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明确延安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 20株病原菌,开展了病原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0株病原菌中,编号为S1-1等14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编号为S3-2等6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刀菌,通过致病性测定认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是引起延安地区马铃薯产区镰刀菌根腐病的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3.
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引起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鳞茎及病田土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及土壤稀释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测定致病性,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菌种.【结果】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分离频率依次为25%、15%、5%、5%,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经过致病性分析,鳞片刺伤后接种,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鳞片无刺伤接种,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鉴定结果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结论】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致病能力较强,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对广东栽培墨兰(Cymbidium sinense (Andr.) Willd.)和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 Blume)的镰刀菌病害进行了鉴定.经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与回接、病原菌形态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序列分析,鉴定出墨兰茎腐病、蝴蝶兰茎基腐病和蝴蝶兰花梗腐烂病等3种镰刀菌病害,其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刀菌(F.solani)和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其中,蝴蝶兰花梗腐烂病(F.fujikuroi)为兰花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引起北京昌平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对采集自田间的食用百合腐烂发病的根及鳞茎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真菌分离物进行孢子形态观测,结合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发病组织上共分离纯化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经鉴定,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2株,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spp.)真菌分离物6株,室内与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为引起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致病菌。【结论】造成北京昌平地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可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造成严重危害,在全国主要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减少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带来的弊端,提高生防菌剂效果,研究了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PT-29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16对马铃薯枯萎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2株菌共培养发酵液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马铃薯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菌单培养和3种比例共培养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效果且以PT-29与S-16共培养发酵液组合B1T1(比例为1∶1)抑制效果最佳;单培养S-16的发酵液(B)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为60.09%,单培养PT-29的发酵液(T)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为54.85%,B1T1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达到73.44%。此外,B1T1+FO(接种尖孢镰刀菌)处理的马铃薯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明显高于FO处理,峰值相比于FO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明确金盏菊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防治药剂。【方法】对分离得到的金盏菊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该病原菌的EF-1α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引起金盏菊枯萎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筛选了防治金盏菊枯萎病的药剂,结果表明,30%噁霉灵水剂和80%乙蒜素乳油对供试菌株F.oxysp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同时对于该类病原菌的盆栽防效最好,高达88.09%和82.14%。【结论】研究结果为金盏菊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蒙得木枯萎病在我国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害。该病在云南省几个西蒙得木试种区均有发生。经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致病菌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腐皮镰刀菌(F.solani(Mart.)Sacc.)、木贼镰刀菌(F.equiseti(Corda)Sacc.)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on)。以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瓜类作物根茎部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西省瓜类作物上镰刀菌的种类,自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具有萎蔫症状和健康的瓜类作物标本,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根茎部镰刀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到353株镰刀菌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其分属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腐皮镰刀菌(F.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8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菌群,占镰刀菌总量的65.03%;并对这8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的窖藏马铃薯进行了菌物病害初步调查,并分离和鉴定其病原菌,经鉴定共确定马铃薯贮藏期菌物病害6种、病原菌10种:干腐病(Fusarium sp.)、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和皮斑病(Polyscytalumpus Gtulans).其中,马铃薯干腐病菌有5种:锐顶镰孢(Fusariumacuminaturn)、黄色镰孢(F.culmorum )、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ectum )、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 ).  相似文献   

11.
孟嫣  李敏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19-11120
[目的]研究甘肃省半干旱灌区苜蓿地土壤镰刀菌群落结构。[方法]将采自甘肃农业大学苜蓿试验地的土样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得到10个属的81株镰刀菌,分别为:茄病镰孢(F.solani)、串殊镰(F.monilifrorme)、尖孢镰孢(F.oxysporium)、燕麦镰孢(F.avernaceum)、接骨木镰(F.sambucium)、半裸镰孢(F.semitectium)、潮湿镰孢(F.udum)、三线镰孢(F.tricinctum)、雪腐镰孢(F.nivale)、木贼镰孢(F.equiseti)。[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镰刀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确定山西太谷地区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引起当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该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产孢最适pH为6~7。以蔗糖和乳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时最利于产孢。[结论]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个地区、6种植物采集的7种植物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运用真菌形态观察法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鉴定。形态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枯萎病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均会产生色素,菌丝大多致密,分生孢子大多呈弯月形,菌丝有隔。通过进一步的分子学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辣椒枯萎菌、兰花枯萎菌、番茄枯萎菌1为镰刀菌;番茄枯萎菌2、甜瓜枯萎菌、西瓜枯萎菌为尖孢镰刀菌;茄子枯萎菌为拟轮枝镰刀菌。枯萎病主要的侵染真菌是尖孢镰刀菌和镰刀菌,少数为拟轮枝镰刀菌。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对枯萎真菌病害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百合枯萎病是危害百合生长的重要病害。从3种不同杂种系的4个百合品种(亚洲百合Avelino,东方百合Limpopo和Topstan,OT系列百合Bonbini)的病变鳞茎中分离纯化真菌,经柯赫氏法则证病后,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双重鉴定,在4种不同品种的百合病变鳞茎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真菌均为病原菌。对亚洲百合Red Yunjing和东方百合Jumpy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的致病程度强弱依次是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链格孢菌、串珠镰刀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亚洲百合比东方百合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强。利用石蜡切片、苯胺兰染色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解菌丝在鳞茎和根部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百合枯萎病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筛选和鉴定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株,之后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田间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从香蕉枯萎病病株的假茎基部分离筛选纯化获得了一株致病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盆栽回接该菌株35d后,有90%香蕉植株发病,香蕉死亡率高达70%,经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香蕉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本试验条件下,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3CFU/g土时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不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随着病原菌孢子悬液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不再显著变化;香蕉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受致病菌株孢子悬液不同浓度的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不同浓度处理的根际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1.15—2.06倍,显著高于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结论】香蕉植株枯萎病是否发生与土壤本身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发病程度高低决定于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以上结果可为香蕉枯萎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吉木萨尔大蒜种植区大蒜根腐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用原位伤根法进行回接,对照科赫法则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力。【结果】在采集的3批次典型病害植株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64株分离物,其中61株分属于镰刀菌,分属于尖孢镰刀菌、层生镰刀菌、芳香镰刀菌、三线镰刀菌、轮状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层生镰刀菌分离频率累计达到76.6%,且在采集的各个时期都有分离出现。选取典型的5株菌株进行回接测定,回接的5个镰刀菌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是大蒜根腐病分离频率最高、且致病性最强的致病菌,其次为层生镰刀菌。【结论】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引起的,其中尖孢镰刀菌是致病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对病叶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其病原菌种类,并对该病原菌的菌丝在不同温度、pH、碳源和氮源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及对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漆酶、纤维素酶(CL)、β-葡萄糖苷酶(β-GC)进行活性检测。【结果】经鉴定该病原菌为真菌界子囊菌门镰刀菌科的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这是轮枝镰刀菌侵染老鼠簕引发叶斑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10,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酵母粉。3种氧化还原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3种水解酶中,纤维素酶(CL)活性最高。【结论】分离鉴定了福建省漳江口老鼠簕叶斑病病原菌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明确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柯赫氏法则、16S rDNA及IT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引起马铃薯病害的病原菌。【结果】病原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较强。【结论】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害有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并且青枯病、白地霉干腐病、赤星病、黑斑病。  相似文献   

19.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笔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候选真菌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采用CTAB法提取了真菌DNA,并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通过IT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候选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20.
文山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文山三七药材基地感染根腐病的三七组织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并运用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进行病原菌回接感染,得3株致病明显的菌株,后对此菌株进行生物学和18S-rDNA全序列分析鉴定及室内药效防治。结果表明,此3株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甲基硫菌灵、根康、多菌灵对茄孢镰孢菌、尖镰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引起的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