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2.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大敌,它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随着气温的回升,倾巢而出,吞噬松树针叶,危害很大。防治松毛虫要抓住越冬代,这是因为:第一,越冬代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常决定着未来松毛虫发生的趋势。如果越冬代虫口基数大,来年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大。第二,越冬代松毛虫繁殖力强,每条雌虫产卵可达300粒以上,1年2~3代,发展数量惊人。在越冬代繁殖之前,将其灭除,使其不能“传宗接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越冬代松毛虫从越冬到初春活动之前,使用“无公害农药”———白僵菌,是防治的最佳季…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以幼虫在松树干皮缝里或树枝针叶束内越冬,称为越冬代松毛虫,越冬代松毛虫的虫口基数,常决定着来年松毛虫的发生趋势,越冬代虫的基数大,翌年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反之。因此,抓好越冬代松毛虫的测报及防治,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88—1990年在福建漳浦县设点进行灭幼脲Ⅲ号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好,用药量少,对天敌杀伤作用小,对松毛虫成虫羽化、产卵量均有抑制作用;但触杀效果不佳、药效较慢。在闽南地区防治3—4龄马尾松毛虫,浓度以1250倍~2500倍为宜;防治越冬代幼虫,施药时间最好在11月份以前。  相似文献   

6.
小地老虎是苗圃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巴盟常常造成实生幼苗的巨大损失。对小地老虎的各种防治方法中,诱杀其成虫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方法。而准确预测越冬代成虫的始见期和第一次高峰期,是及时设置诱杀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的关键。对其幼虫的发生期、发生量以及防治适期的预测预报,也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预测预报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的始见期和第一次高峰期,笔者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在临河县狼山苗圃进行了诱测研究,并利用有关资料,制定出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和第一次高峰期的预测式。本预测式,又经过两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房山区越冬代美国白蛾已经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也是第一代美国白蛾幼虫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8.
<正>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 是豫南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在林内空间分布的特点,正确地指导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我们于1985年3月在信阳县谭家河乡席家岭林区,对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所述实验的实例为:为明了对安徽江淮林区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施行白僵菌生物防治的效果,在宣州、凤阳不同的马尾松林地进行了该虫越冬前期(11~12月)和越冬后期(3~4月)施用白僵菌剂的防治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其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表明在安徽林区因受所处地带性气候的影响,不论在冬季或春季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效果均不理想。据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在我国每年发生近2,000万亩,严重影响了马尾松和几种国外引种松的生长,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了解和掌握松毛虫蛹期及成虫期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开展性信息素工作的研究及遗传防治等,有一定的帮助。1977年第三代,1978年越冬代和第一代,我们对松毛虫蛹期及成虫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连续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蛹 期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松瘤象幼虫危害马尾松活立木,在渝北区1a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木质部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中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孵化后即危害马尾松活立木的韧皮部及木质部表层,以后逐渐向木质部危害。可利用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性,设灯诱杀成虫;幼虫危害期对受害木进行拔除销毁,可降低虫口密度;加强检疫,防治人为传播。  相似文献   

13.
在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anebrana Treistchek发生规律及主要习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利用吉林省气候特点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秋天利用5cm土层未冻结前的强寒潮天气,减少越冬虫源;初春进行树下防治,利用土壤小气候特点,恶化越冬茧化蛹的小气候环境,降低虫源基数;成虫出现高峰期,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高峰期时,根据风向安放诱捕器或施放赤眼蜂。  相似文献   

14.
锦鸡儿广肩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Liao)在内蒙古西部,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6月下旬出现第2代成虫,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当天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一般产卵5—8粒。幼虫共5龄。周期距法、物候法、有效积温法预测发生期较为准确;在环境因子、种群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有效基数预测发生量也较可靠。幼虫林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最佳防治时期为第1代成虫盛期,用50%杀虫快乳剂加水1:4超低量喷雾效果好、成本低。  相似文献   

15.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灭幼脲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低毒新型的杀虫剂,它能抑制昆虫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不能脱皮而死亡。近几年来,在防治农林害虫方面已逐步推广应用。为探讨灭幼脲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于85、86年,对马尾松毛虫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幼虫进行了大田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是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我们对越冬代,第1代幼虫防治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生期测报采用物候法、温度指标、历期法及有效积温法,发生量测报通过有效基数调查和查蛹、查卵方法对越冬代和第一代幼虫分别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花粉仓贮害虫印度谷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马尾松花粉重要仓贮害虫印度谷螟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印度谷螟在浙江省富阳市1年发生5代,以成熟幼虫散居包装箱、家具、室内墙角等缝隙和纸张等堆积物间越冬。成虫、幼虫行动极其敏捷,能迅速从存贮被害物的器物空隙中溜飞、爬离,扩散蔓延能力较强。越冬代成虫羽化呈现次高峰期、主高峰期两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12—13日和22—23日。第1、2、3和4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分别为7月3—4日、7月28—29日、8月27—29日和10月5—6日。雌、雄成虫平均交配时间为75.8 min·次-1。交配当天,雌成虫即可产卵,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28粒。成虫平均寿命8.0天,雌雄性比为1.0︰1.2。卵平均历期为4.9天。成熟幼虫平均爬行速度为25.2 cm·min-1,直线型爬行占总虫数的62.5%。每头幼虫平均取食花粉片的质量为0.055 g。幼虫食物缺乏或成熟时,迁移寻觅新食源或隐蔽场所化蛹。蛹平均历期为9.9天。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是我省主要成灾害虫,为寻找经济有效,对环境污染较小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4年4月中旬,进行了飞机超低容量喷洒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低容量喷洒敌百虫防治越冬代松毛虫幼虫的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