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选择一种成分简单、降酸效果好的模拟酒培养基,为后续的苹果酸-乳酸发酵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时段酒酒球菌31 MBR和SD-2a在A、B、C、D4种模拟酒培养基中的L-苹果酸、L-乳酸质量浓度及pH值和OD值,研究不同培养基中L-苹果酸的降解效果。【结果】酒酒球菌31 MBR在A、B、D 3种培养基中的降酸效果基本一致,在第4天时L-苹果酸的降解率分别为90.75%,89.47%和91.92%,在C培养基中降解率稍低,为79.99%;SD-2a在B、D 2种模拟酒培养基中的降酸效果基本一致,第4天时L-苹果酸降解率分别为94.32%和91.49%,而在A、C 2种模拟酒培养基中降酸较慢,第4天时的L-苹果酸降解率分别为51.24%和69.21%。液相色谱分析表明,酒酒球菌31 MBR和SD-2a在A、B培养基中培养,均能够获得分离效果较好的色谱图。【结论】A培养基适于酒酒球菌31 MBR的苹果酸-乳酸发酵,B培养基适于酒酒球菌SD-2a的苹果酸-乳酸发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预处理剂质量浓度、酶质量浓度、酶解时间、菌龄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渗透压稳定剂的筛选,对酒酒球菌SD-2a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酒酒球菌SD-2a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菌龄20 h,青霉素G钠质量浓度0.5μg/mL,酶质量浓度1mg/mL,酶解时间30 min,渗透压稳定剂采用SMM缓冲液,再生培养基采用添加0.7 mol/LKCl的ATB培养基,再生培养时采用双层培养基厌氧培养,可以保证较好的形成率和再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并与商业MLF发酵剂VinifloraOenos进行比较。【方法】将4℃保存的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置于室温30min后,均以10mg/L的接种量直接投入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于20℃进行MLF,发酵结束后立即加入60mg/L SO2终止发酵,将发酵后的葡萄酒分别标记为MLF-1和MLF-2,以发酵前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分别测定CK、MLF-1及MLF-2中的花色苷和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感官分析。【结果】与CK相比,采用SD-2a和VinifloraOenos发酵剂进行MLF都能显著提高葡萄酒的品质。MLF-1发酵时间为24d,MLF-2发酵时间为20d;CK、MLF-1、MLF-2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分别为78.51,49.60,55.60mg/L,挥发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12.30,15.84,15.58mg/L,感官品评得分分别为68.7,74.6,74.9。【结论】直投式酒酒球菌SD-2a发酵剂的MLF性能良好,具有开发商业乳酸菌发酵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刘延琳  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372-1377
 【目的】进行中国自行筛选的专利菌种酒酒球菌 SD-2a(Oenococcus oeni SD-2a)的苹果酸-乳酸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整合型表达,使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酒精发酵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同时进行。【方法】克隆Oenococcus oeni SD-2a的苹果酸-乳酸酶基因mleA,以PGK1强启动子和ADH1终止子为调控元件,以酵母整合型质粒YIp5为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YILmleA,并转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S59,经筛选鉴定获得酵母转化子YS59/pYILmleA。进行转化子的营养缺陷型和交配型鉴定、菌落PCR鉴定、SDS-PAGE检测及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酵母转化子培养上清液进行L-苹果酸及L-乳酸含量的HPLC分析,检测目的基因的功能性表达。【结果】转化子的营养缺陷型和交配型鉴定、菌落PCR鉴定表明获得了阳性转化子;SDS-PAGE检测表明获得的转化子表达了目标蛋白,斑点杂交检测表明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菌中。模拟发酵表明mleA基因整合到受体菌中后进行了功能性表达,将培养基中的L-苹果酸转化成L-乳酸,使得培养液中的L-苹果酸含量极显著降低。转化子YS59/pYILmleA在添加5 648 mg?L-1 L-苹果酸和10%葡萄糖的SD/-Ura培养基中培养4 d,培养液上清中L-苹果酸的剩余含量与空载体转化子YS59/YIp5(对照)差异极显著,苹果酸的相对降低率为20.18%~20.85%。供试的转化子L-乳酸生成量为1 278~1 312 mg?L-1,对照未检出乳酸的生成。【结论】中国自主筛选的专利菌种O.oeni SD-2a的mleA基因的整合型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在酿酒酵母中进行了功能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丁杰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98-200,232
树莓在我国是一种新兴水果,具有较好的鲜食和加工价值。通过采用CaCO3、KHCO3、K2C4H4O6、复盐法等6种不同降酸方式,分析比较了不同降酸方式的降酸效果及对酒的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KHCO3降酸,能较容易达到树莓酒降酸的要求,但如果用量过大,会使酒体略微表现出苦涩味;利用CaCO3处理,能达到树莓酒降酸目的,而且可以保留原有的香气和口感,但热稳定性差,需要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去除Ca2+;利用K2C4H4O6降酸,用量大,成本高,且易生成KHC4H4O6,清除较麻烦。  相似文献   

6.
酒酒球菌不同菌株的16S rDNA 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保存23株酒酒球菌为供试材料,运用基于16S rDNA序列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特异引物的扩增体系,从而确立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定酒酒球菌的实验室方法。并对扩增的16S rDNA特异条带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在确立的PCR体系上,均能扩增出一条长约995 bp的特异条带。酶切结果显示,HindⅢ和MseⅠ酶切图谱未显示出菌株间的差别,表明菌株间紧密的亲缘关系。AluⅠ的酶切图谱通过NT-SYSPC2.1软件生成UPGMA聚类图,在0.63水平上可以把23株菌区分为2个大类。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95-1697
通过比较溶剂直接提取法、高速离心提取法和固相萃取柱提取法3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花生样品进行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处理后样品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并优化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柱提取法效果好,回收率高,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8 mg/kg,加标回收率在96.9%~101.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5%~2.1%。  相似文献   

8.
杏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赛买提、小白杏、北山、乔儿胖、圆旦杏和树上干等6种不同品种杏所酿杏酒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对杏酒进行前处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检索.[结果]从6个品种杏所酿杏酒中共检出香气成分70种,其中赛买提杏杏酒51种,小白杏杏酒44种,北山杏杏酒47种,乔儿胖杏杏酒41种,圆旦杏杏酒47种,树上干杏杏酒47种.6种杏酒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22种,为杏酒的基本成分.[结论]杏酒中除了含有果酒中常见的醇类、酯类、酸类、醛酮类物质外,还含有芳樟醇、松油醇、橙花醇、紫罗兰醇等单萜类醇类物质,它们是杏酒的特有成分.不同品种杏所酿杏酒中香气成分有一定差异,说明不同品种杏可以为杏酒带来不同的香气特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5种配方糖醋酒液,在4种不同高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栎黄枯叶蛾进行了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诱杀效果最佳的糖醋酒液配比为绵白糖∶冰醋酸∶无水乙醇∶清水=6∶1∶3∶80,天气晴朗,悬挂离地1.5 m时,诱杀效果较好。试验证明利用糖醋酒液防治栎黄枯叶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浙江畲乡红曲酒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和分光光度等方法分析了红曲酒、加饭酒、白葡萄酒和啤酒的常规理化指标、细菌学指标、氨基酸成分和微量元素。浙江畲乡采用红曲、糯米和泉水酿制而成的红曲酒酒色桃红 ,色度 1 2 2 3EBC单位 ,乙醇体积分数 1 5 2 % ,总糖 (以葡萄糖计 ) 1 2 5g·L-1,总酸 (以酒石酸计 ) 5 2g·L-1,细菌总数 5 2万个·L-1,大肠菌群 2 0个·L-1,氨基酸总量 1 40 35 2g·L-1,各项指标和微量元素含量适中 ,适宜于多数人饮用 ,但饮用前须加热杀菌 ,以降低细菌总数。表 4参 8  相似文献   

11.
Ankistrodesmus braunii wasgrown to stationary phase on a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and its cellular lipids were analyzed. The lipid content was found to vary from 18 to 73 percent of dry weight for cultures of different age and method of analysis. The pigments of the nonsaponifiable fraction were separated by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and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and tentatively identified. The fatty acid fraction was conver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methyl esters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principal fatty acids present were: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Traces were detected of caprylic, capric, lauric, and palmitoleic aci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蚕与其寄主植物体内脂质代谢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桑叶中营养物质含量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NB4D2以及V-1、S-36、M-5 3种桑树品种的嫩叶、半成熟叶、成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气液色谱法对桑叶中以及家蚕体内总脂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桑树嫩叶中油脂含量高于半成熟叶和成熟叶;嫩叶中脂肪酸前体含量较高,半成熟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成熟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V-1桑树品种的叶面油脂含量高于S-36和M-5品种;V-1和S-36叶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M-5叶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蚕的血淋巴中没有发现月桂酸,但在其排泄物中含量较高;取食M-5叶片的蚕幼虫的血淋巴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高,而取食S-36和V-1叶片的蚕幼虫的血淋巴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但桑树叶片中油酸和亚油酸比例是相互交替的;M-5叶片中油酸和亚油酸所占比例分别为1.93%和16.8%,而取食该品种叶片的蚕幼虫血淋巴中油酸和亚油酸所占比例则分别为21.5%和6.95%;取食S-36和V-1叶片的蚕幼虫血淋巴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也有类似的转变。[结论]家蚕血淋巴、排泄物中油脂及脂肪酸的含量与桑树的品种及桑叶的成熟度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对家蚕的育种与繁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液和组织标本中脂肪酸组成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氯仿甲醇抽提、三氟化硼-乙醚甲醇酯化,然后利用毛细管柱和程序升温的方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建立了血浆和红细胞膜总脂以及组织磷脂和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法。图谱表明各峰间分离效果良好、峰形尖锐、干扰少。各种脂肪酸的最小检测限均可达10-(-11)g/s,FID对各脂肪酸的响应均呈线性。实验重复性好,回收率达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乌贼膏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通过试验比较了索式提取、超声提取和加速溶剂萃取3种方法的提取效率,同时对检测多种脂肪酸甲脂的气相色谱参数进行全面优化,建立了GC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法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提取出来的脂肪酸经三氟化硼-乙醚催化甲脂化,采用Agilent HP-88色谱柱分析,从乌贼膏中共检出23种脂肪酸,均达到基线分离。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乌贼膏中脂肪酸组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秦李龙  阮长春  刘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516-20517,20520
[目的]确定柞蚕雌蛾油的最佳提取方法,并分析雌蛾油经甲酯化后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浸提法、超声波法3种方法提取雌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柞蚕雌蛾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索氏提取法提取率为20.54%,浸提法提取率为10.36%,超声波法提取率为12.36%。GC-MS分析结果表明,雌蛾油中含10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8.43%,以亚麻酸(57.17%)、亚油酸(10.18%)等为主。[结论]提取方法中以索氏提取法最佳。经GC-MS分析,10种脂肪酸中以亚麻酸含量最高,达到57.17%。  相似文献   

16.
全缘叶栾树种子脂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全缘叶栾树种仁含油量及其油中脂肪酸成分。[方法]用索氏抽提器提取全缘叶栾树种子油,计算种子含油量;种子油脂肪酸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成分。[结果]全缘叶栾树种仁含油量达54.04%。种子油中含5种饱和脂肪酸和3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5.26%,主要包括油酸(31.07%)、二十碳烯酸(35.07%)和芥酸(9.12%)。全缘叶栾树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种子油中不含营养价值更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含有不易消化的芥酸和花生酸。[结论]全缘叶栾树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其能否作为食用油,还需进行相关的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续随子种子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提取方法和条件。[方法]分别采用挥发油测定法、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从续随子种子中提取续随子油,对3种方法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对提取产品甲酯化和续随子种子油甲酯化后的脂肪酸产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3种提取方法中,挥发油测定法的最高产率为0.45%,索氏提取法45.46%,超声提取法47.20%,它们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高含量分别为9.09%、85.28%、85.72%,表明超声提取法的提取效果优于其他2种方法。GC-MS分析表明,续随子种子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类,达到总脂肪酸90%以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结论]超声提取法是最佳的提取方法,正交试验表明其最佳条件为: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10,提取时间为20 min。  相似文献   

18.
鸡皮中功能性极性脂质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鸡皮为原料,分析研究对鸡皮极性脂质的功能性成分,为提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总脂质中的中性和极性脂质,利用双向薄层层析法进行极性脂质成分鉴定,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蛋鸡皮及肉鸡皮中脂质含量分别为31.8; 和40.5;,其中极性脂质分别占总脂质的1.8;和3.2;,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 鞘磷脂(SM)和磷脂酰肌醇(PI).总脂质的脂肪酸组成油酸(C18:1)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C16:0).蛋鸡皮的亚油酸(C18:2)含量高于肉鸡皮.极性脂质中主要的脂肪酸是C18:1,C18:2和C16:0,主要的甲基缩醛是十六二甲基缩醛和十八二甲基缩醛.[结论]肉鸡皮中极性脂质含量高于蛋鸡皮,主要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鞘磷脂和磷脂酰肌醇组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沙蓬籽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组分。[方法]以新疆产地的沙蓬籽为试材,提取其种仁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沙蓬籽中油脂含量高(13.70%),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沙蓬籽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4.37%,其中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残渣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基酸,属完全蛋白质,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8.30%),精氨酸含量占9.46%,此外还有天冬氨酸(9.27%)、亮氨酸(6.67%)和苯丙氨酸(5.04%);其次为丝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胱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最少。沙蓬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为新疆沙蓬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沙蓬籽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组分。[方法]以新疆产地的沙蓬籽为试材,提取其种仁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沙蓬籽中油脂含量高(13.70%),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沙蓬籽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4.37%,其中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残渣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基酸,属完全蛋白质,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8.30%),精氨酸含量占9.46%,此外还有天冬氨酸(9.27%)、亮氨酸(6.67%)和苯丙氨酸(5.04%);其次为丝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胱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最少。沙蓬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为新疆沙蓬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