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白灵菇化学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华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51-152,156
采用柠檬酸、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3种化学保鲜剂,在相同条件下配成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对白灵菇进行处理,以延长其贮藏保鲜时间,针对白灵菇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0.2%的亚硫酸钠对白灵菇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延长白灵菇的保鲜期,并保持其商品性。[方法]以天山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内外包装对白灵菇冷藏保鲜过程中可溶性蛋白、总糖、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适宜保鲜的白灵菇外形为菌盖平展、厚≥2.5 cm;最佳冷藏保鲜的条件是运输前逐个进行包装,而在冷藏前去除包装纸放入泡沫箱、外套普通PVC袋,保鲜期可达120 d。[结论]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我国白灵菇贮藏质量,减少贮藏损失。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和化学处理对食用菌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腿菇、鲍鱼菇、茶树菇和长根菇等4种食用菌在高温(30℃)、常温(24℃)和低温(4℃)条件下贮藏保鲜试验的结果表明,低温下各品种的保鲜时间明显延长,且品种间存在差异;鸡腿菇不同化学处理贮藏保鲜试验的结果表明,鸡腿菇用0.2%焦亚硫酸钠浸泡30 min,或用30 mg/Lα-萘乙酸浸泡10 min,或用0.6%氯化钠浸泡20 min能取得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4.
白灵菇是具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的绿色保健食品,商品价值颇高,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我国白灵菇人工栽培发展迅速,但其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尚不成熟,制约了白灵菇产业的发展。作者经过近几年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 一、白灵菇的贮藏特性 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开始变褐,风味劣变,商品价值下降。因此延长鲜菇的运输和上市天数,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贮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O2及CO2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延长某些蔬菜的窖藏期,可以采用化控技术抑制发芽,提高贮藏保鲜质量。 一、马铃薯。使用浓度为500~1000毫克/升的青鲜素溶液,在马铃薯刨收前2~3周喷洒植株,贮藏期间很少发芽。 二、芹菜。收获后2~3小时,将叶柄置于浓度5~10毫克/升的6-苄基腺嘌呤(6-BA)溶液中浸泡片刻,在10℃条件下可保鲜6周。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延长某些蔬菜的窖藏期,可以采用化控技术抑制发芽,提高贮藏保鲜质量。一、马铃薯。使用浓度为500~1000毫克/升的青鲜素溶液,在马铃薯刨收前2~3周喷洒植株,贮藏期间很少发芽。二、芹菜。收获后2~3小时,将叶柄置于浓度5~10毫克/升的6-苄基腺嘌呤(6-BA)溶液中浸泡片刻,在10℃条件下可保鲜6周。  相似文献   

7.
一、蘑菇的贮藏保鲜1.激动素保鲜法用0.01%的6-氨基嘌呤溶液浸泡鲜菇10~15分钟,取出沥干后贮存。2.焦亚硫酸钠处理法先用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3~5分钟然后用0.1%的焦亚硫酸钠水浸泡半小时,  相似文献   

8.
一、蘑菇1.激动素保鲜法用0.01%的6-氨基嘌呤溶液浸泡鲜菇10~15分钟,取出沥干后贮存。2.焦亚硫酸钠处理法先用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3~5分钟,然后用0.1%的焦亚硫酸钠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装入塑料袋内贮藏在室温10~15℃条件下,保鲜效果较好。二、莲藕1.薄膜帐贮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油桃果实常温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限。[方法]在(28±2)℃下,以1.0%壳聚糖溶液为基础,用不同配方的甘草、黄连提取液配制成6种保鲜液,分别浸泡油桃果实10 min后存放。以油桃果实不作处理为对照,通过连续测定感官品质指标、失重率、腐烂指数、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研究草药提取液对油桃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保鲜液浸泡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油桃果实保鲜效果,其中甘草提取液+1.0%壳聚糖复合保鲜液的保鲜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为天然保鲜剂及中草药提取物应用于油桃的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蘑菇1.1 激动素保鲜法 用0.01%的6-氨基嘌呤溶液浸泡鲜菇10-15分钟,取出沥干后贮存。1.2 焦亚硫酸钠处理法 先用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3-5分钟,然后用0.10%的焦亚硫酸钠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装入塑料袋内贮藏在室温10-15℃条件下,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盛伟  潘传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17-10619
以白阿魏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及其近缘种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阿魏侧耳(Pleurotus.ferulae)为供试材料,利用差速离心法和改良的CTAB法提取供试菌株线粒体总DNA,并以此为模板,MS1和MS2为引物特异性扩增出供试菌株线粒体SSU rDNA 5′端的DNA片段,并对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经比对后用BioEdit 6.0.5和MEGA 3.1软件分别对其序列长度、(G+C)含量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确定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且阿魏侧耳与白阿魏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其与刺芹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但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为3个不同的种。同时提示线粒体SSU rDNA 5′端序列可以区分不同种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但鲜品白灵菇容易腐烂变质。以新鲜白灵菇为原料加工成罐头,具有储存期长,食用方便卫生,风味和口感与鲜品差异不大的特点,其国内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研究了不同贮存条件,贮存时间和调酸介质对白灵菇罐头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摘后的白灵菇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加工。若采摘时气温高于20℃或者不能及时进行加工的,最好先放于3~6℃的冷库保鲜,调酸介质效果最好的是葡萄糖酸,其次是柠檬酸。综合考虑,汤汁调配比例以1%食盐水加0.075%柠檬酸,再加0.02%EDTA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1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试验。结果表明:配方4为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最适培养料配方;适当提高白灵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白灵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小米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后熟时间对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以及菇蕾分化时间、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找出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谷物颗粒培养基,为白灵菇菌丝体的培养、提取与白灵菇栽培料的制备提供一定的依据。本研究在微生物实验室内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白灵1号与白灵801为供试菌株,通过对菌丝萌发时间、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不同谷物(脱壳与不脱壳)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脱壳与否,白灵1号与白灵801在供试的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供试白灵1号菌株菌丝生长的是脱壳高粱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的小麦和高粱培养基,最适白灵801生长的是不脱壳大麦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小麦、荞麦、高粱米培养基;通过对比,在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荞麦外)白灵1号菌丝生长指数较高,在不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大黄米外)白灵801菌丝生长指数较高。综合各项因素,不论脱壳与否,高粱、小麦、大麦培养基相对适合白灵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同工酶酶谱在白灵菇栽培种分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我国白灵菇的13株主栽品种和1株糙皮侧耳作为参照,应用3种同工酶酶谱对这些菌株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3株白灵菇可分为4个大类,说明我国白灵菇主栽品种间遗传物质相似程度很高,市场上白灵菇命名混乱,亟待整顿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苏敏 《农技服务》2010,27(6):710-710,772
介绍了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与酸碱度。白灵侧耳可以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多种培养料上生长。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以期不断扩大白灵菇的栽培规模。  相似文献   

17.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袋栽研究了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17.39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104.50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59.72%,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在试验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较白灵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培养料配方对白灵菇生长发育、产量及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棉籽壳为主料配方产量高于以玉米芯、木屑和麦草为主料的配方 ;在棉籽壳主料中添加玉米面、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辅料的配方 ,原基形成快 ,菇产量及商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优化白灵菇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白灵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建立了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温度与白灵菇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参数间关系的经验数学模型,得出了提取白灵菇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8 h,液固比52.5倍,提取温度95℃.在此条件下,白灵菇菌丝体多糖得率可以达到6.39%.  相似文献   

20.
庞书香  张继南  陈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90-2891,2894
主要介绍了白灵菇的形态特征、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重点介绍了其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与空气、酸碱度以及营养条件.根据白灵菇生物学特性,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生物学转化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