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完善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优化运行设计参数,对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了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与中温单相厌氧消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产酸相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5 d,产甲烷相HRT为11.10 d,当污泥投配率8%,有机负荷>2.0 kg/(m3.d)时,化学需氧量(COD)与挥发性固体(VS)的去除率分别为42.7%和33.6%。在相同有机负荷下,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VS和COD去除率、产气量、产气速率以及分解单位VS的产气量均高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而出泥VFA含量小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序批式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啤酒酵母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酵母废水,在容积负荷为11.2 kg/(m3·d)时,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出水挥发性指肪酸(VFA)稳定在5 mmol/L以下,系统产气率约0.47 m3/kg COD,反应器运行稳定;采用SBR反应器处理啤酒酵母废水厌氧出水,在容积负荷为1.296 kg/(m3·d)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经两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COD浓度在300 mg/L以下,达到预期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产甲烷相的有机负荷与沼液的不同回流比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对产酸和产气的影响。【方法】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有机负荷与回流比,考察两者对两相厌氧消化产酸和产气的影响。【结果】沼液回流可以提高产酸相的pH,促进餐厨垃圾酸化,在产酸相有机负荷(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下同)为11.33 g·L~(–1)·d–1时,回流比为10%、30%和50%处理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分别为11 598.48、12 998.41和14 967.64 mg·L~(–1),比空白处理(CK)分别提高了9.06%、22.23%和40.74%;在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当负荷提高至8.50 g·L~(–1)·d–1时,系统出现了酸抑制现象,而回流比为50%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缓冲性,维持系统的稳定;回流比50%处理的平均负荷产气量(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为486.14 mL·g~(-1),比CK、回流比10%和30%处理分别提高了29.84%、20.80%和9.13%。【结论】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继续提高有机负荷,系统会产生酸抑制现象;当沼液回流比为50%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可以提高至8.50 g·L~(–1)·d–1,系统可以保持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残渣(Chinese herb-extraction residues,CHER)是一种不易被微生物利用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时微生物降解的木质素会对纤维素形成物理屏蔽,阻碍微生物胞外酶水解催化作用。可见木质素降解是水解酸化首要步骤,木质素最初裂解需要分子氧存在,未经过好氧处理的木质素几乎不能在厌氧环境下被微生物降解。为此将厌氧发酵分成两相,即首先对CHER中温好氧水解产酸发酵,之后产甲烷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好氧水解发酵运行24 h时两相发酵累积甲烷产量达到最大值,VS产甲烷率为198 m L CH4 g-1VS,最大日产甲烷量为696 m L CH4 day-1,与单相发酵相比总甲烷产量提高30.3%。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应用UASB和EGSB 2种反应器进行串联耦合处理猪粪废水。由于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繁殖特性的差异性,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并不能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可以使2个反应在各自最适宜的环境内进行厌氧发酵,由于产氢产酸和产甲烷2个阶段相互独立,故酸化反应器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缓解冲击负荷对后续产甲烷反应器的影响,可以提高厌氧消化的反应效率。试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产氢气与产甲烷两相耦合起来,并探讨运行参数对猪粪两相厌氧消化的影响,同时为两相厌氧工艺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晓烨  李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54-12957
[目的]比较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乙醇型发酵产氢的运行效果。[方法]以红糖为底物进行两种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制氢,监测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变化。接种污泥的生物量为15.21g/L,COD浓度分别为4000、6000、8000mg/L各运行30d,进水pH为7~8,水力停留时间为12h。[结果]HABR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随COD的提高而上升,在COD为8000mg/L时分别达到了17.54mmol/(h·L)、45.13kJ/(h·L)、38.11g/L.42.87%。CSTR系统在COD为60130mg/L时效果最佳,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分别为13.26mmoV(h·L)、33.00kJ/(h·L)、19.91g/L、26.47%。随着COD的进一步提高,运行效果显著下降。[结论]HABR在高有机负荷的条件下乙醇型发酵产氢效果整体优于CSTR,更适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处理、碱处理、酸处理和重复曝气处理4种方法对厌氧活性污泥进行预处理,以此提高处理玉米乙醇废水(COD为20 000 mg·L~(-1))发酵产氢的效率。结果表明,重复曝气处理、酸处理为乙醇乙酸型发酵,热处理、碱处理、未处理为丁酸型发酵。试验数据经过修改Modified Gompertz模型处理,获得的厌氧消化动力学参数(最大累积产气量、最大产气速率和滞留时间),并计算出TS、VS评价指标。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不同预处理接种污泥对玉米乙醇废水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好相关性,拟合结果中与未经处理的接种污泥相比,重复曝气处理、酸处理产氢效果较好,热处理、碱处理产氢效果较差。其中,重复曝气预处理种泥产氢效果最好,发酵累积产氢量222 m L,与未处理组相比提高了25.68%,最大产氢速率6.51 m L·h~(-1),总固体产氢率、挥发性固体产氢率分别为36.19、64.24 m L·g~(-1),优于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因此,重复曝气可能成为生物制氢较理想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小型IC反应器发酵产氢的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出水pH值、碱度及VFA来判断反应器的运行状况,当系统运行良好时,出水pH值稳定在3.5 ~4.5之间,碱度稳定在0~ 10 mmol· L-1,VFA在10-30 mmol·L-1范围内;容积负荷COD为52.00 kg· m-3·d-1时有较高的产气量,不断提高容积负荷,产气量增加较少,当稳定容积负荷COD为31.20 kg·m-3·d-1时产气量接近350 L·d-1;用该反应器发酵产氢,产生气体量较大,最高时可达360 L·d-1,气体中氢气含量较高,最高可达48%.  相似文献   

9.
在批式培养试验中,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以酸解玉米秸秆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利用二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和初始底物浓度对酸解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并系统研究了其发酵产氢特性。在初始pH 6.0、底物浓度10g/L的产氢条件下,酸解秸秆的最大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分别为265.5mL/(g·TS)和7.9mL/h。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秸秆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稀酸水解作用可以破坏秸秆的微结构,在发酵产氢过程中混合微生物可直接降解纤维素产氢。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某啤酒厂废水为基质,有效体积10L的UASB为反应器,利用驯化后的污水厂脱水污泥为种泥进行发酵产氢。批式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p H值对发酵产氢影响显著,产氢的最佳温度为37℃,最佳pH=5.5,最大产氢速率达到3.41m L/(L·h),产气中氢气的含量达到50.2%。连续流试验表明,在T=37℃、pH=5.5条件下,最佳HRT=8.0h,最大产氢速率达到3.29 m L/(L·h),最大氢含量达49.3%。  相似文献   

11.
养殖场鸡粪废水碳氮质量比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热处理的厌氧污泥为接种物,将鸡粪废水和米糠废水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进行发酵产氢研究,考察碳氮质量比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并对液相末端产物、COD去除率和产氢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始pH5.0、发酵温度为36℃时,最佳碳氮质量比为40~50,最大累积生物气产量1.855L、H2产量1.128L,最大比产氢速率370.46mL/(g.d);COD去除率随发酵液碳氮质量比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去除率为32.6%,液相末端产物主要转化为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有机酸;利用Gompertz模型对鸡粪废水和米糠废水产氢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曲线和拟合变化趋势一致,说明Gompertz模型可很好的模拟该产氢过程。  相似文献   

12.
起始pH对秸秆与污泥混合发酵产氢产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批式发酵试验,秸秆与污泥分别经碱预处理后混合作为发酵底物,在起始pH为4.0、5.5、7.0、8.5、10.0和11.5下两相厌氧发酵,探讨不同起始pH值对混合发酵产氢产甲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起始pH值的氢气产率间具有显著差异性。在起始pH5.5时,得到最大氢气产率32.0 mL·g-1-VS,产生的总能量为9.16 kJ·g-1-VS。在起始pH11.5时,产生的总能量最高,为9.36 kJ·g-1-VS。在产氢发酵阶段,微生物主要利用的是秸秆预处理后溶出的溶解性碳水化合物。两相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产生的能量,是单相厌氧发酵产甲烷产生能量的1.4~1.6倍。  相似文献   

13.
两段式CSTR快速启动及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共发酵底物,以沼液作为接种微生物,在35℃下,干物质浓度为12%,C/N比为271时,研究新型两段式CSTR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发酵效能。结果表明,pH和ORP可反映高干物质浓度下反应器启动情况。产酸相在运行48 d后,总挥发酸浓度达4 415 mg·L~(-1),其中乙酸浓度达到最高,所占比例超过73.8%。产甲烷相可充分利用产酸相发酵液为营养源,实现快速启动并产气,最大沼气产量可达4 842 mL·d~(-1),甲烷含量可达65%。  相似文献   

14.
发酵脱氢产氢过程对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发酵型微生物是铁还原菌中的主要类群,但其发酵产氢过程对铁还原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的方法对微生物分别利用葡萄糖、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为碳源时,Fe(Ⅲ)还原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变化、培养体系pH、氢气分压及铁还原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发酵微生物脱氢产氢过程与微生物Fe(Ⅲ)还原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浸提液中的微生物均能够以葡萄糖为优势碳源进行脱氢、产氢及还原氧化铁,Fe(OH)3可以诱导脱氢酶的产生,利用葡萄糖时脱氢酶活性在厌氧培养的4~6 d出现最大峰值,利用丙酮酸盐和乳酸盐时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培养的15 d和21~22 d,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最大铁还原速率Vmax显著负相关、与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产氢过程中产生的H+导致培养体系pH的变化是影响铁还原过程的主要原因,培养体系pH与体系氢气分压及Fe(Ⅱ)累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产氢时,利用葡萄糖的产氢能力最高,丙酮酸盐次之,乳酸盐最低。Fe(OH)3的加入增加了氢气的消耗量,培养体系氢气分压与Fe(Ⅱ)累积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新型专利—沼气型厌氧好氧一体生化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在平均气温7℃,处理量20t/d,HRT2.9d,厌氧段水力负荷0.571m3/(m3·d),生物球装填率15%;好氧段水力负荷1.143m3/(m3·d),弹性填料(YDT)装填率依次为50%、40%和25%,跌水充氧,连续稳定运行8个月,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中的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为:73.7%和76.5%;出水水质均值为COD34mg/L、BOD15mg/L、SS6mg/L和粪大肠菌群数5200个/L,可用于农业灌溉和观赏性景观用水。  相似文献   

16.
Cd胁迫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及改良的亨格特(Hungate)厌氧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液体培养MPN法及滚管固体培养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Cd对稻田土壤中各好氧、厌氧微生物类群的种群数量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好氧微生物中以放线菌所受抑制最大,真菌次之,细菌最小,在最大抑制期其抑制率分别为71.65%、60.62%、50.73%。在厌氧微生物类群中,各类菌群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以产甲烷细菌对Cd最为敏感,厌氧固氮菌、产氢产乙酸细菌次之,而反硝化细菌、水解发酵性细菌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淹水稻田土壤特殊的生态环境,可以选择敏感厌氧菌群产甲烷细菌、厌氧固氮菌、产氢产乙酸细菌作为稻田土壤受重金属Cd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处理酵母废水及微生物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的启动规律及微生物相.研究表明:在上升流速为6 m/h,温度控制在30℃,进水CODcr和FeCl2分别为20 g/L和500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COD容积负荷可达15.9 kg/(m3.d)左右,容积产气率稳定在5.2~5.5 L/(L.d)以上,COD去除率为65%~69%,容积负荷与产气率呈显著线性关系.当负荷超过15.9 kg/(m3d.)时,反应器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达到了1.26 g/L,最大产甲烷活性只有0.24 g/(g.d),对产甲烷菌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污泥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稳定,球菌和短杆菌成片地聚集生长.  相似文献   

18.
陈婕  田兴  兰风岗  尹文娟  马三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29-11831,11865
[目的]探索处理蔬菜垃圾的厌氧发酵新方法.[方法]通过IC厌氧反应器处理白菜叶子榨汁废水,测定进出水COD、pH等指标以及反应器的产沼气效率.[结果] IC反应器稳定运行后,COD去除率达到85%左右,负荷可以达到15.9 kg COD/(m3·d),其中每kgCOD可以产生约0.5 m3的沼气.[结论]IC厌氧反应器处理蔬菜垃圾产生了能源,有效解决了蔬菜垃圾的处理,同时简化了处理设施.  相似文献   

19.
以黄丝藻(Tribonema minus)提油后剩余藻渣为原料,与牛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藻渣与牛粪混合发酵工艺能使发酵液维持在适于厌氧发酵菌群生长的pH环境。在藻渣和牛粪混合比为4∶6的厌氧发酵体系下,累计产气量(783 mL)、产甲烷速率[9.8 mL/(d·g VS)]均为最大,日产气量(86 mL/d)和累计产甲烷量(88.07 mL/g VS)较高,发酵滞留时间最短(2.1 d)。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外来添加剂是提高有机废水厌氧产甲烷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添加自然界含钙矿物硬石膏、石膏、方解石、白云石,利用矿物-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提高啤酒废水的厌氧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矿物的反应器中COD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8%以上;添加矿物的反应器甲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矿物材料促进了了发酵产酸过程,丁酸型发酵是主要的发酵产酸途径.添加含钙矿物对啤酒废水厌氧消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