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人工采摘茶叶相比,现有采茶机械虽能提高采摘速度,但采摘时老叶、嫩叶一起采,缺乏选择性,并有部分叶片遭破损,降低了原料品质.为此,需要研究具有选择性、低损伤率的自动采摘方法.本文采用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实现茶叶嫩芽的计算机识别和检测.针对清明期陕西名茶"午子仙豪"茶叶,首先在RGB颜色空间中提取茶叶图像的G分量,并采用双阈值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然后根据茶叶嫩芽的形状特征,检测茶叶嫩芽的边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识别方法能有效分辨出茶叶嫩芽,识别准确率为94%,为实现茶叶嫩芽的自动采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苹果机器视觉自动分级时果梗/花萼识别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变化的点阵结构光编码方法,并用于苹果果梗/花萼的在线检测。通过分析投射在物体和参考平面上光斑的成像规律,提出将光斑的位置变化作为编码基元;在二元域中,利用编码基元生成M阵列,将其作为近红外点阵结构光的编码模式;通过分析匹配后的差值矩阵,识别果梗/花萼的位置。在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果梗/花萼的在线识别,在满足实时性要求前提下,平均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3.17%。  相似文献   

3.
一种快速判别梨果梗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果梗完好与否是梨品质检测的指标之一,因而对果梗情况进行准确判别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摄取梨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快速判别梨果梗有无的算法。该算法的识别正确率达90%,识别速度大约在20~30ms,实现了对梨果梗进行高速检测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茶叶拣梗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茶叶拣梗分级的重要性和茶叶拣梗机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使用的3种茶叶拣梗机的优缺点,提出了茶叶拣梗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物流业、电商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段时间掀起的网上购物狂潮,大大提高了人们购物的热情,很多快递业易出现暴力分拣、丢件、损坏等问题。我国快递行业目前主要以人工分拣为主,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下落式分拣系统能有效解决人工分拣所带来的问题,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传感装置、电控系统、下落通道、下落通道电控门、电控门驱动系统以及与电控门相对接的接纳装置。通过物联网RFID与终端相连,可查询该快件已到区域,并实现产能数字化、图像化,通过终端信息控制传送带流速,当物体需要按照重量、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时,可更换不同的传感器,以实现模块化、智能化、多样化,并根据用户需求搭建所需分拣环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梨产业是中国排名第三的水果产业,梨的产量逐年增加,采摘后对于不同品质梨的分拣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率低下,大大延长了梨的滞留时间,滞留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梨的汁水程度。此外,传统的分拣机械功能相对单一。为此,课题组设计了一种自动分拣梨的机械设备,该设备可依据梨的尺寸、重量、颜色、损伤度等参数设置来实现梨的自动分拣,极大地提升了分选的效率。该机械设备由电源模块、电机模块、传送带模块、计算机视觉模块、重量感应模块、激光模块等组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各模块联调,综合运用目标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自动化理论等可以使该分拣机械在设置好对应的分拣参数指标后,使梨在传送带的传送作用下经过各检测模块单元后实现自动分拣入袋。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图像特征对于茶叶特征信息进行检测变得可行。本文采用无人机低空摄影的方式捕捉茶叶图像,实现多高程段拍摄。针对嫩茶叶的特征信息,采用基于形状体征和颜色的图像处理方法,实现嫩茶叶的计算机识别和检测。通过利用自适应阈值分割法提取嫩茶叶的图像进行分割、采用自适应中值滤波方法对图像进行滤波降噪、采用改进的Canny算法和匹配算法实现嫩茶叶关键信息的提取,可以有效地识别嫩茶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实验室电拣茶梗时发现昙花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水膜假设,并重复试制出该现象。并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茶梗表面水膜的建立、维持和内渗过程,就是昙花现象的产生、持续和消逝的过程。验证了县花现象的本质就是茶梗表面的水膜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把颜色识别系统应用于物料分拣系统,设计了颜色识别系统的单片机与物料分拣系统的PLC接口电路,把颜色识别系统采集的颜色信号通过单片机输入到物料分拣系统的PLC,再由PLC控制驱动物料分拣系统的上料、皮带输送、搬运机械手、分类仓储等执行机构的动作。电气控制线路与软件控制相辅相成,将颜色识别系统很好地应用到物料分拣系统。最后通过实验在线检测物料分拣的正确率,说明颜色识别系统实时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村机电》2009,(1):46-46
该设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通过彩色数码摄像系统来捕捉高速运行的水果图像,配合电脑分析软件及高效终端自动执行机构,按需对水果进行大小、颜色等分选处理。可适用于柑桔等类球形水果高标准的分拣,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水果分选技术设备。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是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茶叶品质检测体系不完善,分级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传统的茶叶分级是由人工分析判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计算机视觉是一种新型的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茶叶品质分析。为此,将拍摄的茶叶和茶水图像进行预处理、灰度化和阈值分割,获得目标轮廓并分析颜色特征,并通过建模集样本确定用于色泽检测的特征量,然后对检验集样本进行色泽检测。结果表明:检验集中被错误识别的茶叶种类极少,总体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 0%,为准确评价茶叶的色泽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多数名优茶的加工都是用传统手工杀青和锅式的半机械半人工操作杀青,不能保证名优茶的品质,而且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大量劣质茶叶和废茶叶,不能形成标准化。为此,运用现代控制技术,通过引入PLC和模糊控制相接合的智能控制设计思想,使整个操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通过这种思想的引入,可以在全部制茶业中实现无人化和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茶叶揉捻过程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低的问题,满足揉捻技术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需求,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基于物联网云盒子的在线监控系统,实现无线通信、远程服务、云端监控、数据收集和参数调整,达到升级系统、降低运维成本、优化生产工艺的目的。设计的在线监控系统在湄潭县某茶业有限公司进行实验测试,系统运行平稳,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广西等地区的茶树开沟和施肥主要依靠纯人工的方法进行,虽然目前有用于茶树的开沟与施肥的机械,但限于成本以及广西丘陵地带等地理条件的制约,市场上茶树的开沟机械无法适于广西地区的使用,而人工的方法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大规模地进行茶树的种植。为了解决农民在对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机械,并在此之前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运用UG对该机械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此来验证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机械化强度满足生产要求,旨在提高茶树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化水平,满足茶叶的增长需求。  相似文献   

15.
嫩芽识别是实现名优茶智能采摘的前提,因此,利用数码相机采集了清明时期贵州大学和贵州农科院茶园茶叶图像,并以茶叶图像为对象,研究了茶叶嫩芽的识别方法。首先对1KGB颜色模型的色差法(R—B)进行分析,然后以该算子为分割分量,对比研究了多种阈值分割法的优缺点和分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分割方法都能有效区分嫩芽和背景,其中ostu法和迭代阈值法的识别效果较好,嫩芽识别准确率为9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针对自主采茶机器人,研究了在茶园自然光环境下如何高效识别茶叶嫩芽。针对自然光条件下采集的茶叶图像含有大量噪声的情况,为了避免一些像素值变化剧烈的像素点,根据分析,最终选用双边滤波去噪算法,对茶叶原始图像进行平滑滤波的同时,还能有效保留图形的边缘等有用信息。采用一种新的基于颜色通道调换的算法来增大茶叶嫩芽和老叶以及环境的对比度,然后提取茶叶的颜色特征,进而分割提取出茶叶嫩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颜色通道变换的算法具有高效稳定等优点,能够很好地识别茶叶嫩芽,可以满足自主采茶机器人对茶叶嫩芽识别的要求。该算法为后续自主采茶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茶叶籽油富含天然茶多酚、角鲨烯和维生素E等多种功能活性成分,其营养价值媲美橄榄油。茶叶籽采摘后容易霉变,霉变茶叶籽会造成茶叶籽油中的苯并芘含量过高,从而影响成品油的品质和口感。目前,茶叶籽破壳清选大多采用半手工半机械操作,根据茶叶籽的结构特性,对茶叶籽脱壳、清选和色选自动化加工技术进行探析,分析茶叶籽分选过程中的壳仁分离不彻底、茶叶籽人工霉变筛选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促进茶叶籽油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动计算机视觉的茶叶采摘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名优茶智能采摘的茶叶嫩梢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视觉的嫩梢定位方法,并据此开发了一套视觉定位系统。针对茶叶采摘工作面特点设计了交叉投影与摄像光路;基于色彩因子法实现了自然环境下茶叶嫩梢的识别;重点研究了利用光栅投影轮廓术实现茶叶嫩梢高度信息获取。光栅投影轮廓术采用时间相位法获取光栅场的相位,并利用判别机制和形态滤波器去除噪声点,以多项式逼近法计算高度克服非线性误差。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光栅投影法的茶叶嫩梢定位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嫩梢并获取其三维信息,为研究名优茶智能采摘机解决了茶叶嫩梢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Improvements to normal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main types of irrigation system identified in Sri Lanka. Scheduled and unscheduled changes of flow regime the systems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operation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are analyzed.Performance of several alternative manual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sing a hydraulic model (Simulation of Irrigation Canal, SIC) for three different irrigation subsystem types (Single Bank canal; Double Bank canal; Canals with intermediate Storage). Results of these simulations show that current practice, based on a fixed frequency of operation of 12 hrs and a target water depth set to the spill level of the cross-regulator, is not far from the optimal for systems without on-line storage. A slight improvement can be expected if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is increased to 6 hrs. For systems with on-line storage it is recommended to split operational procedures into two parts, one related to the canal and one to the storage. Among different options investigated, discharge control at the downstream regulator of the storage appears to be the most reliable as it performs well whatever operation procedures are selected for the canal.Irrigation systems in Sri Lanka are subject to frequent positive flow changes (Supply fluctuations, Runoff, Return-flow changes). As far as water management is concerned, improvements to be expected from normal operation procedures appear to be somewhat limited because management of flow changes is not an objective. For instance little effort is made to harvest runoff under the current practices. On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new strategies for the harvest, storage and release of positive flow changes should be tested and, where appropriat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operation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Sri Lanka.  相似文献   

20.
AMT在拖拉机上的应用能够弥补手动机械式变速器换挡时机不易把握、操作复杂困难等缺点,为了实现拖拉机AMT良好的起步性能,对拖拉机AMT起步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拖拉机的田间作业工况,制定出AMT起步过程控制策略,并建立拖拉机AMT系统及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对拖拉机AMT起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定的控制策略能够满足拖拉机AMT起步过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