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是全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河南省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问题有一下几点: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益低,就目前河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河南省农户的种粮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来,粮食生产效益持续下滑,农民种粮收入不断减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不仅使粮食生产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分析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原因,寻求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对策,不仅是粮食生产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3.
良种推广补贴是国家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政策措施;是国家进一步支持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恢复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贯彻落实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可以推广优良品种,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可以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可以满足国内外对优质粮食品种的需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浙江现代农业》2008,(2):F0002
粮食稳,则天下安。粮食作为特殊的战略物资,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产品,也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我省粮食生产,确保全年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力争播种面积2250万亩、总产量850万吨,日前,省政府出台了今年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将按照“强化责任、稳定面积,加大投入、保障效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几年常熟市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生产面积逐年萎缩、总产逐年递减、粮食结构不尽合理、种粮效益明显滑坡的新形势,总结了常熟市粮食生产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即要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切实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优品种结构;强化科技作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转变理念,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期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继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规模效益,从而确保常熟市粮食安全、农业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相继出台鼓励粮食生产的诸多政策,从实施最低价收购、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到农机作业券、植保作业券、早稻补助普惠制等方面,给种粮农户提供实质性补贴,对于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粮食生产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磐安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分别到有代表性的乡镇、村和典型户,对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贯彻后农民的种粮效益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政府对粮食补贴效率,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政策。二年来的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政府对粮食补贴效率,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政策。二年来的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21~24日,焦作市农业局就2004年农户粮食生产效益情况,对武陟县龙源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圪挡店乡及宁郭镇农民进行了调查,重点对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农户种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座谈和分析。一、粮食比较效益低下仍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进行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而较低的比较效益是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低下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回升,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与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全国来看。连续5年的丰收,加上今年主产区夏粮生产在遭遇大旱等自然灾害后.仍然获得好收成。为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加大了粮食直补、农机良种补贴力度,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粮食价格仍然偏低导致的种粮收益不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影响到粮食生产稳定与粮食战略安全。因此,提高粮食价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去年,白城又是丰收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达到103.07亿斤,比去年增长56.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利好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近些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全市共落实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各项涉农补贴资金近10亿元,加之玉米、水稻等主粮价格大幅度上涨,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市  相似文献   

12.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生产周期密切相关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化引发粮食总产量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大寺郭村粮食总产量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的波动,而这5个阶段波动的直接原因都与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目前影响稻作生产效益因子的简析,从而达到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节支增收、提高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与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全国来看,连续5年的丰收,加上今年主产区夏粮生产在遭遇大旱等自然灾害后,仍然获得好收成,为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加大了粮食直补、农机良种补贴力度,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粮食价格仍然偏低导致的种粮收益不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影响到粮食生产稳定与粮食战略安全.因此,提高粮食价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3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目标同时实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营口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出现下降的趋势,原因除了农业结构性调整和自然灾害以外,主要是农民种粮收益低、种粮积极性不高。因此.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经营收入,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一是提高粮食价格.二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价的上涨空间十分有限,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春耕备耕时节,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确保粮食增长、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去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远规划,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太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一过又到了播种希望的季节,"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再次被提上议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空心村"、"老龄农业"现象渐成农业发展隐忧,明天谁来种粮的问题备受关注.湖南省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但农村耕地抛荒、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等问题依旧醒目.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奖励和扶持粮食生产大户,有力地提高了粮食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数量明显增加,大户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及经济安全的特殊商品,也是中国农业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近年来,种粮效益较低,投入大产出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充分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我县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在新寺镇川水区进行地膜玉米收后种小麦一膜两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确保粮食安全应注重提高种粮效益陈许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特殊而敏感的商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然而,在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种粮效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