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泥鳅选2~3龄的泥鳅作为亲鳅,注射催情药物后约10~15h便会发情产卵。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卵黄囊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当鳅种长到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时注意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将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相似文献   

2.
泥鳅苗种培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鱼苗培育,是将全长约5.3毫米鱼苗培育到1厘米左右;第2阶段为鱼种培育,是将全长1厘米左右的稚鱼培育至3厘米或更大规格的鱼种。一、鱼苗培育孵化3天左右的鳅苗,便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这时即可移放鱼苗培育池进行饲养,放养密度为2000~4000尾/平方米。如果培育池兼作孵化池,那么孵化后的鱼苗留原池继续培育。鱼苗开始摄食后,适口的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3.
泥鳅从刚孵化到成鳅养成,其不同饲养阶段可参考以下投饲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5.
钟云 《当代农业》2001,(1):32-33
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用作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择体长在15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  相似文献   

6.
铁凌  华香 《农家科技》1999,(6):22-23
<正> 一、苗种繁育 1.亲自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某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相似文献   

7.
泥鳅二龄成熟即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无异形,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雄鳅个体不肥不大,较平扁。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月~8月。5月~6月水温在25℃时是产卵的盛期。  相似文献   

8.
1 建池 养鳅池建在阳光充足,水源好,有弱酸性土质的地方.以水泥池养鳅最佳,池底泥土要夯实,池壁应高于水面约40cm,水深约30cm.面积:鱼苗培育池(可兼作产卵池、孵化池),每口8~12m2;鱼种培育池每口16~40m2;成鱼池每口100~150m2.进出水口用铁丝网围住,可防泥鳅逃逸.另外,各种鱼池应建集鱼坑,面积为全池面积的1/10,深30cm,坑四周要用木板围住.池底宜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排水和捕捞.放养时,池底应放20~30cm肥泥,最好用粘土,这样养殖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肉质美.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的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相似文献   

11.
泥鳅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本研究选择人工培育鳅苗(3~5 cm)和天然鳅苗(5~8 cm)放养在666.67~2 000.00 m~2的池塘中养殖。放养前清塘消毒、苗种消毒、做好防逃措施,放养后投喂膨化颗粒料、调节水质、定期预防病害、做好日常管理及捕捞等工作。历时100~120 d养殖,10月鳅苗达到10~15 cm。  相似文献   

12.
1网箱材料与面积 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箱和成鳅养殖箱两种。苗种培育网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25平方米;成鳅饲养网箱,采用3*3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1.0cm,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一、家庭养殖泥鳅的条件凡是水源丰富的地方,如塘、湖、堰等水域,均适合泥鳅生殖,因此,可就地或附近采取诱捕、撒网、挖掏等方法取得鳅种,进行家庭饲养。二、泥鳅繁殖方法自然繁殖:在早春选择环境安宁、无污染的产卵池,大小可根据捕捉或引购“亲鳅”的数量而定。池子须经清理消毒后注入新水,再放入“亲鳅”。一般亩投入150公斤左右。当池水温度达20℃左右时,即可放置棕片、水草等作为鱼巢,产卵后即捕出“亲鳅”,让卵在原池孵化育苗。人工繁殖: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800~1000  相似文献   

14.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为最盛,卵圆形,印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后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相似文献   

15.
木箱养泥鳅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产鳅15~20公斤。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为最盛,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后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相似文献   

17.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18.
杨保国 《新农村》2005,(10):20-20
1.亲鳅选择 泥鳅自然产卵在每年的4~8月,水温达到20~25℃左右时为产卵盛期。繁殖用的亲鳅要选择2龄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应选取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1998,(8)
利用生物饵料养殖泥鳅,成本低,效益高,品质好,是当前发展节粮型特种水产品的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秸秆养鳅用砖头、水泥砌成深1米的鳅池,池底铺一层15厘米厚的稻秆或麦秆,上覆几排筒瓦形成泥鳅窝,然后注入40厘米深的水,7天后即可放鳅养殖。种鳅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放养密度为30~40尾/平方米。日常管理除减少投饵外,按常规饲养,6个月即可捕捞上市。遮荫养鳅在深1米的水池中铺设一层无结节经编网,网口高出池口30~40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素2号(LHRH-A2)3种不同药物对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每尾泥鳅注射DOM 0.25 mg+LHRH-A2 3μg+HCG 150 IU为最佳催产激素配比,催产率达到85%。规模化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开口饵料以蛋黄和浮游生物混合营养为佳,在透明度为50 cm的土池培育的泥鳅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