形状变异均较大。主要表现在小孢子不是规则的团体,体积大小相差可达2~4倍,单一PMC中的数目从l至13,但其四分体占多数,均在60%以上。且微核变幅较大,0~6个。经过比较分析,说明两个棉种亲缘关系很近,与陆地棉的种间关系差异也不大。  相似文献   

5.
周宝良  黄骏麒 《作物学报》1994,20(2):217-222
本文研究了中棉(Gossypium arboreum race sinense)与纳尔逊氏棉(G. nelsonii Fryx) 种间杂种F1的一些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杂种一代呈筒形,全株密集如毡的绒毛,叶片缺刻浅,似纳尔逊氏棉。除第一朵花为闭花外,其余均为开放花,呈玫瑰红色。少数花药退化成托叶状。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种PMC-FISH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PMC-FISH(花粉母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交所形成的三倍体杂种棉F1中,成功的鉴定了目标染色体中的单价体、双价体、多价体,还发现在非目标染色体上有星状和片段状的杂交信号。在以A组棉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的PMC-FISH中,分别对三倍体杂种棉F1及其母本四倍体栽培棉的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四个三倍体杂种棉F1的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构型分别是:陆地棉(AD)1×雷蒙德氏棉(D5)为1IIIaad + 1IIaa + 4IIad + 7IIdd + 5Ⅰa + 7Ⅰd;海岛棉(AD)2×旱地棉(D4)为1Ⅴaaaad +1IIIadd + 2IIad + 8IIdd + 6Ⅰa + 5Ⅰd;陆地棉(AD)1×澳洲棉(C3)为2IIIadd (adc or acc) + 1IIaa + 9Ⅰa + 4IIcc (dc or dd) + 14Ⅰd (c);陆地棉(AD)1×南岱华棉(C1-n)为:1IIaa + 1IIad (ac)+ 10Ⅰa + 6IIcc (dc or dd) + 13Ⅰd (c)。然而,两个四倍体棉染色体的构型都是13IIaa + 13IIdd。上述结果还显示, AD×D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多,单价体少,AD×C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少,单价体多;并且AD×D型杂种中A亚组染色体单体的数目比其在AD×C型杂种中的更少。这说明,与C染色体组相比较,D染色体组与四倍体棉种的亲缘关系更近。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证明PMC-FISH技术在分析三倍体杂种棉F1的亲缘关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条锈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19Ⅱ+1Ⅳ。RAPD分析表明:在100个十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草棉×异常棉(A1×B1)、草棉×长须棉(A1×B3)两个杂种一代与各自双亲之一的异常棉和长须棉的雌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杂种一代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起始时间比亲本推迟1~2d,减数分裂过程持续时间多2d,雌性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孢子到大孢子期间,A1×B1F1和A1×B3F1败育胚囊分别占观察总数的66.7%和71.0%,且在单核至成熟胚囊期间也有较多的异常胚囊类型。败育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胚囊的大孢子染色体组成不完整。两个杂种在开花前一天的花蕾中,正常成熟的胚囊分别占15.4%和10.4%,表明这两个野生种与栽培种草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三个棉属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属3个种间杂种TM-1×石系亚1号、TM-1×辣根棉和TM-1×瑟伯氏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个杂种多数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13Ⅱ+13Ⅰ。二价体联会成环状、棒状或V型。TM-1×辣根棉杂种的二价体联会较紧密。杂种除正常的染色体组AA和DD联会外,还发生AD联会及出现多价体。中期Ⅰ单价体大部分分散于赤道板两侧,并较早移向两级。个别二价体也不排列在赤道板上。二价体向两极移动时常形成染色体"桥",使这些染色体移动速度减慢,导致细胞分裂不同步。此外,在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中都能看到落后染色体、远离大多数染色体的零星染色体、孤立的染色体群等现象。后期Ⅱ的花粉母细胞可形成较多的核仁。在四分孢子期,3个种间杂种既产生四分体,也形成二、三、五、六乃至十分体。TM-1×石系亚1号、×辣根棉、×瑟伯氏棉杂种的四分体数分别为70.2%、63.1%和35.1%。  相似文献   

11.
陆、海、瑟棉花远缘杂交后代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混选法构建“目标性状育种基因库”来对陆地棉与海岛棉、瑟伯氏棉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改良,通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目前获得类型丰富的远杂改良材料493份,其中获得高衣分材料18份,抗黄萎病材料4份,优质中长绒材料4份。2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稳定品系有望参加品比试验或作为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2.
亚洲棉、比克氏棉和陆地棉异源四倍体的合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为了将野生比克氏棉的种子无腺体,而植株上有腺体的珍贵特性转育到栽培棉种上,先用二倍体亚洲棉(A_2A_2)与比克氏棉(G_1G_1)杂交成异源二倍体A_2G_1,将杂种染色体加倍,合成异源四倍体 A_2A_2G_1G_1,再与栽培四倍体陆地棉杂交,组成三交种合成异源四倍体。并对三种杂种的性状遗传学及细胞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培育棉、油、蛋白质三位一体的抗虫新棉种提供了种质。  相似文献   

13.
亚洲棉、比克氏棉和海岛棉种间杂种的合成及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为母本与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进行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种间杂交三种杂种(简称(亚×比)×海三种杂种,下同).(亚×比)×海三种杂种植株整体性状似海岛棉亲本,但营养生长旺盛,植株高大,并兼有三个亲本的一些形态特性。(亚×比)×海三种杂种花粉高度不育,但雌配子部分可育。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在现有较大的影响,其中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其种子尚有少量色素腺体,但植株为正常色素腺体类型;而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虽种子无色素腺体,但植株为少色素腺体类型,Gle2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的影响与gl2gl2gl3gl3相同,只是杂种植株色素腺体的减少现象是更明显。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的遗传及其转育途径和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对瑟伯氏棉和武安中棉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5年期间,用瑟伯氏棉(G.thurberiTod).武安中棉(G.arboreumL)与陆地棉栽培种进行种间杂文和复文,从其后代材料中,选育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和5类36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新种质材料。(1)在分(44.0%~47.2%)种质。(2)纤维(33.80~40.10mm)种质。(3)纤维(强力4.50~7.46g,细度6010~7780m·g ̄(-1))种质。(4)纤维(主体长度29.66~40.10mm,红度5820~6290m·g ̄(-1),强力4.00~5.31m·g ̄(-1))种质,(5)枯萎病指0.21%~9.89%,黄萎病指9.80%~19.83%种质。这些新品系及新种质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亚洲棉X比克氏棉)X陆地棉种间三元杂种植株和花器形态特性、腺体表现和棉酚含量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用有酚棉和低酚棉作陆地棉亲本配制的不同类型的种间三元杂种在植株和花器形态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各器官和组织上的腺体表现和棉酚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用低酚棉配制的三元杂种完全表现有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而用有酚棉配制的三元杂种在种子上尚有少量腺体,但包括花器在内的其它器官和组织均为有腺体类型,腺体密度和大小与一般有酚棉相同。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的遗传和腺体与棉酚含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雷蒙德氏棉和亚洲棉SSR重复序列类型和丰度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薇  杜雄明  赖童飞 《棉花学报》2008,20(6):418-424
 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方法对NCBI数据库中39277条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tum L.)及63588条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 L.)的EST序列共计64.08 Mb(约相当于基因组的6.02%)分别进行拼接,比较分析了两棉种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类型及丰度差异。结果表明:拼接后的一致性序列中,亚洲棉比雷蒙德氏棉存在较高比例的单条序列簇;亚洲棉一至六碱基6种重复类型的SSR间隔距离分别比雷蒙德氏棉的大;亚洲棉中二到六碱基等5种重复类型的比例高于雷蒙德氏棉,但单碱基重复类型比例低于雷蒙德氏棉;两棉种的单碱基、四碱基和六碱基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和丰度也不同。因此,认为利用四、五、六碱基三种重复类型设计的SSR引物可以有效地鉴定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差异。对四倍体棉种的A、D亚组供体棉种中SSR的差异分析,为SSR标记开发、棉种起源和进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以1套13个陆地棉A亚组染色体特异的BAC克隆为探针, 与海岛棉Pima90-53、红星草棉和阿非利加棉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这些探针均在染色体上产生了特异信号,从而鉴别了这3个棉种基因组的单染色体。因此,这套BAC克隆也可以作为这3个基因组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标记。在此基础上,对3个棉种的A(亚)组染色体物理序号进行了命名。根据这些分子标记和连锁群的关系,染色体物理序号和遗传连锁图谱间可实现相互转化。这将有助于研究棉属不同棉种间的起源演化关系,以及新的遗传标记的染色体物理定位和构建染色体物理图谱等。  相似文献   

19.
比克氏棉和司笃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比克氏棉和种子有色素腺体但低酚的司笃克氏棉的休眠种子、幼胚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子叶进行连续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比克氏棉的种仁中虽无肉眼可见的色素腺体,但具有色素腺体原,其色素腺体形态建成从开花后子叶形态建成后开始到种子萌发后12h才完成。司笃克氏棉在幼胚发育过程中,也出现色素腺体原的结构,但保持的时间较短,到种子成熟时,其种仁中的色素腺体原大多已发育成正常的色素腺体,且色素腺体空腔中含有某些有色物质,腔壁明显不同于比克氏棉或一般有色素腺体棉。司笃克氏棉的色素腺体性状为介于一般有色素腺体棉和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棉种的中间过渡类型,这种性状在低酚棉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和海岛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以3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23个正反交组合的四个分离群体(F1、F2、BC1和BC2)为材料,以中等致病力的安阳菌系接种,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间杂交,F2和BC2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陆地棉品种间F2和BC2的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也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也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抗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其F2和BC2的抗病株均在95%以上,而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感病品种进行杂交,其F2和BC2抗病株和感病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和1∶1,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黄萎病抗病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