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种薯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药剂种类及浓度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适宜药剂种类及浓度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克新1号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克露、安克以及甲霜灵锰锌3种杀菌剂在350倍和500倍2种浓度水平下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植株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50%安克可湿性粉剂的350倍液种薯处理的植株发病率、发病级数、病情指数、块茎发病率最低,其马铃薯产量最高,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50%安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72%克露可湿性粉剂350倍液处理和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与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2.
在播种前用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的种薯进行拌种处理,以及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的效果,结果表明:各种药剂处理均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的防控效果,其中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600 g/hm2叶面喷雾处理效果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明确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及其应用技术,昭苏县特安排枯草芽孢杆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以加大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工作力度,为今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作物供试作物为马铃薯,品种为陇薯3号。2.供试药剂供试药剂为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  相似文献   

4.
种薯处理对防控马铃薯烂薯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榆林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生的田间烂薯问题,通过防控试验,比较药剂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对控制马铃薯烂薯病害的效果,初步分析导致马铃薯烂薯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初侵染源,为大田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防控的田块,马铃薯产量、薯块商品率及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农户未防治田块;种薯处理结合茎叶喷雾防控的田块,其马铃薯产量比单纯茎叶喷雾防控田块提高15.7%,纯收入增加27.6%。从田间病薯中未分离出晚疫病菌,表明当地烂薯的发生不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种薯药剂处理作为马铃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控制田间烂薯效果明显,可以作为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环节,在陕西榆林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产中带来的损失,选择多种杀菌剂进行不同的处理,探索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方式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种薯消毒杀菌处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达到马铃薯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引起的流行性重大病害,马铃薯的叶、茎及块茎等部分都可感染发病。本文围绕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品种因素、栽培因素、肥料因素、气象因素、药剂因素,综合分析系统配套形成了集栽植抗病品种、消毒处理、种薯处理、适期早播、高垄宽距、偏钾施肥、预警预报、生物防治、低毒药剂防治9种措施为一体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家川县晚疫病发生情况及趋势调查分析,从晚疫病发病途径与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确定了张家川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与对策,主要是推广抗病品种、建立无菌留种田、种薯处理、花期喷施多效唑、药剂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种薯药剂处理及施用方法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适乐时、多菌灵、甲霜.锰锌3种药剂,通过喷施、浸种方法处理种薯,探索种薯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晚疫病防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够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产量,而且浸种较雾喷方式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效果好。其中,用适乐时浸种的处理对晚疫病的防效最佳,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37.41%;药剂处理后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以甲霜.锰锌浸种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加5.91%;药剂处理能够增加茎粗,延长生长时间,甲霜.锰锌浸种对增加茎粗的效果最佳,适乐时浸种处理较对照生育期延长了9 d。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张家川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及趋势分析,并从晚疫病发病途径与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确定了张家川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与对策主要是推广脱毒种薯、建立无病留种地、采取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经济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通过对当前市场防治晚疫病的药剂进行组合筛选,建立安定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最佳药剂组合和有效防治方法。结果表明:以处理1(代森锰锌+宝大森+克露+富民1号+宝大森+克露)和处理2(代森锰锌+宝大森+克露+宝大森+克露+宝大森)药剂组合为最好,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224 g/hm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200 g/hm2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50 g/hm2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80%。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仍可用于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及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建议生产上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应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及土壤中烯酰吗啉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DMM)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广泛用于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为合理将烯酰吗啉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方法研究不同年份(2015、2016年)不同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6 d(宁夏)、12.38 d(黑龙江)和3.69 d(宁夏)、28.88 d(黑龙江);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05 d(宁夏)、6.48 d(黑龙江)和69.31 d(宁夏)、13.33 d(黑龙江)。烯酰吗啉施药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不同,则其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也不同。施药量为1 345.5~2 018.2 g(a.i)/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后14 d采收,收获马铃薯块茎中烯酰吗啉的残留量即均小于0.0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马铃薯中烯酰吗啉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15.
晚疫病是缅甸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广泛种植雨季作物的山州高地,马铃薯晚疫病每年在7月至9月发生。在这个地区每年40%-50%的茎叶枯萎造成21%-46%的产量损失。因为在缅甸没有合适的抗晚疫病品种,所以用杀菌剂防治雨季作物的晚疫病。可是,农民因为应用杀菌剂昂贵,仅依靠早播躲避病害。他们惯用的方法是储存种薯,丢弃病薯和用大间距种植无病薯。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对氟吗啉、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和霜脲氰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度法,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测定了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对供试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和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孢子囊的形成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晚疫病菌毒素与寄主品种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 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毒素介导下可能存在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方法]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安泰生WP,银法利687.5g/L悬浮剂3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防效试验。[结果]银法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优于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安泰生WP。挽回产量损失效果十分明显,均在69%以上,其中用70%安泰生WP防治2次、银法利687.5g/L悬浮剂防治3次效果最好。[结论]结果为探索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办法,开发新的有效药剂,切实提高防病保产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Plant pathogenic fungi produce mycotoxins which may lead host plants to produce disease symptoms and ma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development. The putative Phytophthora infestans toxins were prepared by culturing in liquid medium (60 g rye and 10% tomato juice L-1) for 1 mon at 17℃, filtering through four layers of cheesecloth and being precipitated by ammonium sulfate. The resulted putative toxin solu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3 potato varieties (both leaf and tuber t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tato leaves and tubers exhibit symptoms similar to the late blight resulted from P. infestans infection. Potato varieties reacting differentially to both the toxin dilutions and toxins produced by different P. infestans isolates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toxin-mediated specificities between potato and P. infestans. Potato leaf and tuber tissues have different and contrary reactions to the toxin. Toxin-mediated specificities are likely present between potato and P. infest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